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溫州博物館副館長黃培量:挖掘文化遺産的“星探”

作者:廖昊
溫州博物館副館長黃培量:挖掘文化遺産的“星探”

溫州網訊 從文氣萦繞的池上樓到唱戲聲此起彼伏的南戲博物館;從文壇巨匠鄭振铎紀念館,到研學打卡點溫州數學名人館;從記錄東瓯曆史記憶的東瓯國曆史陳列館,到溫州科舉試院展示館……

這些市民熟悉的城市文化展館,都凝聚着溫州博物館(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副館長黃培量工作的心血。

黃培量從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20多年,每年2/3的時間都在下鄉,每年要穿壞3雙運動鞋。走訪探尋、申報名錄、修繕保護,一幢幢蒙上曆史塵埃的古建築,在他和他的團隊努力下,重新精心梳妝,再次亮相。

目前,全市有100多名文保工作者在守護城市文脈記憶。在他們的守護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十二五”以來,溫州已累計投入騰空安置、維修資金5億元,實施夏鼐故居、滄河巷金宅等各級文保機關的保護維修工程30餘項,修繕面積逾3萬平方米。

熱愛所緻,高薪白領轉行坐“冷闆凳”

不成文“行規”:文保工作者不能收藏文物

夾克衫、運動鞋,這就是黃培量日常的裝束。因為随時可能接到勘查任務,黃培量習慣了兜裡還揣着卷尺、測距儀。

作為文保工作者,更多的時間,黃培量是在戶外勘查。每到一個文保點,就要走訪調查周邊環境,了解文物的儲存情況、曆史等,進行測繪、拍照,記錄在冊;勘查特有屬性,申封包保級别,分類管理;後續一些文保點還需要進行方案評審、修繕對接、監督工程、竣工驗收等。

工作之餘,黃培量還主編完成過溫州三普叢書中的《溫州近現代建築》和《溫州古民居》。

“上班時間我們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村裡突然發現一個文保點,讓我們去看看,鑒定下。而寫作則需要不受打擾的一定時間,是以個人寫作的話,都是利用夜晚周末時間。”黃培量說。

工作時間對着文保,業餘時間還挪不開眼,黃培量說這是他的興趣和愛好。

1998年,溫州大學房屋建築工程專業畢業的黃培量,不同于自己的大學同學選擇去高薪的房開、建築公司,他選擇去了溫州市文物管理處。

“我喜歡鑽研文物,沒有一處文物是一模一樣的。每天看到的、接觸到的,都有不同的面貌,就很有意思。從文物建築而言,每位主人當年對自己的私宅設計都是有自己的想法,從中可以看到主人的審美情趣,深入了解文物的背後,這過程就像解謎題一樣。”黃培量說。

2002年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成立時,他是唯一一個專門從事不可移動文物工作的文保人員。

讓我們有些意外的是,具備專業眼光,又天天與文物打交道,但業内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文物工作者不能收藏文物。

“這是我國首任文物局局長、溫州鄉賢鄭振铎的倡議。不然哪怕是你自己私人買來收藏的文物,也有‘順手牽羊’的嫌疑,也是為了避嫌。”黃培量介紹。

1年對800多處曆史建築摸底調查

曆史文化瑰寶助力東亞文化之都建立

2013年黃培量接到市建立曆史名城辦公室的任務,要摸底調查溫州的曆史建築。他和團隊花費了1年多時間對800多處建築物摸底調查後,2014年溫州公布并挂牌了首批83處曆史建築。2019年,溫州公布并挂牌了第二批曆史建築,共178處。公布的名單也是基于此前的摸底調查。

在黃培量看來,最能展現老溫州風情的恰恰就是這些曆史遺産,“它們相當于活化石,将當時的城市面貌完整地保留下來。”黃培量說。

公布名單後,黃培量還參與到了曆史建築的整治工作中。早年基層人為的破壞讓黃培量總是心疼不已,如今随着各地政府的重視,包括曆史文化街區五馬街、禅街的成功開發,也讓各地文保意識不斷加強,讓文物活起來,親子研學活動成為常态,以文促旅的觀念成為共識,也讓黃培量後期修繕保護工作更順遂。

如此體量的曆史建築,是溫州曆史文化瑰寶,也助力溫州成功獲得“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立城市”“東亞文化之都”等榮譽。

與施工機關“拍桌子”

自帶幹糧徒步丈量挑礬古道

溫州數學名人館由著名數學家谷超豪祖居布展而成。在2006年由高盈裡整體搬遷至南塘,黃培量從頭到尾參與其中。

為了接近、還原谷宅風貌,黃培量主動和谷家後人聯系,了解建築的原始格局和每個物件的擺放和朝向。

這些幕後細碎的過程不為人所周知,為何還如此費心思?“不可移動文物是有生命力的,當年每個布置都是有講究、有原因的,隻有精細還原,才會有‘活’的感覺,才有自然和諧之感。”黃培量說。

被黃培量等文保工作者的真誠認真所感動,後來身在上海的谷家後人,捐贈了一套谷超豪自己用過的辦公桌用品。

黃培量還有個工作内容就是對不可移動文物修繕進行監督管理。

數學名人館的外牆牆面采取的清水磚結構,監工的時候,黃培量發現施工工藝不規範。當時已經砌了一大半,施工方不想返工。黃培量氣得拍桌子,在黃培量的堅持下,施工方最後進行了返工。

文保工作者除了心細,體質還要好。勘查蒼南4條挑礬古道,散落于路途之間的古橋、古亭、古樹、古民居、古碑刻,在這山與那山、這村與那村之間将古道串連成一線,隻能徒步丈量。黃培量和同僚自帶幹糧,拄着拐杖,爬了一天。

挖掘城市美學美育的載體

知道來時路,才能知道未來的方向

聽起來有趣好玩的勘查“淘寶”之旅,事實上也有不少的安全隐患:發現盜洞的古墓準備測量的時候,黃培量曾不慎掉入盜洞,所幸沒有大礙;為了近距離觀察,總是不停爬上爬下,廢舊老宅随時有坍塌危險;雜亂的地面上,尖銳的釘子甚至刺穿過整個腳掌……

這些發現、挖掘的不可移動文物如何對百姓産生影響?黃培量和同僚的工作如何影響百姓的生活?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走過怎樣的路?”黃培量說,“知道來時路,才能知道未來的方向。我們挖掘‘活化石’,既是搭建城市美學美育的載體,也讓我們了解、認識居住的這個城市的曆史,感覺曆史文脈,才能知道我們未來的方向。”

據統計,溫州全市現有國家級文保機關33處、省級文保機關111處、市(縣)級文保機關740處、登入文物9362處。其中,市本級現有國家級文保機關5處、省級文保機關31處、省級曆史文化街區(名村)9處、市(區)級文保機關175處。

這些蘊含曆史資訊和文化基因的文化瑰寶,散布在瓯越大地上、綿延于歲月長河中。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為瓯越兒女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人物名片:

黃培量:溫州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2018年入選浙江省文物局“新鼎計劃優秀文博人才”,2019年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局、江蘇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授予“長三角區域文物專家”,2021年被市東亞之都建立工作上司小組辦公室聘為“東亞文化之都”專家委員會專家。

來源:溫州晚報

原标題:溫州博物館副館長黃培量:挖掘文化遺産的“星探”

記者 王樂樂、陳培培/文 張嘯龍/攝

【來源:溫州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