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農民起義,那就是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起義,從清鹹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曆時14年,勢力擴充到18省,短短幾年時間,軍隊數量達百萬之衆。一共攻克城池600餘座,統治人口達一億多。

太平軍這支不是職業軍人種田農民隊伍,在中國西南邊陲的廣西起事,把八旗兵和綠營軍打得潰不成軍、節節敗退。一路北上,進攻湖南,攻克武漢,夾江東下,連克九江、安慶、蕪湖,勢如破竹,占據六朝古都南京,定為都城,改稱天京。接着派兩軍攻占鎮江、揚州,與天京形成掎角之勢。又揮軍北伐西征,戰果輝煌。
太平天國使曾經不可一世的滿清鐵騎打得抱頭鼠竄,眼看清朝大廈将傾,不得不召集民間力量來抵禦,于是,丁憂在老家湖南的禮部右侍郎曾國藩,便在家鄉湖南組建了一支地方團練,這就是後來橫掃大半個中國的湘軍。
随後曾國藩統領這支湘軍,經過十數年艱苦卓絕的戰鬥,終于攻克洪秀全的老巢天京,成功鎮壓太平天國,把席卷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百萬大軍幹淨徹底地消滅,連根拔除,連同他的天王府,及其它諸王府,全部都成:十年壯麗天王府,化作荒莊野鴿飛。
此時的曾國藩也達到他的人生巅峰時刻,并以立言、立德、立功的“三立”身份,成為清朝立國二百多年來身份最尊貴的漢官,沒有之一。曾國藩作為一介書生,也就載入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當然,鎮壓太平天國後,曾國藩手下足足有二十多萬湘軍,為了展現他的忠,避免清廷稱他擁兵自重、功高震主,兔死狗烹,引來殺身之禍的猜忌,他主動上書朝廷,請求裁撤湘軍。這目光短淺,人稱頭發長見識短的慈禧太後,認為滅亡了太平天國,從此天下太平了,便順水推舟很快答應。
公元1864年8月,太平天國滅亡後的一個月後,便開始實施裁撤湘軍,這支軍隊從此一分為五:一是左宗棠統領一部分,後來參加了中法戰争和收複新疆之役;二是歸到北方鎮壓撚軍的僧格林沁部下,在内戰中消耗掉了部分;三是離開曾國藩湘系投奔李鴻章淮系;四是舊湘軍将領、時任兩江總督的劉坤一為主帥,率領一部分;五是比較大的一部分,那便是放下武器,回湖南老家種田。
史書記載,這支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後,帶了些搶奪到财富,還有洪秀全天王府裡美女的湘軍将領,回湖南老家去享受榮華富貴的天倫之樂人數衆多,當年,順着長江到洞庭湖回湖南的大小艙隻,全部裝滿财富及美女,延綿一月而不絕,可見這批十多年戰鬥而衣錦還鄉的湘軍絕不是少數。
經過新一輪分化的湘軍,雖然後人也有稱他們鎮撚軍,平西北,複新疆,興軍屯,辦洋務,抗法軍,拒日寇,立下汗馬功勞,而真實的情況,與當年的攻打太平天國時戰鬥力比起來,那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語,最後一場戰役發生在甲午中日戰争時的“牛莊之役”,這支湘軍全軍覆沒,從此退出曆史舞台。難怪後人評價湘軍是:内戰内行,外戰外行。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争爆發,因清廷海陸軍節節失利,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屢遭失敗,一潰千裡,李鴻章又避戰求和,緻使大連、旅順等地先後被日軍侵陷。清廷以淮軍不可恃,便起用湘軍,命時任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以湘軍宿将湖南巡撫吳大幫辦軍務,魏光焘率武威軍六營,李光久率老湘軍五營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跋涉,行軍近萬裡,終于趕到了冰天雪地的山海關外,于田莊台布防。
