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争進行到1953年上半年的時候,美國人實在頂不住了,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裡,他們已經為這場戰争花費了數百億美元,還付出了十多萬人的傷亡代價,而勝利卻遙不可及。與此同時,美國國内反戰的呼聲越來越高,征兵也越來越困難。為了盡快從北韓戰場上脫身,美國人迫不及待地在闆門店和我軍開始了停戰談判。

然而,停戰談判卻遭到了李承晚的強烈反對,他對韓軍進階将領說:“無論在闆門店發生什麼情況,我們的目标仍然不變,我們永遠的目标就是從南方到鴨綠江統一北韓。你們必須繼續戰鬥,直至達成目标為止”。李承晚的這種态度令美國政府十分尴尬,克拉克于4月15日奉命拜訪李承晚,勸說他改變立場,卻遭到拒絕。李承晚對這位“聯合國軍”總司令說:“你們可以撤走所有聯合國部隊,撤走所有經濟援助。我們将決定我們自己的命運,我們不要求任何人為我們打仗。南韓軍隊将脫離聯合國軍的統轄,獨自戰鬥!”
李承晚的這番話令克拉克很受傷,他在給華盛頓的報告中這樣寫道:“在李承晚說出來的和沒有說出來的所有威脅背後,他就是想讓我們在心理上受到打擊。他知道,無論發生什麼情況,在經曆了三年戰争,尤其是損失了這麼多鮮血和财富之後,我們不會因為‘家庭内部’的争吵就把南韓扔下不管,任其落到赤色分子手中去。”在報告的結尾克拉克對李承晚做出了這樣的評判:“他根本不講道理,而且拿不出任何理由,隻有他自己知道他将要走多遠,而且具有行動起來不計後果的傾向。”
為了防止李承晚做出意外之舉,在謀長聯席會議的準許下,克拉克制定了一份名為“永遠準備着”的行動計劃。美國政論家古爾登在自己的著作《北韓戰争:未曾透露的真相》一書中對這份計劃的内容做了詳細的描述。這份計劃預想了三種緊急情況:(1)南韓軍隊對聯合國軍隊的訓示不予置理;(2)南韓軍隊單獨采取行動;(3)最極端的情況:南韓軍隊和平民與聯合國部隊處于“公開敵對”狀态。在第一種情況下,美國和聯合國部隊将着手保衛大城市周圍的重要地區;海軍與空軍将進入戒備狀态;對南韓軍隊和政府的情報活動将增加。在第二種情況下,将做出某種“保護性”撤退以確定基地之安全;南韓警衛部隊将被撤換,代之以可靠的聯合國部隊;平民的動向将受到控制。第三種情況要求采取最極端的措施。
這種極端的措施是什麼呢?克拉克在5月27日緻參謀長聯席會議的一封電報中做了這樣的概述:李承晚總統将被邀至漢城或其他地方——任何能使他離開釜山(南韓臨時首都)的地方。聯合國軍将在合适的時候開進釜山地區,拘捕5至10名在李承晚的專制行動中擔任過上司人的南韓進階官員,并通過南韓軍隊總參謀長接手軍事管制法,直至取消之時為止。如果李承晚扔拒不接受聯合國軍停戰條件,“他将受到保護性拘押,被單獨監禁”聯合國軍司令部将着手建立一個由總理張澤相上司的政府;如果張拒絕,則将建立一個在南韓軍隊或直接在聯合國軍上司下的軍政府。
5月29日,“永遠準備着”計劃得到了國務卿杜勒斯和國防部長查爾斯·威爾遜的準許。之後克拉克又多次拜訪李承晚,對他進行規勸。最終李承晚改變了立場,并在7月9日以書面的形式通知克拉克:雖然他不能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但“我們不會阻撓它,隻要該協定采取的措施和行動不損害我們民族的生存”,他将“予以全心全意的合作”。1953年7月27日,克拉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曆時将近3年的抗美援朝戰争以志願軍的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