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挺穎,1905年5月出生于陝西南鄭,何家灣村是一個翠竹環繞的小山村,他15考入漢中聯立中學,在校期間他組織進步讀書會,率先寫白話作文。何挺穎參與發起成立了學生會,聯絡南鄭學生,掀起了一場反帝愛國學生運動。他在面對當地一些喪失民族氣節的悲觀論調時寫下詩句:“散沙枉多四萬萬,熱度隻有五分鐘!中國不亡非天理?午夜徘徊心如焚。”

中學畢業後,何挺穎考入上海大同大學數學系,同時開始接受革命思想影響,參加五卅運動,加入共青年團後,他毅然轉入上海大學社會系,學習革命理論。他在給勸阻他轉學的同學左明的信裡寫道:“對數表裡查不出救國的良方,計算尺不能驅逐橫行的豺狼。”并附詩:“南京路上聖血殷,百年侵華仇恨深。去休學者博士夢,願做革命一新兵。”同年冬,何挺穎入黨。
後來,何挺穎受組織派遣到北伐軍部隊任團指導員,參加北伐戰争,後擔任武漢政府警衛團幹部連任黨代表,在團長盧德銘率領下,何挺穎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團一連黨代表,在三灣改編中,被任命為第一團三營黨代表,随部進軍井岡山。被任命為第一團黨代表。從此,參加了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争。
在上井岡山之初,部隊由十支不同的武裝組成,更有一些是意志不堅定的舊軍閥,随着接連作戰的失利,部隊士氣低落,出現了很多逃兵,而唯獨何挺穎擔任黨代表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一連一個逃兵都沒有。
為此,何挺穎總結“我們連連黨員多,注重發揮黨員積極作用,是以沒有逃兵。是以要從部隊中的黨組織抓起,把組織的作用發揮出來,真正使黨成為部隊的核心上司者,現在部隊中的黨支部太少了,沒有沉到基層去,依我看,連一級都應該把支部建立起來,班、排也要成立黨小組。”
何挺穎的意見引起了高層上司的重視,并稱贊他”你講得太好了!我們應該擴大黨的基層組織,把支部建在連一級,軍中重大事項,都應經過黨支部來決定。我看,各級指導員也應換個名字,直接叫黨代表,建立黨代表制度,支部書記由黨代表擔任……“
1927年9月底,在何挺穎的協助和支援下,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從此,在戰火紛飛的革命戰争年代,設計制作了标志着黨獨立上司武裝鬥争,指導工農武裝的開始,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1928年4月,兩支紅色武裝在井岡山勝利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下轄四個團,何挺穎任第三十一團黨代表,率部參加了攻打龍源口、圍困永新城等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他政治堅定,作戰勇敢,指揮果斷,成為井岡山時期我軍著名的軍事指揮員和黨的優秀幹部。
在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中,何挺穎與團長朱雲卿指揮不足一個營的兵力,在人民群衆的配合下,憑險抵抗,擊潰了湘贛國民黨軍四個團的輪番進攻,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儲存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9年1月14日,何挺穎随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轉戰贛南閩西,開辟新的根據地,攻打大餘縣城的戰鬥中,贛敵李文彬旅逼近大餘縣城,紅軍在金連山、東山嶺一帶阻擊來敵,黨代表何挺穎親臨一線指揮,由于敵人搶先占領有利地形,激戰一天未能打退,何挺穎身負重傷。
夜晚,紅軍撤出大餘縣城經南雄南下,部隊到達南雄烏迳鎮宿營時,南雄遊擊隊報告敵軍逼近,負傷的何挺穎立即随擔架隊、炊事班先行轉移,因天黑且路況不熟走錯山路,遇敵人襲擊不幸犧牲,年僅24歲。
建國後,在南雄烏迳鎮何挺穎犧牲處,建有紀念碑,以紀念這位英年早逝的井岡英雄,人民共和國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