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第一天才,他當之無愧

孫策,這個名字隻要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而且都知道孫策厲害。但是孫策到底厲害在哪?一直以來語焉不詳,我來說一說。

一、絕世天才

一說到東吳的戰略規劃,因為易中天《品三國》的原因,魯肅的“榻上對”被捧上了天。相對來說更熟悉三國的人會指出,東吳的戰略規劃早在孫策初期就由張纮定下來。這種說法看起來比易中天的言論更勝一籌,其實更是張冠李戴。

東吳的戰略規劃制定者,是孫策本人!

孫策和張纮的對話記載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吳曆》,稍有古文功底的人都可以看出是孫策向張纮和盤托出自己的戰略規劃,希望張纮能加入自己的隊伍。張纮表示了贊同,并不是張纮向孫策獻策。

(孫策)曰:"方今漢祚中微,天下擾攘,英雄俊傑各擁衆營私,未有能扶危濟亂者也。先君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卒為黃祖所害。策雖暗稚,竊有微志,欲從袁揚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楊,收合流散,東據吳會,報雠雪恥,為朝廷外藩。君以為何如?"

第一步,從袁術那裡拿回孫堅餘部;第二步,與舅舅吳景會合于丹陽,占據一塊根據地;第三步,向東發展,占領江東為基業;第四步,報仇雪恨,打敗殺父仇人劉表、黃祖,意即占據荊州。第五步,成為東漢朝廷外藩,這是委婉的說法,意即建立自己的政權。

張纮根本沒有提出任何戰略規劃,隻是表示了贊同,隻是提醒孫策,為朝廷外藩這個說法雖然委婉,但不臣之心太過明顯。應該改為“匡輔漢室”,占據道義上的制高點。實際上張纮的意思就是點破孫策委婉的說法,直截了當說出來取漢室而代之。

所謂的魯肅“榻上對”其實就是複述了一下孫策多年前的戰略規劃。

孫策這個人隻有一個詞可以形容他,那就是天才,如果非要加形容詞,那就是絕世天才。孫堅死時,孫策隻有17歲。埋葬了孫堅後,孫策遷居江都,遇到了張纮,有了上述對話。

這段對話具體在哪一年已不可考,必定在公元192年到194年之間(大機率在192或193年),孫策未滿20歲。

三國第一天才,他當之無愧

一個人剛剛成年的年輕人,沒有地盤、沒有錢糧、沒有兵馬,甚至都不是孫堅真正的繼承人(注:孫堅死後,繼承孫堅官職并統領孫堅軍隊的是孫策的堂兄孫贲)。就是這麼一個毛頭小夥子卻告訴張纮自己要剪除群雄建立政權,沒有哪個英豪能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能有如此非凡的戰略和雄心壯志,并成功做到。這在中國曆史上是找不到的,

19歲的曹操剛剛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

19歲的劉備還在賣草席、當遊俠。

19歲的袁紹憑借家族的勢力當上了一個縣長。

19歲的諸葛亮、司馬懿還在家裡苦讀。

唯一能在年紀上和孫策媲美的霍去病也不過是一個将,不具備孫策這樣統禦全局放眼全天下的帥才。

自古英雄出少年,而孫策正是其中的絕世天才。

二、依附袁術

可是,現在卻有一個問題?

孫堅死後,孫氏家族本來已經搬遷到曲阿(今江蘇丹陽,東漢時屬吳郡),孫堅也葬在那裡,在全家族都在曲阿的情況下,孫策卻渡江北上遷居江都。孫堅剛死,孫策應該給他守孝。而且孫策是出名的孝子,最聽母親吳夫人的話。在父親孫堅剛死應該守孝,母親吳夫人身在曲阿的情況下,年僅17歲的孫策卻離家北上渡過長江去了江都。這件事蹊跷之極。

