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應欽為何要辭去行政院長和國防部長?連宋希濂都指揮不動

1949年5月初,何應欽給宋希濂打電話說:“恩施一帶并無共軍,你們到那裡實在沒有必要!常德一帶異常空虛,你如不來,湖南戰事就不可收拾,你到恩施也是絕路。”

宋希濂抛出一句令何應欽膽寒的話:“我管不了許多,老頭子叫我怎麼辦就怎麼辦。”老頭子,指的就是蔣介石!”

何應欽火了,大聲吼道:“我是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負責指揮軍隊,你必須服從我的指令!”

何應欽為何要辭去行政院長和國防部長?連宋希濂都指揮不動

宋希濂毫不示弱,大聲回了一句:“軍事上,我隻對老頭子負責”說完,宋希濂幹脆把電話挂了。

一旁的代總統李宗仁連連搖頭,何應欽臉色發紫,渾身顫抖,此時他餘怒未消,說道:“這是什麼體統,什麼體統,我生來從未受過這種侮辱。”

在南京解放,國民政府逃到廣州後,擺在何應欽面前的就是如何應對兵敗如山倒的局面。但是何應欽這個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卻是難以調動部隊,尤其是蔣系部隊的将領們,一切隻聽蔣介石的訓示。

何應欽急于要購買武器以及裝備,他幾次向蔣介石告急,希望從台灣運來黃金外币。當時,解放軍勢如破竹,每天南下一百多公裡,已經達到福建。而國軍前線部隊一直催要軍饷,非但不堅守陣地,反而一直南逃。

何應欽名義上指揮的國軍,一直在敗退。從解放軍解放南京起,20個小時内,何應欽調動飛機32架次,運出國民政府要員1000多人,調集火車三列,運載700多人到上海。之後幾天,又調集飛機51架次,把1300多人運到重慶、廣州、台灣,動用輪船運送2250人到廣州,運1200人到台北,等等。

盡管何應欽召集部下講解形勢時,表示:解放軍的意圖是孤立上海,要采取以下步驟,進出浙南閩北,威脅福州廈門,進窺南昌,最後才進攻粵境。但當記者問如何抵抗時,何應欽支支吾吾,說:“國軍今後的具體的軍事計劃,不便宣布。”

令何應欽感到憤怒的是,宋希濂部共有10多萬人,武器精良,左可以憑借十萬大山,右可以依靠八百裡洞庭,遲滞解放軍的攻勢。可是,當何應欽下令讓宋希濂率部死守湘西至嶽陽一帶時,宋希濂竟然不聽軍令,把部隊撤到鄂川邊界恩施,使芷江、常德門戶大開,讓解放軍包圍白崇禧軍。

何應欽為何要辭去行政院長和國防部長?連宋希濂都指揮不動

軍事上沒有辦法,何應欽的行政院長也是當不下去了,他召集參謀總長顧祝同、西南軍政長官張群、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海南行政長官陳濟棠等人開會,讨論财稅問題,會上,這次衆人都是叫苦,弄得何應欽有苦難言。

無奈之下,何應欽去找弟弟何縱炎,想從他那裡借一百萬美元應急。不料,當何應欽與五弟何縱炎聯系時。何縱炎表示:本應當大力支援大哥的要求,但自己也有難處,沒有總裁的準許,這麼大筆的錢怎麼敢出?何應欽搖搖頭,自己作為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卻拿不出手分錢,怎麼辦?

心灰意冷之下,何應欽決定辭職,5月12日,他在自己房間寫辭呈。辭呈中,何應欽分析目前存在的種種問題,說:“乃事實演變未符理想,而财政問題又困難萬端,無法解決。官兵公教人員之生活,不能有合理之維持。群眾疾苦,愈益加深,長此以往,恐将陷于萬劫不複境地。欽雖努力以赴,終感補苴無術,心中隐痛,莫可明言,唯有懇請辭去行政院長職務,以免贻誤将來。”

第二天,何應欽把辭職書交給李宗仁。李宗仁看後,久久沒有作聲,他招來廣州的中央立法委員、監察委員等等,大家對何應欽辭職表示挽留,要何應欽打消念頭。

何應欽雖然感動,但他去意已堅,聲淚俱下對李宗仁說,“德公如果要我幹下去,我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逃亡,一是自殺”。

5月30日,李宗仁決定推薦國民黨元老居正接任行政院長職務,于是便順勢把何應欽内閣成員總辭職的報告送交。

在6月2日選舉會上,居正因遭到cc系和黃埔系的反對而落選,之後,閻錫山在蔣介石的支援下,以200票贊成、50票反對獲得通過,成為新一屆行政院長。

何應欽為何要辭去行政院長和國防部長?連宋希濂都指揮不動

何應欽下台之後,蔣介石讓他馬上到台灣,還專門派了一架專機。開始何應欽還打起退堂鼓,他看到許多國民黨大員紛紛離開,如原台灣省主席魏道明逃到巴西,政學系要人熊式輝、沈劍虹等人滞留香港,宋子文更是辭去廣東省主席職務到美國去當寓公。

不過,何應欽思前想後,還是感到與蔣介石多年合作,去台灣後應該不會受到打擊,于是便帶着家眷去了台灣。

沒有了要職的何應欽,在台灣居然連一個像樣的私邸也找不到,後來還是當過何應欽部下的台灣警備副司令鈕先銘,把自己一套小别墅讓給了何應欽。到台後的何應欽,再沒有擔任過重要的實職,一直挂名的是評議委員、顧問委員會主任等領薪水的虛職。

從1986年起,何應欽身體明顯差了,5月1日,因中風進入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部主任朱複禮親自治療,用盡當時最好的藥物,希望能延長他的生命,這時何應欽已經96歲。1987年10月20日上午,何應欽的血壓突然下降,經過全力搶救,到21日上午早上7點30分去世,年97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