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的這本《目送》已在我床頭放了幾年,閑暇時讀上一兩篇,讀了一遍又一遍,卻總覺得讀不完。龍應台說,這是她人生中的一份作業,那這本《目送》或許就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課吧。
有些路,隻能一個人走
讀完《目送》,其中有一句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看着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文章中的華安與龍應台分别時甚至連回頭的一瞥都沒有,這讓她十分失落,進而寫出這樣悲涼的句子。記得媽媽常和我說,有些路隻能你一個人走。長大後的我們,早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過于依戀父母,而是希望獨處,甯願獨自一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而父母也鼓勵我們獨立自主,不要羁絆與家庭。記得在聽一些歌曲時,“莫回頭”的字眼總是頻現,那些母親是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們回頭嗎?未必。那些看似絕情的“莫回頭”,其實是關懷到極緻的關懷,心疼到極緻的心疼,他們隻是用這三個字告訴你:有些路,隻能一個人走。
有背影,不再孤單
讀《目送》這篇文章時,旁邊配了一幅插圖,圖中是一個男子的背影,孤獨而寂寞。我一直在想,這個背影是誰的,是那個遠遊異鄉的兒女,還是那個默默注視兒女的父母。我覺得這是那些遊子們的背影。幾年前,我曾獨自外出旅行。記得那是一個大清早,爸媽都起早來送我,通往大巴的路,要獨自一個人走過去,我知道爸媽此刻都在欄杆邊目送着我,但我卻一次都沒有回頭,因為我怕一回頭看見他們的臉龐,眼淚就會不争氣地流下。上車,坐下,才發現淚水早已潸然而下。或許不回頭并不是無情,隻不過是無奈到極緻的無奈,思念到極緻的思念,我們用背影告訴他們:我很好,不必擔心。
有離别,不再悲傷
或許,離别才是感情最美的升華,你用目光追随着我,我拿真心感覺着你,一次次的目送,見證了我們的成長。最敬佩唐代的一位詩人,他的離别從不是悲傷的,而是那樣的浪漫和絢爛。他寫“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他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離别,被他浸沒在了一片花海之中,悲傷也能化為歡樂,憂愁也能變成下次見面的期待。
或許,我們不要再追究于回頭與不回頭這個問題,抛開一切,直視離别,才會發現離别本身其實是那樣的美好與懷念,我們隻是在用淚水、擁抱、回頭诠釋着離别的真谛:離别,才是感情最美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