這是因為孫策的起家,遠比我們現在表面了解的要艱難得多。

孫策的第一個問題是:他是光杆司令,想要在三國亂世成就事業,手上得先有兵。但是他父親孫堅原有軍隊的控制權卻不在孫策手上。

三國群雄,孫堅出身最是卑微,雖然靠着出生入死,手上有了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但後勤完全依賴他人供給。特别是孫堅殺害荊州刺史王叡,實際上成為了叛漢之賊後,這一點更加捉襟見肘。是以出身寒微的孫堅當時急需依附名門望族。然而孫堅遠不及其子孫策,眼光和見識都輸了一籌,孫堅選擇了三國群雄中最聲名狼藉的袁術作為依附對象,與袁術結成了半依附、半同盟的關系。其實這一點也給日後孫策開創基業制造了很大的難度。

孫堅死後,他的軍隊情況比較複雜。雖然孫堅依附袁術,但畢竟是“袁術、孫堅軍事集團”中的二把手。是以孫堅雖死,軍隊的控制權還是掌握在孫贲手中,同時孫贲也繼承了孫堅的官職——領豫州刺史。孫策雖然是孫堅的嫡長子,此時孫氏的實際掌門人卻是孫贲。孫贲跟随孫堅從長沙起兵,作為侄子一直是孫堅嫡系心腹,在孫堅軍隊中也有很大的威望和影響力,否則是不可能在孫堅死後,由孫贲統領軍隊并領豫州刺史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孫贲雖然統攝孫堅舊部,但這并不是孫堅原有的所有軍隊,隻是部分,另外一部分被袁術掌握。其中有什麼曲折,因為古籍缺失,現在已無法考證。

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孫策一直念念不忘從袁術那讨回孫堅舊部。

孫堅剛死的時候,孫策曾向袁術讨要孫堅舊部,被袁術一口回絕。(策徑到壽春見袁術,涕泣而言曰:"亡父昔從長沙入讨董卓,與明使君會於南陽,同盟結好;不幸遇難,勳業不終。策感惟先人舊恩,欲自憑結,願明使君垂察其誠。"術甚貴異之,然未肯還其父兵。)

袁術找了個借口,對孫策說你的舅舅吳景現在是丹陽太守和堂兄孫贲是丹陽都尉,現在都在丹陽,那裡是精兵之地,你可以自己去招募。

孫贲本是領豫州刺史,怎麼突然降了好幾級成為丹陽都尉了呢?這就得從丹陽郡說起。

丹陽郡屬于東漢的揚州,轄地安徽南部、江蘇西南和浙江西北地區,境内地勢“山谷萬重”,“地勢險阻”,“周旋數千裡”,這是一個廣袤的山區。

而丹陽郡的原住民大多是《三國志》中常見山越,“其幽邃民人,未嘗入城邑,對長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惡,鹹共逃竄。山出銅鐵,自鑄甲兵。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猿狄之騰木也。時觀間隙,出為寇盜,每緻兵征伐,尋其窟藏,其戰則蜂至,敗則鳥竄,自前世以來,不能羁也。”

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彪悍,如果非要加形容詞的話,那就是非常彪悍。

而且丹陽這個地方從先秦起就是我國南部最主要的銅産地。此地不但有強悍的住民,更有鋒利的兵器。漢末三國時期,丹陽兵精,聞名于天下。何進、袁紹、曹操等人都大老遠派人去丹陽募兵。徐州牧陶謙也正是憑借家鄉的丹陽兵雄霸一方。陶謙給了劉備四千丹陽兵,就讓劉備背叛了多年的兄長公孫瓒。

三國第一天才,他當之無愧

袁術命吳景、孫贲攻打丹陽太守周昕,經過激戰并運用了點手段後,吳景、孫贲趕走了周昕,占據了丹陽。

看起來袁術愚蠢之極,居然把這麼一個地方交給了孫氏。但是袁術有自己的如意算盤。

丹陽這個地方,光是占據那是遠遠不夠,如果手上沒有一支強大的武裝,那隻能占了幾個縣城,廣袤的山區根本控制不了,丹陽的精銳兵源自然無從征集。

孫贲本來領豫州刺史,統攝孫堅餘部,可是孫策卻向袁術讨要父親舊部,這說明在吳景、孫贲攻打周昕時,手中的軍隊已不是原有的全部。而且吳景并不是完全依靠武力擊敗周昕,而是用的計策。(袁術遣吳景攻昕,未拔,景乃募百姓敢從周昕者死不赦。昕曰:“我則不德,百姓何罪?”遂散兵,還本郡。)這也說明吳景、孫贲手中軍隊數量較少,不足以用武力驅逐周昕。