中日甲午戰争打響後,日軍占領遼南戰略要地海城,清廷認為海城的得失關系到整個遼南戰局,是以,鼓勵士卒,齊心并力,拿下海城,結集數萬人馬的重兵,收複海城,減少日軍對北洋水師的威脅。
狡猾日軍一邊堅守海城,一邊派大隊騎兵襲擊清軍的後勤據點,糧草供應基地牛莊。牛莊海城以西25公裡,西通錦州、山海關,南聯營口、田莊台,為營口、田莊台的後路,是清軍運送糧饷兵械的要道,清軍各軍糧台辎重全部都集中在牛莊,且此地無城牆可守,周圍一片平地。清軍大帥得知日軍大舉進攻牛莊,大感吃驚。緊急修築工事,同時,利用高大官衙和民房為防禦掩體,開鑿槍眼,為即将到來的巷戰做準備。
從數量上來說,進攻牛莊的日軍有1.2萬餘人。從武器裝備上來說,日軍擁有野炮、山炮等重型火炮。日軍對湘軍具有壓倒性優勢。不過,魏光焘所部武威營,極富戰鬥經驗,面對強敵并不畏懼。他們埋伏在河溝間,以土牆為防禦工事,等待敵人靠近最佳射擊距離時,才猛然射擊。同時,湘軍利用日軍處在平坦開闊地面,實施炮火攻擊。
牛莊保衛戰打響後,為了順利攻下牛莊,日軍第1軍司令官野津道貫中将,第3師團桂太郎中将,率步兵13個大隊、騎兵4個中隊,炮兵8個中隊、工兵3個中隊,合計2萬餘人,火炮59門,向牛莊猛撲而來,湘魏光焘武威軍六營三哨,李光久老湘軍五營二哨,共12營5700人,不及敵半數,火炮更不足10門。
戰鬥開始,武威軍以3300人獨力抗擊近四倍于己之敵。魏光焘“以孤軍血戰,短衣匹馬,挺刃向前,督戰苦鬥,三易坐騎”,“裹創蹀血”,表現十分出色。主帥身先士卒,許多将士負傷不下火線,堅持英勇抗敵直至犧牲。連日人也不得不由衷贊道:“其能久與日軍交鋒者為武威軍,奮死決戰,力守至一晝夜,實清軍中所罕睹也。”
當時,日軍對牛莊勢在必得,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進攻,“令兵士唱軍歌而行,勢頗壯烈,兵士争先突入”。湘軍的外線被突破,被迫轉入巷戰。湘軍據守民房内,繼續頑強作戰。魏光焘身先士卒,揮刀血戰,“裹創喋血,三易坐騎”。
湘軍第一悍将李續賓之子、道員李光久率老湘軍數千人從海城前線馳援牛莊,與日寇巷戰,斃賊無算,業已敗出街外,乃前賊敗退,後賊紛來,槍炮雨密。賊又從兩旁擁出,紛紛擊犯,勇與賊幾莫能辨。血戰竟日,各街口被賊縱火,斷我出路。後血戰至“子彈俱盡“,方放棄固守的牛莊衙門,由牛莊城西分散向田台莊突圍而出,途中遭到混成第6旅團截擊,雙方戰鬥激烈,殘存守軍傷亡殆盡,牛莊失守。造成反攻海城的清軍後路被切斷,海城之圍,不攻自解,間接導緻了中日甲午戰争的慘敗。
日軍占領牛莊後,“執劍挨戶搜查,殺人無算。”一日本随軍記者描述當時的景象說:“路旁伏屍相枕”,許多民房門前,“屍積成山,屍山之間流出幾條渾濁的血河”,“走進門裡院内也堆滿了屍體”,牛莊淪為日寇殘殺的血泊之中。據日方調查,在牛莊市街的2100餘名死者中,三分之一是無辜平民。日軍濫殺無辜,曾受到一些正直西方人士的鄙夷,指責其“如此縱殺,殊為殘酷”。
牛莊之役,僅剩一支老湘軍全軍覆沒,自此湘軍這個稱謂退出曆史舞台,悲壯謝幕。後人有詩寫湘軍最後一戰曰:
東洋小醜犯牛莊,士盡争先血染岡。
大炮長槍何所懼,要憑膽劍斬豺狼。
此役最後一支湘軍雖敗,也被人稱内戰内行,外戰外行,但依然威名不挫,其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和慷慨壯烈的英雄氣概,驚天地而泣鬼神!還是得到後世的廣泛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