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前線敵情突變,疑被敵軍截斷後路,開國元帥斷然下令:不許撤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任何一個作戰計劃都有可能遇到始料未及的變數。在這樣的情況下,指揮員必須處變不驚,快速理清思路,做出正确的判斷,否則就有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抗日戰争時期,在名垂軍史的響堂鋪伏擊戰中,開國元帥徐向前就曾面對這樣的危局。

那是在1938年3月30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在副師長徐向前指揮下,推進至涉縣響堂鋪地區,決定在這裡伏擊日軍的運輸隊。

當晚,該師三個主力團分别進入指定陣地,冒着嚴寒潛伏下來。

三八五旅七六九團設伏于響堂鋪以東的楊家山、江家莊一線;三八六旅七七一團設伏于響堂鋪正面的寬漳、後寬漳一帶;三八六旅七七二團則設伏于馬家拐地區。

前線敵情突變,疑被敵軍截斷後路,開國元帥斷然下令:不許撤

從東陽關到涉縣路兩旁,多為黃土梁岸。溝谷川道縱橫。響堂鋪一左一右地形不錯,但林木稀疏,特别是三月時節,灌木蒿草也不多。

這種情況無疑給我軍打埋伏帶來了困難,但戰士們有辦法,很快都藏了起來,陣地上“空無一人”。

陣地都在背陰處,坑坑窪窪裡,積雪剛化,深夜又凍了一層,冷風一吹,寒氣逼人。但為了勝利,戰士們都自覺地忍受着。

四野一片寂靜,大家都在等待着,并且希望一切都在預料之中而不發生意外。

前線敵情突變,疑被敵軍截斷後路,開國元帥斷然下令:不許撤

陳赓據此作出判斷,或許是敵人發現了我軍的設伏企圖,妄想從右翼發起側擊,進而截斷我軍的後路。

徐向前有點吃驚,沒說一句話,就把聽筒放下了,随即端着煙鬥走到了地圖前。

前線敵情突變,疑被敵軍截斷後路,這給徐向前制造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大難題。

前線敵情突變,疑被敵軍截斷後路,開國元帥斷然下令:不許撤

假若我軍的設伏企圖确實已被敵人察覺,一旦後路被包抄,那我軍将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必須馬上撤出陣地,放棄原定作戰計劃,或者作其他打算。

但若我軍并未暴露就盲目撤出,就相當于前功盡棄,白白浪費掉一次打擊敵人的機會,這對于我軍來說同樣意味着失敗。

進退兩難,何去何從?徐向前在苦苦地思索着,判斷着。

指揮部裡,陳錫聯和另外幾個參謀都緊張地注視着徐向前。

前線敵情突變,疑被敵軍截斷後路,開國元帥斷然下令:不許撤

“副師長,是不是考慮考慮我們的後面?”陳錫聯小心翼翼地提醒着。

徐向前沒有回答,繼續沉思着。

“料敵計險,必察遠近,上将之道也。”徐向前兩眼盯着地圖苦思片刻,終于做出“情報可能不準确”的判斷,理由有二:

其一,如果敵人發現我軍的設伏企圖,不可能隻派這麼一點兵力前來“打草驚蛇”;其二,其他方向上的敵人也沒有什麼動靜,這麼大的行動,日軍怎麼可能讓一股小部隊貿然攻擊呢?

前線敵情突變,疑被敵軍截斷後路,開國元帥斷然下令:不許撤

聽筒裡,陳赓好像還要解釋什麼,徐向前沒有聽,就把聽筒放下了。

接着他又派鄧仕俊和另一位參謀,到蘇家峧、東陽關方向查明情況,務必掌握确實情況,要做到快去快回。

大約過了兩個小時,參謀回來了,他得到的情報,完全如大家所希望的那樣:東陽關方向,敵人沒有異常動靜。黑夜間,警戒分隊把老百姓的幾頭馱驢誤看成是敵人的騎兵了。

聽完參謀的彙報,徐向前高興地說:“好,太好了!”

前線敵情突變,疑被敵軍截斷後路,開國元帥斷然下令:不許撤

沒過多久,日軍的180多輛汽車進入我軍伏擊圈,遭到七七一團的迎頭痛擊。經過兩小時的激戰,日軍大部分被殲滅,汽車全部被焚毀,可謂損失慘重。

随後,黎城、陽關、涉縣城内的日軍從不同方向趕來救援,又遭到七七二團、七六九團的伏擊,取得了一場名垂軍史的大勝。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沒有徐向前在敵情突變時的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冷靜決策,那麼這一切勝果可能都無從談起。

這段曆史充分诠釋了古代名訓:“為将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史料來源:《徐向前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著名将帥》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