這就意味着,袁術命吳景、孫贲攻打丹陽是與孫氏的一項利益置換,用孫堅這支能征善戰的軍隊的部分控制權來交換對丹陽的控制權。

可是吳景、孫贲兵力不足,名義上占據了丹陽,但一個外來戶想要壓服當地彪悍的豪強真正控制這個兵源之地,難度非常大。事實上,孫氏不過就是占據幾個中心縣城罷了。

這也是袁術的如意算盤,知道你們孫家想要丹陽,去可以,但軍隊得留下,以達到利用孫氏控制丹陽,又控制孫氏的目的。

是以孫策第一次向袁術讨要孫堅舊部時,袁術理都沒理,直接把他打發去了丹陽。

可是當孫策從江都前往壽春第二次向袁術讨要孫堅舊部時,袁術卻答應了。這就奇怪了,這不是袁術自己打自己的臉麼?史書給出的答案是孫策的魅力實在太好了。史載“(孫)策為人,美姿顔,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緻死。”袁術自己常歎曰:“使術有子如孫郎,死複何恨!”而袁術手下的大将“喬蕤、張勳皆傾心敬焉。”

三國第一天才,他當之無愧

這種說法真是把袁術當傻子看了。

這就是這件事的蹊跷之處。

其實這是孫策的一盤大棋。本節開始就說了,這個時候孫策理應給孫堅守孝。但是孝子孫策卻在整個家族和母親吳夫人都在曲阿的情況下,離家北上去了江都。

是以我說,孫策必然受到了孫贲的“排擠”。本來,想從袁術那索回孫堅舊部這個任務非常艱難。但是如果孫贲當“掌門人”習慣了,不願意還權給孫策,是以将孫策“排擠”出孫氏,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

孫策此人,年少就成名,“江、淮間人鹹向之”,是出了名的少年天才。現在被“驅逐”出孫氏的孫策主動來投奔袁術,這個情況就和當初孫策讨要孫堅舊部對袁術來說是兩回事了。當初讨要孫堅舊部,那還是和孫堅那會一樣,與袁術是半同盟的關系,甚至還可能脫離袁術自立。你孫氏又想要丹陽,又想要軍隊,那把我袁術當成什麼了?可現在不一樣,現在的孫策是被趕出家門的,到我袁術這來,那就再也不是以前的半同盟關系了,而是徹底成為我袁術手下的部将。這樣一個人才,窮途末路來投奔自己,袁術沒有理由不接受。

而孫策也隐蔽了自己的野心,裝出為袁術赴湯蹈火的樣子。但是這樣一來,在其他所有人的眼裡,孫策和袁術的關系就從以前的半依附、半同盟變成了袁術的部将。故史書說“孫策為袁術将”。而另一方面的吳景和孫贲,也一樣從以前的半依附、半同盟變成了袁術的部将。注:原來的領豫州刺史是袁術表奏東漢朝廷而受封的,現在的丹陽太守、丹陽都尉卻是袁術自己封的。看起來袁術成了最大赢家。

三、孫策起兵

但是孫策早已定下了自己的戰略規劃,他現在需要一個機會脫離袁術。

正好這個時候孫策的舅舅吳景和堂兄孫贲那邊卻出了狀況。

面對各地軍閥林立的局面,東漢朝廷也拿出了自己的辦法,就是以劉姓宗室出任州牧,鎮撫地方,繼劉焉為益州牧、劉表為荊州牧之後,興平元年(194年)劉繇被任命為揚州刺史。

劉繇出任揚州,意圖非常明顯,那就是對付袁術。可劉繇不敢去揚州的治所壽春上任,“欲南渡江”,孫氏家族看到了機會,打起了首鼠兩端的主意,于是吳景、孫贲把劉繇迎接到曲阿。劉繇遂以曲阿為揚州治所,出現了袁揚州和劉揚州并立的局面。

