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就是曆史,都是過去的事情,但有些曆史令人感到心情複雜,還有一些曆史,實在沒有什麼光彩。在宣統皇帝之前、光緒皇帝之後,其實還有一個皇帝,這位皇帝隻在位短短3天就失去了原來的身份,他就是保慶皇帝大阿哥溥儁。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後以光緒帝的名義頒诏,以沒有子嗣為由,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儲君。

當年同治皇帝無嗣而崩,以光緒為嗣皇帝本意是打算讓皇子過繼給同治帝為嗣的。可是光緒帝直到29歲也沒有子嗣,是以新皇帝必須從“溥”字輩中挑選,在排除成年的和身份不夠的之後,慈禧挑中了15歲的溥儁。溥儁除了有一個未成年的年齡,還有一個讓慈禧青睐的身份,他的外公是慈禧太後的親弟弟。此外溥儁的父親端王載漪也在為了兒子積極奔走,一切有利的條件将這名15歲的少年推到了曆史的風口浪尖。
在慈禧的安排下,溥儁被過繼給了同治帝,并且完成了即位前的其他準備工作。
之後慈禧太後宣布:次年為光緒帝舉行禅位典禮,以“大阿哥”溥儁為嗣皇帝,新的年号為“保慶”,這便是清末著名的“己亥建儲”事件。
但是在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環境下,清朝連主權都無法保證,内政自然會吸引來列強的幹預。當時的英法等西歐國家和沙俄是競争對手,“後黨”傾向于沙俄,而“帝黨”則傾向于英法。
是以為了避免慈禧完全掌握清廷的權力并且倒向沙俄,英法出面幹預了這次立儲。他們并不希望看到光緒帝被廢黜,因為這樣可能會使他們的在華利益受損。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慈禧開始尋找台階收場,讓親信上書請她收回成命。
溥儁的生父端郡王不甘心,他自己還想要做攝政王,不過此時,他卻與慈禧太後發生了沖突。八國聯軍入侵,溥儁和端郡王一同跟着慈禧太後跑到了陝西,但是這位大阿哥到了陝西并不消停,表現極差。
在西行路上,溥儁一派浪蕩王孫的做派,絲毫沒有皇家應有的政治敏銳性。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都驚懼異常,但這位十六歲的大阿哥卻是毫無危機感,一路上還有閑情唱平劇,甚至在隊伍後面吹唢呐。
溥儁為人張揚人性,不知收斂。1901年《辛醜條約》議和成功後,慈禧太後攜帶光緒皇帝率領百官回銮,在十月份到達開封後,慈禧太後于十月二十日釋出懿旨:溥儁着撤去大阿哥名号,立即出宮,加恩賞給入八分公銜俸,毋庸當差雲雲。正式将溥儁趕出宮門,并給三千兩銀子安家費,由河南巡撫松壽派人伺候。後來,溥儁又去了蒙古,娶了蒙古王爺的女兒。之後回到北京,過着坐吃山空,一天不如一天的生活。
辛亥革命後,溥儀退位,溥儁以自己曾為大阿哥的身份,當上了總統府參議,雖為挂名,但每月可領到500大洋的薪俸。
溥儁夫婦婚後感情并不好,因瑣事經常吵架,溥儁常到後門橋附近的戲園、酒樓鬼混,後來又捧上了幾個唱大鼓的女藝人,常常不惜一擲千金。他還訂制了一輛相當漂亮的洋包車,每天吃完晚飯,便坐上車到前門外看戲、聽大鼓。後來,又抽上了鴉片,甚至雇了一個綽号叫"小媳婦"的女人,專門伺候他抽大煙。
溥儁育有二子,長子毓蘭峰生性愚鈍,系先天弱智,二子雖然自幼聰慧,為他所萬分疼愛,卻因免疫機能低下,五歲時突患暴病死去。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給他以極大刺激,他守在亡兒身旁,不吃不喝,整整哭了三四天。
1921年,政局動蕩,溥儁的總統府參議被取消,每月收入銳減。1924年,得到蘇聯暗中支援的馮玉祥,在"北京政變"中将溥儀趕出紫禁城,同時也把清室王公的土地以"繳價升課"方式"變旗地為民地",也就是由佃農按較低地價分期償付後,該地即屬佃農所有,幾年下來,各王府之地租來源便告斷絕。這是溥儁遭緻的第二個财務困境,從此,他坐吃山空,逐漸達至破産境地。
1927年,載漪在其後定居的甯夏去世,不久,毓運交卸甘肅省景泰稅務局局長職務,回北京看望母親,見到載瀛和溥儁。載瀛将分給端王一系的惇親王府東跨院那部分房産交給了毓運,并正式辦理了契稅手續。毓運見溥儁已窮困得不成樣子,随即将房契交給了他。但溥儁依然大吃大喝吸鴉片,很快便又揮霍一空。
喪失經濟來源的溥儁無力謀生,後來隻得讓妻子向羅王的兒子塔王求借。塔王塔旺布裡賈拉當時正擔任蒙藏院總裁,見溥儁和妹妹生活窘困,立即派人按月送錢接濟,後來還把夫婦倆接進塔王府居住。其後不久,塔王因病去世,溥儁夫婦失去了最後的依靠。
塔王的側福晉對溥儁平時就看不上眼,暗中吩咐手下的人,對溥儁夫婦不要以親戚相待,還找了個借口,把他們搬到馬号附近的幾間小房子去住。溥儁遭此冷遇,郁悶不舒,情緒沮喪,可又沒有能力搬出府自謀生活,隻能勉強賴在府裡不走。
在這種心緒下,溥儁積憂成疾,竟至一病不起,1942年,溥儁死在塔王府裡。他死後于嘉興寺殡儀館舉行了簡單的殡葬儀式,被埋在該寺後院的空地裡,直到解放後才就地埋葬。
縱觀溥儁這一生,他不學無術,缺乏敏銳眼光,從來沒有去努力的生存過,隻是像一隻寄居蟹一樣,被時局、被權勢颠來倒去,依附在各種勢力上,結果是一敗塗地,被社會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