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東郊北魏元淑墓
《文物》 1989年08期 大同市博物館.
元淑墓位于山西大同市小南頭鄉東王莊村西北1.5公裡處,北距水泊寺鄉石家寨村1:5公裡,西北距大同市區6公裡,海拔高度1060米(圖一)。因墓葬有較大的封土,當地人稱為“青培塔"。1984年3月中旬,石家寨村農民挖土時發現墓室,經當時在此地勞動的青瓷窯煤礦五七隊上司報告,我館派人進行了調査,并于4~5月進行了發掘。現簡報如下。

一
墓葬坐北朝南,方向190度,為磚券單室墓。由封土、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全長34.15米(圖二)。
封土底部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79、東西寬63米。70年代初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時曾取走大量封土,現存最高點在封土中部偏北處,高于周圍地面3.7米(圖三),其下2.5米處即為墓室頂部。封土未經夯打。
墓道長22.75米,坡度11.5度。北端與甬道連接配接處深6米,南端深0.3米。墓道口距地表1.4米。墓道上寬下窄,上口寬2.4米,向下漸收,底部南窄北寬,在1.8 2米之間。墓道北端兩壁全用磚砌,北與墓門牆連接配接,高出甬道南口券頂3.3米,南北長2.1米。由此向南,墓道兩壁上部1.8米為生土壁,下部為防流沙,則用磚砌。我們隻發掘了墓門以南6.3米的一段墓道,其餘部分的情況是通過鑽探了解的。
在墓道北端與甬道券頂等高處的填土上,鋪有一層殘磚,北端厚三平磚,南端減薄至一平磚,寬同墓道,南北長2.6米,其上下皆為填土。 氏應是為防盜而設。在此層磚之上,墓道東北、西北兩角,各置平磚一垛,南北長1.1、空西寬0.6、高1.9米。上寬下窄,可能是為孚支護東西墓道磚壁及墓門牆的(圖四)。
在墓道北端甬道南口之上砌有高大的墓門牆,兩端與墓道磚壁相連,高于甬道頂3.3米。下部順磚平砌,上部則用丁磚與表磚相間壘砌,砌築規整。
甬道開口于墓室南壁偏東處,長5.7米。其中北段長4.4、寬1.5、髙2.3米,券高0.8米。券頂三券三伏,即在三層券磚之上各鋪一層伏磚。南段長1.3、寬2.1、高2.7米,券高0.97米,券頂一券二伏。甬道南口券頂下層一券一伏内收5厘米。甬道兩壁下部平砌丁磚兩層,上砌立丁磚一層,如此相間疊砌五六組,以黃泥、白灰勾縫。
甬道内共有封門牆三道。北端封門牆厚三磚,約1.2米,以一平磚與一立丁磚相間至砌,至甬道起券處全部用丁磚平砌到頂。中部封門牆厚二磚,約0.65米,南端封門牆厚五磚,約1.65米。這兩道封門牆下部用立丁磚砌,至起券處以丁磚平砌到頂。三道封門牆的西側皆開一口,無疑為盜洞。
墓室平面略呈長方形,四壁呈弧形外凸,東西最寬處6.75、南北最寬處5.7米,四壁用雙層磚砌,黃泥、白灰勾縫。底層平砌丁磚兩層,上砌立丁磚一層,如此相間壘砌十級,然後平砌丁磚十一層,并逐漸起券,其上再砌立丁磚一層,券拱弧度加大。最後用丁磚平砌内收,結為四角攢尖頂(圖五)。墓室頂部外側屯滿黃沙。墓室内高7米。鋪地磚為單層人字形平鋪。
墓室西側有磚砌槍床,東西寬2.9、南北長3.4,高0.32米。用平磚從四周呈回字形圍砌,外圍砌磚三周,五層磚,其内僅鋪三層磚(包括棺床表面一層),其間以黃土填築。