東漢朝廷派出的宗室都是相當有能力的人,這個劉繇也不是善茬,他雖被吳景、孫贲迎到曲阿,卻暗中聯絡江東的士族豪門。

三國第一天才,他當之無愧

偏偏這個時候孫策為袁術驅使攻打廬江,廬江太守陸康出自吳四姓之一的豪門陸氏,陸康及陸氏數十人死于此役。孫策與江東豪門結下了血海深仇。劉繇抓住了這個機會,與江東豪門聯手,将吳景和孫贲趕出了丹陽。

這就是孫策面臨的第二個問題,他雖然騙過袁術獲得了孫堅舊部,但是沒有立足的基地,原本預想中的基地——丹陽,丢了。丹陽的丢失是對孫氏的一次重大打擊。

但是曆史上的傑出人物都有一項幾乎相同的才能,那就是在逆境中因勢利導。劉繇抓住了機會,孫策也看到了機會,這是他脫離袁術控制的絕好借口。吳景和孫贲被劉繇驅逐後,袁術不忿于丹陽的丢失,以惠衢為揚州刺史,督吳景、孫贲攻打劉繇,但交戰連年,始終不能獲勝。孫策于是對袁術說:“家有舊恩在東,願助舅讨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匡濟漢室。”

在對待孫策這個問題上,袁術和曹操對待劉備是一樣的,都有籠絡為自己所用之意,但也都有提防之心。這種沖突的心理就導緻了曹操和袁術都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即都沒能看出來劉備、孫策并不是能為自己所用的。一方面袁術想依靠孫策的武勇重奪丹陽,另一方面又不願意孫策背叛自立。在這種沖突的心理下,袁術一廂情願地認為,“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

三國第一天才,他當之無愧

結果孫策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與吳景、孫贲合兵一處,用姑母的計策渡過長江,一舉打敗了劉繇,平定了丹陽郡。但是平定丹陽郡對孫策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第一,孫策是受袁術驅使渡江進攻劉繇,拿下丹陽郡是要交給袁術的。早在吳景、孫贲被劉繇驅逐之前,袁術就趁機拿掉了吳景的丹陽太守職務,任命為督軍中郎将,改命周尚為丹陽太守。後來袁術發現周尚(其侄子就是周瑜)倒向孫策,立即撤換周尚,派自己堂弟袁胤出任丹陽太守。這件事裡孫策還有一個聰明之處,後文會講到。

第二,孫策的計劃是平定整個江東,要完成這個計劃必須以丹陽為基地,但是不可能拿下丹陽就和袁術翻臉。這是因為不能兩線作戰,同時還要依賴袁術的後勤補給。

第三,劉繇隻是一個外來客,打敗劉繇并不意味着成功,江東真正的勢力是各地的士族、占山為王的豪強。不折服他們這些人,情況還是和以前一樣,隻能控制幾個中心縣城,而且城裡的人和孫策還不是一條心。

四、吳四姓和會稽四姓

是以奪取丹陽後的戰略考量,成為孫策下一步行動的關鍵。那就是先取吳郡還是先取會稽郡?

孫策還在考慮這個問題,好消息先一步傳來,吳郡都尉朱治從錢塘(杭州)發兵北上,打敗了吳郡太守許貢,占領了吳郡的治所吳縣(蘇州)。看起來吳郡不戰而定,孫策隻要前往吳縣和朱治會師即可。

其實不然,許貢雖然是江東土著,但和會稽郡卻有血海深仇,會稽四姓中周氏的周喁被許貢殺害,而盛氏的代表人物,前任吳郡太守盛憲,許貢也準備把他殺掉。在共同面對孫策這個大敵的時候,許貢反而是吳郡、會稽郡群豪聯合起來的阻礙。這是其一。

其二,孫策是受袁術驅使進攻江東,而袁術聲名狼藉,為江東士族所不容。面對袁術的部将孫策,江東的抗拒心理非常之強。比如後文中提到的王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此人是孫堅的總角之交,有升堂見妻的情分,關系非常之好。可孫策渡江,王晟反抗激烈。除了王晟本人因為吳夫人求情得免,其餘宗族全被孫策殺掉。從王晟可就見江東群豪對孫策入寇的抵觸、抗拒心理。

