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暴力的根源:是什麼蒙蔽了我們的愛

暴力的根源:是什麼蒙蔽了我們的愛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針對此問題,人雲亦雲,最後書中給出中肯的答案:是有些溝通方式産生的負面影響。

比如我們一旦遇到不喜歡的人或不了解的事,就會想到别人有什麼不對。如果有人開車橫沖直撞到我們面前。緊急刹車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大怒,輕則語言攻擊,重則大打出手。

還記得一次我家先生開車行至路口,一計程車突然橫沖穿過,擋住先生的去路。先生怒極,跳下車沖了出去,找司機理論。如果計程車司機用非暴力語言來解釋自己的過失,先生也會心平氣和的接受。可是計程車司機一直在強調他有多麼着急,沒有半點對個人不當行為的歉意。

先生是暴脾氣,一言不合與計程車司機打了起來,結果兩人雙雙進了派出所,先生還被罰了2000元錢作為計程車司機醫院費的補償,雙雙得不償失。其實,這樣的沖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我們從小就學會愛的語言,直接說出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首先指責别人,人間會不會就多了很多的溫情和愛。

暴力的根源:是什麼蒙蔽了我們的愛

就如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一次伯利恒黑薩難民營講解“非暴力溝通”突發的事件可見一斑。

當時聽講解的是一群巴勒斯坦的穆斯林男子,大約170人。大家知道,本書的作者盧森堡博士是美國人,而當時巴勒斯坦人對美國人充滿敵意。演說的時候,突然一個男子站了起來,沖着他使勁喊道:“謀殺犯”“殺孩子的兇手”。其他穆斯林男子立即都随聲附和。

面對穆斯林男人的憤怒和挑釁,盧森堡博士全神貫注地傾聽和體會了那個男人的感受和需要。他沒有反駁男人,也沒有針對男人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全程他都在共情他,表達着自己對他遭遇不幸的了解,同時跟着男人的感受走。

他們的對話持續了二十分鐘,男人一直在表達他的痛苦,盧森堡博士則一直在專注的傾聽他每句話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他沒有将男人的話視為攻擊,而當作來自人類同胞的禮物。最後盧森堡博士在難民營中的演講獲得了所有穆斯林男人們的熱烈歡迎。

其實,在人際溝通中,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了解比什麼都重要。隻要我們善于使用愛的語言,善于共情他人的感受與需要,所有的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歸根結底,暴力的根源就是人們彼此忽視的感受和需要,而将沖突歸咎于對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