此墓墓磚絕大多數長30~33、寬15.5~16.5、厚5.5-6.3厘米,育色,多為素面,有的有粗繩紋。少數磚長40~42、寬18~19、厚5.5-6.3厘米,又分為青色與紅褐色兩種,前者為素面,用于墓室及甬道鋪地,後者一面印有棋繩紋,全部用在甬道北端的封
頭南足北。棺以側闆及頭擋、足擋着地,底闆門牆上。還有一種刀形磚,長寬同第一種磚,一端厚5厘米,另一端厚6厘米,敬最很少,同第一種磚一起用于墓室券頂。此外,還偶然見到籃紋磚,長27、寬13.3,厚4.8厘米。這種大磚鋪地,小磚砌牆的做法,亦見于河南孟縣北魏司馬悅墓。
棺床上撒一層1厘米厚的白灰,上置一椁二棺。由于在發掘前曾遭嚴重破壞,林的懸空,底闆之下南北兩端近頭擋與足擋處各墊圓木一根,兩墊木相距1米,均已朽。墊木兩端有圓形桦頭,插入側闆的卯眼内,并在側闆外面釘以棺釘。清理時北端墊木直徑0.26、長0.46米,南端墊木直徑0.2,長0.66米。棺底闆下的空隙中填滿木炭。棺北端寬0.56、産端寬當在0.7米以上,長2.1米,高度不詳(圖六)。
棺内僅見零星的眦骨。在甬道北端和中間的兩道封門牆之間發現兩具骨架。但從墓主人夫婦死亡及合葬時間看,這兩具骨架可能是盜墓者的。
二
出土器物包括陶器、石器、木器、竹器、銅器、鐵器、骨器等數十件,并有大量陶片。現擇要簡述如下。
帶把陶壺4件。完整的僅存1件,把和口沿稍殘。盤口.方唇,高領,廣肩,斜腹,把與口沿連接配接處作獸頭形。泥質灰陶,器身,經磨光.外施白-色。環繞頸部有九條豎向暗紋,各寛1厘米,肩部飾放射線狀暗紋,腹部飾網狀暗紋。壺高30.2、口徑14.8、,壺最大徑(肩部)24.8、底徑13.5厘米(圖七;’八:1)。
陶壺完整的有3件。形制、陶質.、施彩情況等均與帶把陶壺相同。一件肩部有四周帯狀凸弦紋,高24、口徑12.4、底徑10.6厘米(圖八:4;九)。另一件口沿外側施兩周深弦紋。還有一件除口沿施兩周深弦紋外,腹部施不規則暗紋,髙25.4、口徑14、底徑9.項厘米(圖八:5;—O)
陶器蓋 3件。蓋面微鼓,上有一周凸棱,菌形紐,蓋底也有一周凸棱。器蓋'外施白彩。蓋直徑12.9厘米,蓋底凸棱直翩、高;1厘米(圖——)。
陶六足硯1件,略殘。硯面圓形凸起,高于口沿。馬蹄形足,硯面施白彩,直徑20.4,通高7厘米(圖八:3;一二)o
陶缽1件。圓唇,直腹,矮圈足。口沿下有弦紋,沿邊内外相對飾一桃形附加堆紋,尖頭朝下。缽外施白彩,内施紅彩。口徑24、底徑18.3、高8.4厘米(圖八:2;一三)。
陶匙3侔,皆殘。形制與漢代陶匙相同,内施紅彩,長約12厘米(圖一四)。
石托杯1套。石質為漢白玉。由杯與托盤組成。杯口沿殘缺,直沿,腹微鼓,假圈足,内底有一周直徑與圈足相同的凸弦紋。口徑7.6、底徑4、高4.5厘米。托盤口沿與圈足皆殘,盤内底腹相交處有一周凸弦紋。盤徑15.6、殘高3.4厘米(圖一五:2;一六)。',
殘竹條8根。一端有一小孔。長29、寬0.6、厚0.25厘米。原來結構及用途不明。
木梳1件。出土于東側棺與椁室側闆之間。弧形脊。木齒排列均勻,齒端皆殘。木梳寬5.5、長3厘米,齒殘長1.2厘米(圖~八)。
木雕鸠鳥1件。尾略殘。出土于棺床上。長7.4、高3.7厘米。兩眼圓睜,嘴大張,上颌寬大。頭、頸、胸及背部刻有魚鱗狀花紋,内刻細線,邊緣綴以連珠紋,形似羽毛。尾部與翅膀後段刻成流惕的曲線,二爪吵于翅下叽腹下正中有」直徑1厘米的小圓孑L,直通會部,原應插在一根棍棒之上。木灘鸠畏刻工精細,在魚鱗狀花紋内每1毫米内并列7條細線,且巧妙地利用了木料的自然紋理,生動逼真,堪稱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圖一七)。