其三,許貢雖然為吳郡太守,但吳郡真正的掌握者是吳四姓顧陸朱張,其中的陸氏跟孫策也有血海深仇。而且除了這些幕後的士族。吳郡還有多股割據勢力,分别是烏程(湖州)的嚴白虎、鄒他、錢銅,嘉興的王晟、餘杭的許昭等人,手下都有幾千、上萬人。如果孫策進駐吳縣,下一步讨伐會稽,必須路過這些群豪的地盤。将自己的進軍路線置于其他人側擊之下,不是用兵之道。如果先剿除嚴白虎等人,會稽郡勢必會全力支援。戰争的勝負孰難預料。更不用說還有吳四姓在背後觀望形勢,如果孫策形勢不利,這些人在内部下手的可能是非常之大的。

其四,孫策此時兵力不過萬人,面對江東群豪,各個擊破,孫策都能做到,但如果這些人抱成一團,孫策的兵力就不足了。

三國第一天才,他當之無愧

是以表面上看起來,朱治拿下了吳縣,但是孫策如果移駐吳縣,其實是把自己置身險地,将進退失據。因為丹陽在名義上是袁術的,而且袁術已經派人來掌控,孫策必須考慮袁術翻臉,斷絕自己後勤補給,甚至切斷後路情況。如果這一情況發生,孫策在吳縣就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是以孫策很聰明的繼續把丹陽交給袁術,這是為了取信于袁術,同時丹陽這個地方還有劉繇舊将,自稱丹陽太守的太史慈,以及曾經襲擊并擊敗過孫策的祖郎等人仍繼續聚衆與孫策為敵,把這些難纏的敵人交給袁胤去對付。在表面向袁術示忠心的同時,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

于是孫策并未從丹陽按正常路線沿平原坦途進入吳縣,而是翻越天目山,徑直前往錢塘。到了錢塘,孫策手下諸将又鼓噪着轉為北上,先進攻嚴白虎。這些人的腦子把孫策逗樂了,如果隻是為了剿滅嚴白虎,孫策何必繞一大圈來到錢塘?

孫策隻得告訴諸将,嚴白虎雖然名氣在外,但隻是群盜,并無進取之心,自守賊而已。你不招惹他,他也不招惹你。當務之急是渡過錢塘江,進攻會稽。

此時會稽郡的太守是王朗,他雖然讨厭孫策,但他一個文弱儒生,不足以濟大事。真正主事的是會稽四姓中周氏的周昕,而周氏正是孫氏多年來的死敵。周氏三兄弟周昕、周昂、周喁是袁紹、曹操集團的幹将,多年來袁紹和袁術之間的争鬥,周氏兄弟充當了馬前卒的角色。先有周喁和孫堅争奪豫州之戰,接着周喁、周昂又和孫贲為争奪九江再起戰火,後來吳景、孫贲又在丹陽驅逐了周昕。三次争鬥,周氏三敗,早已對孫氏恨之入骨。現在孫策又來進攻周氏的老家會稽,于是周昕主動出山協助王朗進行抵抗。周氏兄弟常年在軍旅,富有軍事經驗,在會稽他們又是地頭蛇,遠不是嚴白虎等聚嘯山林的群盜所能比的。

是以,孫策對自己面臨的形勢分析的非常清楚。吳郡的嚴白虎等人實力弱,好打。但是這些人全部沒有大志,都是些庸碌之輩,對孫策威脅不大。而且吳郡的幕後勢力吳四姓采取了觀望的态度。如果先采取武力平定吳郡,勢必激起嚴白虎和吳四姓的反抗,而且還會得到會稽郡的全力支援。

會稽郡的群豪是本土作戰又知軍事,而且鐵了心要反抗孫策,是孫策的強敵。但是如果孫策對他們先動手,嚴白虎等人和吳四姓諸人,會見死不救,繼續坐觀。

這就是1100多年後,朱元璋面對陳友諒和張士誠時所采取的戰略。不打弱的張士誠,因為他是自守賊;就先打強大的陳友諒,因為陳友諒是一心要弄死朱元璋。朱元璋之是以會采取這一戰略,受孫策啟發的可能是非常大的。

孫策所面臨戰略态勢勝于朱元璋,會稽周氏雖然稍強,但江東群豪如果和孫策單獨作戰,無人是孫策對手。各個擊破,孫策的兵力不處于劣勢,遠勝陳友諒和朱元璋的實力對比。而且孫策還有一個在吳縣的朱治可以牽制吳四姓和嚴白虎等人。(這一點和如果孫策先進駐吳縣,這些人對孫策形成的牽制是一樣,作用是互相的)

