我們都知道,民國時期十分動蕩不安,軍閥割據現象嚴重。但也就是在那樣的亂世之中,出現了一位位大師級别的人物。古話常說“時勢造英雄”,在那時,各行各業都出現了極具天賦的人,正是他們光輝奪目,也成就了民國的風采。

當下快節奏生活,與當時的潛心研究學術成為了鮮明的對比。今天要聊的這位大師,絕對是行業内泰鬥級的寶藏元老。他就是著名的儒學大師馬一浮,與熊十力以及梁漱溟在當時被齊名稱為“三聖”。他的名聲遠揚海内外,甚至主席還邀請過他參加晚會,在場的還有總理等其他将帥,這場活動是做什麼的呢?
馬老出生于19世紀末年的光緒年間,家境在地非常有威望。父親是縣長,母親也是名門望族出身。即使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之中,但馬深受嚴格家風的影響,再加上自小聰明懂事,幼年時就展露出了過人的天賦,甚至在當地還有着“神童”的稱呼。在他年僅16歲的時候,甚至成績超越了周樹人與周作人兄弟二人,一舉拿下當時的鄉試第一名。
待他成年之後,被當時著名的地理學家湯壽潛看中,于是決心将大女兒嫁給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經過雙方家長的商量,不久之後二人就喜結連理,兩家結了兩姓之好。後來,馬的父親因病離世,在當時的思想觀念是要守孝三年的。但巧的是,在那期間妻子湯儀懷了身孕,這是不符合觀念要求的。經過一番商讨之後,最終決定不要孩子。但不幸的是,湯在此次流産中身亡,這在馬的心中狠狠地紮了一刀。夫妻原本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生活,因為失去了一個人之後,馬就此之後再也沒有談論過結婚的事,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學術研究之中。
1902年,他來到了上海,對于西方科學很感興趣,同時還憑借着聰明才智,自學會了英語、法語等多種語言。
1903年,他成為了溥倫親王特聘的翻譯,并且随着師團一同前往了美國,參加了第十二屆世博會。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在那裡他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禮,改變了傳統舊觀念,決心思想救國。後來,他還成功地翻譯了《資本論》,對當時的青年影響很大。
後來,他又前往了日本,但始終沒有找到令自己可以潛心鑽研的感覺。後來在一次無意間看到我國宋朝時期的一本書的時候,深深地癡迷其中,于是毅然決然地回國,閉門潛修不問世事。
盡管他閉門造車,但名聲卻是越來越大。有多人慕名而來,兩當時權勢極盛的孫傳芳也前來拜訪,但他一直都是無動于衷。
後來随着戰亂的頻頻,局勢進一步動蕩,他帶着學生與書籍四處奔波,最後接受了竺可桢邀約,前往浙江大學任教國學。
新中國成立之後,他擔任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依舊鑽研在古籍文化之中。後來在陳老總的邀請下,成為了政協委員。1964年,主席特意邀請了他與幾名老前輩出席晚宴,總理就坐在旁邊,安靜地聽幾位老人的“傳道授業”。
待到晚會結束之後,眼睛視力狀況很差的馬老,還是堅持見了一副對聯送給主席與總理。馬老的字深受豐子恺的高度評價,甚至被稱為書法泰鬥。
1967年,馬老逝世,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