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考古文旅|馬永嬴:尋找漢文帝霸陵,“曆史的誤會”是怎樣糾正的?
中新社西安1月1日電 題:馬永嬴:尋找漢文帝霸陵,“曆史的誤會”是怎樣糾正的?
中新社記者 邊峰 阿琳娜

位于陝西西安白鹿原的江村大墓,被正式确認為漢文帝劉恒的霸陵。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否定了其北邊2.1公裡的“鳳凰嘴霸陵”的傳統認識。元代有文獻記載,漢文帝陵位于“鳳凰嘴”。這裡的山形很像帝陵封土。
這一流傳數百年的“誤會”是如何産生的?江村大墓怎樣被認定為漢文帝霸陵?西漢帝王多葬于鹹陽原,漢文帝為何選擇了白鹿原?霸陵對西漢帝陵規模形制研究有何意義?漢陵考古隊隊長馬永嬴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深入解讀。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傳統認知漢文帝霸陵在“鳳凰嘴”,這一“誤會”從何而來?考古工作如何确認江村大墓?
馬永嬴:漢文帝劉恒于公元前157年駕崩于未央宮,葬于霸陵。奉行節儉的漢文帝要求“因其山,不起墳”,故霸陵不像其他西漢帝陵有高大清晰的封土。再加上皇陵本身有保密性,不會詳細标注位置。
《三輔黃圖》中記載霸陵“在長安城東七十裡,因山為藏,不複起墳”,為帝陵的位置劃定了一片區域。最早明确記載霸陵在“鳳凰嘴”的,是元代學者洛天骧的《類編長安志》。
事實上,學界對漢文帝葬于“鳳凰嘴”一直存疑。漢代實行帝後“同茔異穴”合葬制度,一般帝後陵墓不會離得太遠,而“鳳凰嘴”距窦皇後陵超過2000米。此外,“鳳凰嘴”及其周圍并無任何人工修築迹象。
近年來,我們采用考古勘探、地質探測等多種技術手段,對“鳳凰嘴”進行大範圍細緻探查,除10餘通明清時碑石外,未發現陵墓類遺迹,基本排除了作為霸陵的可能性。
世傳為漢文帝霸陵的“鳳凰嘴”。中新社發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通過考古工作,我們發現距窦皇後陵800米的江村大墓是一座有四條墓道的特大“亞”字形陵墓,地表無封土。按照禮儀規制,當時隻有皇帝、皇後級别才能使用帶有四條墓道的“亞”字形陵墓。
江村大墓四周發現115座外藏坑,以大墓為中心有規律地分布。在已發掘的外藏坑中,出土了明器官印多枚、大量彩繪的着衣式陶俑。同時,還發現了“石圍界”和門阙基址等陵園設施。
江村大墓外藏坑内藏有大量陶俑。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關鍵證據是,我們發現了圍合江村大墓與窦皇後陵的外陵園牆遺存,能與皇後合葬一個陵園,墓主人身份可想而知。
根據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成果來看,江村大墓及其周邊的遺迹,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陵區,與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等西漢帝陵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體規模相當,并有顯而易見的發展演變軌迹。綜上,我們認為江村大墓應為霸陵。
霸陵陵區航拍全景(窦皇後陵、江村大墓發掘點、南陵)。中新社發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中新社記者:西漢皇帝多葬于鹹陽原。漢文帝為何沒有入葬祖陵區,而是選擇了東邊的白鹿原?