三國第一天才,他當之無愧

果然如孫策所料,當孫策揮兵渡過錢塘江進攻會稽時,嚴白虎等人毫無作為,坐視不理。周昕雖然進行了激烈地抵抗,但無奈實力不濟,周昕被孫策斬殺,王朗棄城而逃。會稽的士族也因為積極參與對孫策的反抗,遭到了血腥的殺戮。是以在多年後,陳琳為曹操所作的《檄吳将校部曲文》中還拿會稽士族昔年遭遇說事,鼓動他們反抗孫權,“棄暗投明”。(關于吳四姓和會稽四姓,本文隻是簡單述及,之後有專文講述,那就是東吳的立國之路)

平定會稽後,孫策轉為北上,輕取鄒他、錢銅、王晟、嚴白虎諸人,順利平定吳郡群豪。而吳四姓諸人一來攝于孫策軍威,二來更重要的是朱治采取懷柔的政策,積極拉攏吳四姓子弟入仕。在利益面前,吳四姓選擇了放棄仇恨。

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孫策趁機與袁術斷絕來往,正式脫離袁術自立,并于次年派自己表弟徐琨趕跑了袁術的丹陽太守袁胤。孫策自己則親自率領軍隊讨伐最後兩個勁敵太史慈和祖郎,将其二人擒獲,最終平定了丹陽郡。至此孫策平定全部江東之地,東吳的基業就此建立。

但是一切還沒結束,按照孫策的戰略規劃,下一步應該奪取袁術的淮南舊地,但是這些地盤現在在曹操手中,想要奪取難度很大。于是在200年初,孫策擊敗黃祖,邁出了吞并荊州為父報仇的第一步。很快機會再次來臨,袁紹和曹操終于展開對決,趁此機會孫策秣兵曆馬準備拿下淮南,兵峰首先直指廣陵。在袁紹的牽制下,曹操本來是沒法同時對抗孫策這一強敵的。可惜進兵途中,孫策被許貢賓客刺殺而死,時年僅25歲。東吳失去了最好的曆史發展機遇。

五、綜述

孫策平定江東,乃是三國曆史上一件大事,這是三足鼎立的根基之一。因為史籍記載簡略,後人都誤以為孫策征戰過程非常輕松。

實際上孫策面臨的情況遠非後人所想那麼簡單。渡江前的孫策是一個19歲的年輕人,手無一兵一卒,腳無立錐之地,身無盈尺之财,赤手空拳打天下,起步就有極大的難度。渡江後面臨的局面非常微妙和複雜。他隻有萬餘軍隊,後勤補給依賴袁術,還要防備袁術翻臉的危險,面對的是整個江東大地到處都是反抗他的勢力,這些人加起來不下十萬之衆;江東士族豪門又普遍的不合作。一支被整個江東所厭惡的客軍,面對遍地的反抗勢力,孫策隻要有一個應對失誤,就可能全軍覆滅。

孫策采取了分化拉攏、各個擊破的政策。首先繼續臣服于袁術,先保證自己的後勤,同時把反抗勢力中能力最強的兩個,太史慈和祖郎扔給袁術。

其次,在面對吳縣被朱治奪取的表面大好形勢前,沒有沖昏頭腦,堅決不進駐吳縣,避免給吳四姓和嚴白虎等人施加壓力,保持他們觀望的态度。

再次,堅決打擊會稽郡的死敵周氏,同時采取了政治上差別對待的手腕,打壓強烈反抗自己的會稽士族,拉攏觀望的吳郡士族。進而讓吳郡士族認識到,隻有投靠孫策,采取合作的态勢才能保證自己的利益。否則就會遭到會稽士族那樣被誅滅的下場。這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平定江東的征戰隻是過程,最終孫氏還要依靠這些士族來治理江東。

而完成一切時,孫策年僅23歲,用絕世天才形容他,毫不為過。

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機關任職,緻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争行動有個人獨到的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争》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衆号名亦為“這才是戰争”,歡迎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