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市場經濟,是實作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但市場的調節不是萬能的,它有自身固有的弊端。它能夠有效解決效率問題但卻難以自發解決公平問題,而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必定會對市場需求形成限制。由此,市場經濟會内生出供給超過需求的“市場過剩”格局。中國經曆了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經濟體制轉軌顯著提升了我國的要素配置效率。就經濟實踐來看,我國在市場化改革程序中已經遇到了“産能過剩”問題的困擾,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已出現了1996~1999年和2006~2009年兩輪較為嚴重的産能過剩格局。
從理論上說,化解市場經濟的生産相對過剩,有五種思路:
一、是斯大林模式,即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指引下,強調通過單一公有制和純粹計劃經濟來消解市場中的供求沖突;
二、是凱恩斯模式,即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會導緻市場波動,而政府通過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可以彌補需求缺口;
三、是羅斯福模式,即認為預期會影響居民和企業的即期需求,由此應通過就業崗位創造、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等方式來帶動市場需求;
四、是熊彼特模式,即認為創新是驅動市場運作和經濟增長的關鍵;
五、是弗裡德曼模式,即認為市場機制導緻供求平衡在總體上是有效的,政府應在穩定貨币供給的基礎上使市場自發發揮“優勝劣汰”功能;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在結構轉化、體制轉軌同時推進的關鍵時期。應強調深化市場化改革并盡量消減市場經濟的内生弊端。具體而言:
導緻我國産能過剩的根本原因是國内居民消費增加受阻。由此,化解産能過剩必須首先凸現羅斯福模式的思路,通過改善企業經營環境來提高就業創造能力,通過稅收體制完善來縮減收入配置設定差距,通過加快公共品供給來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樣才能形成基于國内需求擴充的供求高水準均衡。
最後,目前,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美日歐的失業率持續攀高、增長率相對回落、購買力顯著下降,中國長期依靠産品出口來消解生産能力的鍊條被打斷。在此背景下,中國就必須在熊彼特模式的思路下,通過形成新的叢集式産業,尤其要從制造業生産領域逐漸向上遊研發和下遊營銷領域拓展。為此,我國必須深化市場化改革,為企業成為自主創新主體提供更有效的軟環境和硬設施,依靠創新能力提升和産業結構優化更新來消解市場産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