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舉制度在宋朝得到完善和推廣,為朝廷選拔人才,産生何種影響

全文共1700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

宋朝初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固期和提升期,不僅在政治、軍事領域,宋朝科舉取士制度的深刻變革也發生在這一時期,為後來宋朝的科舉取士奠定了基調,同時為後世科舉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鑒。

太祖時期對科舉制度的态度主要是繼承唐制,并保持有限度的變革,而太宗時期對于科舉制度則多為變革,兩朝對于科舉制度的改革對我國科舉制度産生了深遠影響,有利于促進考試的公平正義。

科舉制度在宋朝得到完善和推廣,為朝廷選拔人才,産生何種影響

宋朝的科舉制度基本維持了唐代以來的科舉制度,隻是限于曆史條件的不同,宋朝太祖時期對于科舉取士都采取着審慎包容的态度。

而到了太宗時期,科舉變革的主要方向轉向防止作弊,促進考試公平公正,并擴大了招錄員額,尤其是增加文官的比重,繼續為宋朝的重文輕武服務。那麼,宋朝科舉制度是如何被繼承和發揚的?又産生了何種影響呢?

一、太祖時期

1、重文輕武

官僚體制自太祖趙匡胤時期就已經奠定基調,由于自身黃袍加身,陳橋兵變才獲得的政權,太祖皇帝自然要對武官進行防範。

其根本做法就是大量設定文官職位,将權力進行分化,壓制武官的權力,即使在部隊之中,武官都無法成為真正的統帥,部隊最高長官都要由文官擔任。

可見,宋朝時期對于文官的需求量較大,重文輕武自太祖時期便已經被定下基調,重文輕武的思想也已經在各階級中逐漸變得根深蒂固。

科舉制度在宋朝得到完善和推廣,為朝廷選拔人才,産生何種影響

2

、繼承科舉體制

立國之時國内尚未完全統一,太祖皇帝忙于四處征戰,對于科舉取士也多采取沿襲唐朝的做法。

宋初每年都會舉行科舉考試,但是相比于唐朝時期招錄的人數明顯偏少,太祖時期招錄的進士隻有唐朝時期的一半。

這是由于國家尚未統一,對于人才需求還不是很強烈。太祖時期科舉考試作弊的人很多,貪官污吏們把科舉制當成自己巧取豪奪的搖錢樹,大肆幹預朝廷科舉體制,太祖皇帝對科舉作弊深惡痛絕,出台了很多防止科舉作弊的制度。

科舉制度在宋朝得到完善和推廣,為朝廷選拔人才,産生何種影響

3、保障食宿

太祖時期也提出了很多針對考生的優惠政策,比如給予一定的食物補助,并提供給考生住宿的費用。

這是宋朝初期對于考生的一些優惠,等到政權穩定和統一之後,這項制度被逐漸廢止。等到科舉制度完善之後,食補制度也被恢複,專功名制定型,影響了後世朝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在宋朝得到完善和推廣,為朝廷選拔人才,産生何種影響

二、太宗時期

1、北伐失利

太宗即位之後,國内的統一戰争已經基本結束,太宗皇帝想要北伐收複幽雲十六州的土地,而戰争的地點也不波及本土,但太宗皇帝發動的幾次戰役卻都以失敗告終。

這一時期戰争已經不再是朝廷的主要事務,宋朝戰略方向已經逐漸從戰略進攻轉向戰略防禦,太宗主要将精力放在國内政治和經濟建設上來,其中包括的科舉制度改革已勢在必行。

科舉制度在宋朝得到完善和推廣,為朝廷選拔人才,産生何種影響

2、太宗科舉制度改革

将目光轉向國内的科舉制度,其核心要義在于促進科舉考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科舉制是打通群眾仕途的關鍵管道,對于聚攏民心、促進社會公平有着重要意義。太宗皇帝對科舉制做了革新。

科舉制最直接的革新就是确立進貢考試的年份和錄取人數。依據當時的社會環境條件,宋朝每年或是每隔一到兩年便舉行一次,相對的招募員額也更趨于合理化。

最主要的科舉改革在于鎖定制和冠名制,最大程度上确定了公平正義的原則,此舉可以說是具有先創性的,為後世科舉制度精進和當代科舉制度都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這也成為太宗改革科舉制最明顯的标志。這次改革更像是一種大變革,颠覆了原有的科舉體系,再加上人治專制的特殊局面,造成太宗時期的科舉制仍然呈現一種專斷局面,這個過程是有一定規律可尋的,考試的組織架構和過程結果愈來愈趨向公平公正。

科舉制度在宋朝得到完善和推廣,為朝廷選拔人才,産生何種影響

對于科舉制度更多地是繼承唐代,由于國家尚未統一,是以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大,科舉取士的政治制度也談不上完善。

宋太祖時期最大的特點在于為考生提供食宿,幫助考生減少經濟負擔,每年招募的員額較唐朝時期偏少,總體趨于平穩。

到了太宗時期,朝廷更多地把注意力轉向國内,太宗皇帝也開始積極幹預科舉制度,北伐的失利,讓太宗認識到拉攏人心的重要性,而改革科舉制正是聚攏人心,打通百姓入仕的關鍵一步,太宗皇帝緻力于改革科舉弊端,明确了進貢年限,确立科舉制的鎖定制和冠名制,極大地改善科舉的公平性,促進考試平等。

這一舉措在當時是具有先創性的,為後世科舉制度發展和當代聯考制度都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也成為太宗皇帝科舉改革的重要标志,影響宋朝之後的科舉格局。

參考文獻:《宋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