馬永嬴:西漢王朝的11位皇帝均葬于西漢長安城附近。除漢文帝霸陵和漢宣帝杜陵分别位于西安東郊的白鹿原和西安東南的杜陵原外,其餘9座均分布在渭河北岸的鹹陽原。
為什麼漢文帝會選址白鹿原安葬?我認為主要是為了解決其生母薄太後的喪葬禮儀問題,并兼顧扼守交通要道、防禦東方諸侯的政治需要,同時也有漢文帝的個人情感因素。
漢文帝繼位為帝,其母貴為太後,故薄氏的墓葬規制不僅關乎她本人的終極地位,也影響到漢文帝繼位的正當合法性。此外,漢文帝長期與母親相依為命,對母親感情深厚。若将薄太後安葬在漢高祖長陵,隻能以嫔妃身份祔葬,其墓葬規制将大大降低,這樣明顯貶低了已被尊為皇太後的薄氏,也是孝順的漢文帝無法接受的。
秦昭襄王嬴稷與漢文帝情況相似。于是漢文帝就效法前朝舊例,離開祖陵區另擇新址,與母親葬在一起。薄氏以“近孝文皇帝霸陵”為由,便可以順理成章在霸陵附近以皇太後之禮營建陵墓。
霸陵的選址還受當時政治形勢的影響。漢文帝即位時,其父兄以陵墓的形式已在京城北側建起一個緩沖地帶,抵禦匈奴的威脅。但長安以東除了函谷關、武關外,再無屏障,一旦關隘陷落,京城危在旦夕。當時來自東方同姓諸侯王的威脅日益嚴峻。在此情形下,漢文帝選擇在關鍵位置修建陵墓,并設定陵邑,遷徙群眾,形成京城屏障。
此外,我認為個人情感因素可能影響到選址。一方面,漢文帝兒時的境遇讓他與父親劉邦感情生疏,不願葬在父親身邊。而他對自己早年封地代國的眷念之情可能也影響霸陵選址。漢文帝尚簡,其陵不起封土,若與父親同葬在鹹陽原,與父親陵墓的高大封土形成對比,難免會有貶斥父親褒揚自己的意味,這也是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江村大墓1号發掘點遠景。中新社發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中新社記者:相較于霸陵的“尚簡”,漢文帝母親薄太後的南陵卻為何出土不少帶有草原文化風格的金銀器?
馬永嬴:漢文帝對母親的感情相當深,我們這次在薄太後南陵的外藏坑裡,發掘出土了很多帶有草原文化風格的金銀器,也表現出漢文帝對其母厚葬的态度。
漢文帝在繼位之前曾經做過10多年代王,薄太後也在代國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批有草原文化風格的金銀器,可能與他們母子在代國的生活經曆有關。代國位于今日山西北部,北邊毗鄰匈奴,他們的文化交流非常友善。
另外一方面,這些金銀器也有可能為當時宮廷引進,或仿照草原風格的漢朝手工作坊所做。但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先秦兩漢時期農牧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直接證據,見證了中華文明由“多元”到“一體”的曆史發展趨勢。
漢陵考古隊工作照。中新社發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中新社記者:怎樣看待發現霸陵的意義?未來對于霸陵的保護有什麼計劃?
馬永嬴:此次霸陵位置的明确,使西漢11座帝陵的名位問題得到解決。包括霸陵在内的西漢帝陵規模形制、布局及内涵的基本掌握,為西漢帝陵制度形成與發展演變的研究提供了詳實的考古資料。
霸陵是西漢帝陵制度發展演變的關鍵環節。之前漢高祖長陵、漢惠帝安陵是皇帝皇後“同茔異穴”合葬,但隻有一個圍合帝後陵墓的大陵園,裡面有附屬設施,包括祭祀用的寝殿、便殿、陵廟等,也有外藏坑。
從漢文帝霸陵開始出現雙重陵園,即除了圍合皇帝與皇後陵墓的大陵園外,江村大墓外圍有卵石鋪砌的“石圍界”,窦皇後陵四面也有夯牆遺址,實際上是在突出皇帝在整個陵區的中心地位。漢文帝之後,西漢皇帝均采用了雙重陵園。
另外,在外藏坑中清理出“中司空印”“中司空丞”“山官”“倉印”等明器官印多枚,表明外藏坑應為模仿現實官署、府庫建造。象征官儲機構的外藏坑開始有意識地圍繞皇帝陵墓分布。陵墓是皇權的一種展現,這也展現了漢文帝時期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中司空印”等印章。中新社發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銅齒輪、銅構件。中新社發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霸陵的雙重陵園、帝陵居中、外藏坑圍繞帝陵布局等,均為西漢帝陵中最早出現,從陵園形制中,有意識地突出皇帝的中心地位。再結合文獻史料,表明了皇帝獨尊、中央集權的西漢帝國政治理念初步确立。
今後我們的工作重點就是要做好霸陵的保護工作。另一方面,我們的考古工作還沒有結束,要更為仔細全面地收集整理發掘資料、做好現場出土文物的保護等,并進一步加強考古後期的研究整理工作,使這一批考古資料盡快向社會釋出,讓整個社會共享文化資源。(完)
受訪者簡介:
漢陵考古隊隊長馬永嬴。本人供圖
馬永嬴,1965年7月出生,陝西西安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漢陵考古隊隊長。自1995年以來,長期從事西漢帝陵考古研究工作,曾參與漢高祖長陵等西漢11座帝陵的考古工作,現主持漢文帝霸陵的考古發掘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