木架形器1件。基座為一截面略呈梯形的木條,長41厘米。上面等阻離鑿有12個小孔,孔正面作“十"字形,另一面10形。每孔各插木條一根,其截面為1.5 X I厘米的長方形。一端有桦頭,插入基座小孔中,另一端皆殘。現存最長的27厘米(圖一九)。
圓形細木條有數十根。出土于東側棺與椁室側闆之間。直徑0.15厘米,長短不等,最長的20厘米。中心都有微孔,原應是某種灌木的枝條,用途不明。
小骨環2件。一件較完整,直徑2,1、高1.3、壁厚0.3厘米。另一件已珍,大小與前件相同,一端口沿外凸起,上離覆蓮紋(圖二O)。
銅錢7枚,均為“貨泉”。直徑2.3厘米,重2.85-3.5克(圖二一)。
小銅箍3件。直徑3.2、高0.6厘米,記憶體朽木。穿一端直,一端彎曲。每片上有孔三個,有的孔内仍留有鐵釘,原來大約是釘在椁上的。合頁單片長12、展開長19、寬4厘米。穿長8、直徑0.8厘米(圖一五二二)。
鐵棺環5件。用直徑1.4厘米的圓鐵棍彎曲而成,環腳扁平。環徑6.6厘米(圖二三)。
小鐵環1件,環徑1.2厘米。
鐵棺釘近20枚。截面為方形,長18厘米。
墓志1通。發現時倒于棺床東南角東側甬道北口附近,字面朝下。形同石碑,由碑身和碑座組成,通高92厘米(圖二四)。啤身上圓下方,下端插入碑座,高79(不計下端檸頭)、寛43、厚8厘米。碑座上面四邊斜殺,長53、寬27、高13厘米。碑額減地
文20行,滿行27字,共511字,字間界格2.1厘米見方。字型魏碑中含隸意,端正秀拔。
因長期被水浸位,部分字迹已漫海不清。錄文如下。
魏元公之墓志
大魏故使持節平北将軍專朔燕三州刺史都督□□□□□□□□」二道諸軍事平城鎮将複贈使持節鎮東将軍都督相州諸軍事相州」刺史嘉谥曰靖元諱淑字買仁司州河南洛陽人也」昭成皇帝曾孫常山康王第廿五之寵子公承口皇極分瓊帝緒孝友」鉄于6H年忠順發于未弁靖與停淵争其凝動與波波競其駭至于始J立而栽.黃霸之風暨于不或而樹勿撞之化标九功于千祀顯六德于」萬葉故文煥于魏史可得而略之以正始四年歲次丁亥十月丙辰朔J廿三日戊實巻秋六十一其夫人乃賀渾給事相州剌史相國侯趙郡」呂金安第六之敬女幼秉霜節之規長遅冰潔之度化光爰自三宮風」輝發于四裔恒軌宋姬之遺迹常準起家之餘範故建績于百齡之下」立名于千歲之上烏可詳哉且略其符也以正始五年歲次戊子三月」甲中朔十五日戊戌春秋五十六佥薨于舊京金城之公館越自來歲」永平元年十有一月庚辰朔十五日甲午葬于白登之陽惜乎遺厲逝」矣弗救乃镌以幽石镂以顯迹其辭曰」赫矣元極顯自黃基分琨神口敷瓊靈'芝德由泰夏道新肆茲慧屬鳳J舉哲應龍期雲潭朔壤風液燕區義隆平鎮溫盛相墟響績八表功聞」九居□承寶曆德音口符冰不異操霜弗改離内儀明閨外式顯韶
仁侔春彩德齊夏榮純以續微粹以接英百兩方顯著于千齡口則松口□則楊堂鴻悲風悼禽哀雲口魂歸霄口魄口口口銘金口據墓志記載,墓主人為北魏昭成皇帝什口宣迹後口
碑陰刻37字,魏碑體,.不甚整齊,顯然是未經書丹而直接刻上的(圖二五)。現錄于下。
永平元年歲次戊子十二月庚戌朔四日癸醜建」太常博士青州田徽寶造」書者相州主簿魏洽
三
據墓志記載,墓主人為北魏昭成皇帝什翼鍵曾孫常山康王元素之子;名淑,字買仁,谥日靖。官至使持節、平北将軍、朔燕三州刺史、平城鎮将。卒于正始四年. (507年)十月。其表人呂氏卒于正始五年(508年)三月。夫婦卡永平元年(正·始五年八月改年号為永平元年,墓志中"越自來歲"句有誤)十一月同穴合葬于"白登之陽",即今馬鋪山南。
