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長與幼兒相處之道:下指令不如做遊戲

家長與幼兒相處之道:下指令不如做遊戲

通過平常的遊戲,讓孩子遵守一些禁忌或規矩,讓孩子學習一些該學習的習慣,讓孩子在效果上能更聽話一些,不失為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情。一位小朋友的媽媽親身經驗、原創遊戲,希望對煩惱的家長有所幫助。

父母錯誤下達指令的方式

1、指令本身的内容

相對于成年人而言,寶寶不管是大腦發育程度還是心智,都遠達不到正常溝通的标準,是以說,與他們的溝通方式,不能按照成年人的标準來進行,那樣行不通。

就比如想要表達''讓孩子去吃飯''這個意思,你要是說''寶寶,快過來,我們去吃飯。''年齡小一點的孩子,可能就不太了解,或者需要較長的反應時間,可你要是說''去吃飯'',他們就能很好地體會到父母想要表達的意思。

跟寶寶交流,關鍵在于言簡意赅,盡可能少用修飾詞,每句話1-5個字,這種程度的短句3歲以下的孩子幾乎都能了解,這一點很關鍵,畢竟你想讓孩子聽話,總得確定他們知道父母在說什麼吧?要是聽都聽不懂,還談什麼按指令行事?

2、下指令時的态度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從3個月開始,寶寶就能通過父母的面部表情以及說話語氣,判斷出大人的情緒變化,不僅如此,他們還會針對不同的情緒做出各種不一樣的情緒回報。

也就是說,嬰兒時期,孩子雖然聽不明白父母說的話,可是卻可以了解父母感受的基本屬性。

問題是,這種技能帶來一個問題,當父母帶着情緒下達指令時,孩子的大腦會優先處理情緒資訊,比如父母對孩子很兇,他們往往隻顧大哭,卻對指令内容毫無反應,往往需要父母多次、反複強調才能按照家長要求做事。

許多家長因為孩子這種表現,大發脾氣,其實他們這是錯怪了寶寶,不是孩子自己不想聽話,而是他們的大腦會自發性的屏蔽消息。

是以,要想寶寶聽話,家長的态度非常關鍵。除此之外,家長想要寶寶聽話,方式也很重要。

和孩子做遊戲

如果孩子總是無視你的“不”

當淘氣的寶貝直沖向大街,而你在後面喊破了嗓子“停停停”,他也毫不理會,當好奇的寶貝拿起拿案闆上鋒利的尖刀,盡管你在一旁快要吓死了地“不不不”,對他來說卻隻能激起更大的“挑戰”欲望……必須承認,當“不行”用得太多了的時候,它們便無異于一堆白色噪音了!

不妨試試這個遊戲

我和孩子以及他的小夥伴一起玩兒這個遊戲:随着音樂,大家做各種事情,看書、跳舞、蹦跳等等,突然,我關掉音樂,并喊“冰棍兒”,此時不管你在做什麼,都必須保持當下的狀态不能動,就像冰棍兒凍住了一樣。在他們喜歡并習慣這樣的“速凍”之後,我嘗試去掉音樂,直接喊“冰棍兒”來“速凍”他們。孩子很喜歡這樣的遊戲,即便在非遊戲時間,他們也願意因為“冰棍兒”而保持不動。于是,我把“不行”“不許”這樣的詞留給那些非緊急的情形,比如果果要多吃一塊餅幹或者他在玩鬧的時候抓我的頭發。而“冰棍兒”則變成了我們的安全詞——因為它能使他真正停住,而更是因為它和有趣的遊戲聯系在了一起。每當我喊“冰棍兒”的時候,果果就不會再忽略我。最重要的是,這使得我能有足夠的時間去阻止他企圖觸碰的危險爆發出來。

如果孩子不太喜歡分享

孩子不喜歡分享真是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分享”或者“輪流”通常出現在他們正在擁有一樣自己很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因為自己喜歡,是以不願意松手,因為不願意松手,于是出現了“該×××玩兒一會兒了”的情形…

我們拿出果果爸爸那條很牛仔的腰帶,向全家宣布,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戴一會兒這個腰帶,但向别人要的時候,一定要說:“你好,我可以戴一下這個腰帶嗎?” “謝謝”這樣的話。

于是,爸爸先戴着。一會兒果果就會去找他:“爸爸你好,我可以戴一下這個腰帶嗎?謝謝!”他就戴上了。

過一會兒我去找果果:“寶貝你好,我可以戴一下這個腰帶嗎?謝謝!”果果很高興地把腰帶解下來給我。沒有幾分鐘,他就跑過來用同樣的話請求,我也欣然地還給他。我們還會選用屬于我的一條圍巾,或者屬于果果的一個毛絨小熊來做這樣的遊戲。

