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古代帝王總計四百餘位,曆代王朝中,并不乏秦皇漢武這樣惹人非議的功過難斷的帝王,也不乏商湯隋炀這類被後世戳脊梁骨的荒唐昏君。而且曆朝曆代的士大夫和史官們會根據儒家禮法的要求和朝廷的傳統,為所有皇帝立下廟号和谥号。當然,自然是有好有壞的,像“炀”、“僖”這類就有昏庸無能或者荒淫無道的意思,而像“文”、“武”這類的,大體上還算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能稱得上“仁君”的,曆史上卻不多見。其中,宋仁宗趙祯便是最著名的那位,被世人稱為“千古第一仁君”

作為由宋初的穩定轉向激烈變革的轉折點,仁宗朝不僅湧現出了範仲淹、種家将這樣的文武能臣,而且還開啟了對“三冗”的修正,最後甚至影響了大宋國運。話說回來,身負“狸貓換太子”秘聞的宋仁宗趙祯即位時,不過十三歲。當時,其父宋真宗不僅大興封賞,還興沖沖跑到泰山封禅,一時間搞得北宋财政幾乎崩潰。是以,新登基的趙祯面臨着極為棘手的難題。
幸而有嫡母皇太後劉娥的輔佐,小皇帝才能在最初的混亂局面中立穩腳跟。雖然劉氏有前漢呂太後的野心和手段,但從沒想過改天換地,一直為大宋的平穩發展盡心盡力。不過,劉氏還是在趙祯親政後不久薨于後宮。此時,母子二人不過治理國家十一年。但也正是這樣的艱難經曆,促使趙祯深切體會到了治理國家的不易,也更能體會到先祖的良苦用心。于是,年輕的他大膽啟用人才,不拘一格,可謂“内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仁宗對包拯包龍圖的破格提拔,哪怕包拯在觐見的時候言語激烈,甚至把唾沫星子甩到了皇帝老兒的須子上,仁宗也是虛心受教。
由上可見,仁宗的确是脾性溫良,為君寬宥。不僅是這樣,即便是在後宮休息用膳的時候,他也時刻地警醒着自己。由于幼時體虛,是以底下的小内官會特地給仁宗熬好甜粥奉上。有一次正喝着粥本來還好好的,但皇帝突然眉頭一皺,吐出了夾雜着沙礫的一口粥。眼看皇帝如此,吓得宮女宦官都磕頭不疊, 趙祯卻雲淡風輕的讓人不必挂懷,說如果今天這件事透露出去,禦廚按律則該要受到無妄之災和刑罰了。晚上批閱奏折太晚,突然想吃烤羊的趙祯吩咐禦廚準備,但轉念一想,還是取消了這道口谕。内官不解,仁宗便解釋道:如果我這次要了烤羊,那麼禦廚就會認為我喜歡吃,每天就都會準備。到時候民間也跟風起來,那樣實在是太浪費了……如此忠厚、體恤下情的皇帝,可謂是空前絕後。
仁宗朝,正是西北的黨項和北方的契丹日益強大的時候,北宋面臨巨大威脅。一方面,北宋在對西夏的多次戰争中均失利,契丹也乘機要求增加歲币和索要土地。仁宗倍感無奈之下,恰恰是他任命的範仲淹、韓琦、狄青等文武大臣們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不僅利用歲币的誘惑和武力的對抗迫使敵人放棄進犯的野心,也開啟了慶曆新政的序幕,使得大宋慢慢再次富強起來。
雖然仁宗寬以待人,知人善任,并表現出了傳統帝王很少有的寬厚仁慈,甚至在他駕崩後,北方遼朝還派人前來吊唁。聲稱正是在于仁宗的治理之下,宋遼人民已經數十年相安無事,遼國皇帝耶律洪基還特地為他造了一座衣冠冢。但曆史無法改變,新政還是失敗,大宋在仁宗朝後還是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但是這位千古難得的仁君,還是值得我們記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