元淑傳見于〈4匕史》卷15:“淑,字買仁。彎弓三百斤,善騎射。孝文時,為河東太守。”在任上“下車勸課,躬往教示,二年間,家給人足",為發展河東地區的農業作出了貢獻。墓志關于元淑官職等的記載,可略補史阙。
墓中所出木雕鸠鳥,腹背穿孔,我們推測原飾于鸠杖首端,即鸠杖杖頭。《後漢書 禮儀志.中》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備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錫。玉杖,長〔九〕尺,端卩鸠鳥為飾。鸠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王先謙集釋引惠棟曰“《風俗通》雲:'漢高祖與項籍戰京索間,遁叢薄中。時有鸠鳴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脫。及即位,異此鳥,故作鸠杖,賜老人也。
《魏書 高祖本紀》記載: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三月丙寅,宴群臣及國老、庶老于華林園。诏曰:'國老黃奇以上,假中散大夫、郡守;耆年以上,假給事中、縣令;庶老,直假郡縣。各賜鸠杖、衣裳。鸠杖,就是杖頭作鸠形的拐杖,是皇帝賞賜給年長臣民的。漢代賜給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北魏拓拔氏則賜給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這種差别,大約與鮮卑人不及漢人長壽有關。當然,被賜者不是庶老便是國老,或是仍在任上的老者。元淑死時年61歲,亦任被賜之列。這一鸠杖應是世宗元恪于正始三年
(506年)或四年賜給的。
大同,北魏時稱平城。自道武帝拓拔珪天興元年(398年)“遷都平城”,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遷洛陽”,近百年間一直是北魏王朝的政治中心。從現存地面遺物、遺迹判斷,北魏平城主亜部分宮城的地望,大緻在今禦河以西城北一帶。這裡海拔高度1060-1115米,北高南低。其西面固陵及孝文帝萬年堂。東面3.5公裡是漢髙祖劉邦被匈奴所困的白登山(現名馬鋪山)。東、南兩面為開闊的平原,東両禦河由北向南流去。元淑墓位于古平城東南、禦河以東,北距白登山9.75公裡,北面1.5公裡處曾發現北魏太和八年司馬金龍墓。
大同曆年來發現和發掘的北魏墓,有城北方山的馮太後永固陵,城西的封和突墓及一座小型土墓,城南的大量小型土墓群(材料尚未發表),城東的司馬金龍墓和此墓。在發掘此墓時,我們對禦河東岸部分地段進行了調査,發現北魏延昌三年《勃海郡開國公高琨墓志銘》一盒,該志出自小南頭村北被當地人稱為“三皇墓"旳古墓中。
“三皇墓”是東西并列的三座墓;封土規模相同,排列整齊,大約是同一時代的遺存,70年代初已被平毀。是以可以說,大同現已發現和發掘的北魏大型墓葬,除馮氏陵墓以外,其餘全在城東。據《魏書 王睿傳》記載,王睿“将葬城東,高祖登城樓而望之。……父子并葬城東,相去裡餘。"那麼,王睿父子墓就應在今禦河以東、馬鋪山以南不遠處,否則高祖未必能“登城樓而望之"。是以,我們有理由認為,現馬鋪山以南、禦河以東地區應是北魏貴族、.官僚等上層人物的墓葬區。這裡臨近平城,交通便利,有山傍水,北高南低,也十分符合古人選擇墓地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