後來,當果果在幼稚園或者小朋友聚會的時候,當遇到“輪流”問題時,盡管他仍然不很情願,但至少他已經能夠給出去,并且知道他喜愛的東西還能“輪流”回他的手裡。

如果孩子好奇心太強

家裡有孩子,當然,我一定會把消毒液、洗滌劑這類東西鎖在櫃子裡。但像鍋啊、面粉啊、調料啊這類東西,它們雖然不是因為危險而必須要鎖起來,但我仍然也不希望寶貝亂動。而且,如果所有的東西都鎖起來,那也太誇張了。孩子喜歡去發現、去“挖掘”,怎樣能夠既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又能夠不讓人頭疼、不亂糟糟,不讓我們因為孩子隻是做了一個孩子該做的事而抓狂喊叫……

當果果再次趁我不備沖向廚房的抽屜時,我叫住他,領着他,走到刀具的抽屜前對他說:“這個,果果不能動!”然後轉向後面搭着幾塊抹布的繩子對他說:“這個,果果可以動,可以用來擦桌子。”指着裝放碗筷的櫃子告訴他不能動,指着存放一些草稿紙的整理箱告訴他可以動,告訴他爸爸媽媽的書桌抽屜不是果果的,告訴他書架上任何一本書他都可以拿。

整個屋子走了一遍之後,我發現,當他再走向某個封閉的抽屜或門時,就會頓下來想一想,口中念念有詞“果果可以動”或“果果不能動”。到朋友家做客也可以用同樣的做法,事先把一些重要的禁忌——當然,一定要搭配上至少相同數目的許可——介紹給他,什麼他可以動,什麼他不能動。

這可以為你節省很多為了把他從他不該觸碰的東西旁拉走所需要耗費的精力和時間。

如果孩子出手過于魯莽

朋友家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他帶着孩子去看展覽,那3歲的男孩兒頑皮地去扭一具塑像的手,結果擰掉了。可你知道嗎,那具雕像是200年前的古董,是被用毯子包着、坐着專用飛機從比利時運來的……想起來,就讓人一身冷汗!他家被此事糾纏了很久…

要避免這類嚴重的絕對不該發生的“事故”,我想到了我們看過的一個卡通片,那裡面的仙女為一隻受傷的小兔子療傷,用她的手指輕輕地點在小兔的腿上,小兔就又活蹦亂跳了。

于是,我們外出到某個地方,我就會把一些需要他像仙女為小兔療傷一樣輕輕地、輕輕地、隻用一個手指觸摸的東西指給他,并随時提醒他:“這個,要用仙女的手指摸!”開始孩子還會有興趣,可需要他小心的東西太多了,他就會膩煩了——因為這樣太累!不符合他們粗魯的“風格”。

這樣,他就會轉移其他的關注點,而不會再有興趣去碰那些容易被他們“摸壞”的東西了。

如果孩子的“童言”令家長尴尬

誠實總是一件好事。可是,當果果打開叔叔送給他的禮盒後說:“我不要這個,我已經有了”的時候,場面總是讓當父母的多有尴尬。這就像孩子會毫無顧忌地說一個人“你今天的頭發真難看”或者對一個腳有病的人說“你走路怎麼一歪一斜”一樣,童言無忌雖然可以原諒,卻是需要改變的。

第二天我們要去參加朋友家的聖誕聚會,我在前一天會動員家裡的所有人去找一些很“破爛”的東西,作為彼此送禮物這樣一個遊戲的道具。

爸爸會找到一片枯樹葉,果果會找到洗碗的海綿,外婆拿了半塊肥皂,我拿了一個空瓶子……

我們坐在一起開始送禮物,但要求是,每個人都要把别人送來的禮物誇贊一番!“這塊海綿的顔色跟我衣服很配啊!謝謝你!”“這空瓶子正好可以給我當花瓶,謝謝!”……

同時問問孩子,是不是如果别人很欣賞他送的禮物,他就會很高興。于是,如果孩子能夠對半塊肥皂說出它的可取之處,那麼他在收到别人的禮物時,就一定能夠發現它的“優點”,而不會因為不是他想要的而有失禮貌了。

更多推薦

我是幼師,2022年我的新年願望是…

幼稚園“新年遊園會”全攻略,萌娃鬧新春,親子尋年味!

教育部:這幾類幼稚園,明年6月前必須完成整改!

放假通知!2022年各地中國小幼稚園寒假時間公布

幼稚園期末家長調查問卷

-END-

關注中國幼教 關注中國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