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甘肅鎮,是明代九邊軍事重鎮之一,位于西北邊界。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明初,出于抵禦北方蒙古勢力南侵的目的,明朝統治者開始在北部疆界專設軍鎮,駐兵防守。至宣德年間,明蒙邊界線上建立起了一道綿長而堅固的防線:東起遼甯鎮,西至甘肅鎮,九個軍鎮左右毗連,彼此應援。

當時,威脅北方邊防的蒙古部落主要駐紮在三處:“一屯河套,近延綏;一屯威甯海子之北,近大同;一屯北口青山,近宣府。”其中駐紮在河套地區的蒙古部落,則是陝西三邊四鎮的主要防禦對象。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為了抵禦河套地區的蒙古部落,“弘治年間,設總制于固原,聯署陝西諸鎮”。自此,位于西北地區的延綏、甯夏、固原、甘肅四鎮因軍事形成了一個共同的防禦區域。

以總制大臣為中心

在陝西三邊四鎮軍事防禦區域裡,總制陝西三邊大臣負責統一排程。總制陝西三邊,管轄陝西、延綏、甯夏、甘肅四鎮軍務,各鎮巡官均受其節制。弘治十年,總制大臣一員初議奏設。同年十月,任命左都禦史王越總制甘、涼各邊。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王越所任總制一職并非總制陝西三邊,其管轄範圍隻有甘肅鎮部分地區。弘治十一年,相關史籍中開始出現“總制三邊軍務”的官稱,但其具體的管轄範圍并不可知。自王越離開之後,總制一職連續空缺三年。

直至弘治十四年九月,因北方蒙古部落毀壞花馬池邊牆,搶掠固原、安會等處,兵部推舉戶部尚書秦纮總制陝西、固原等處軍務。弘治十七年,“适虜賊不住套”,秦纮召回戶部。此後,總制一職便開始視邊情緩急而設。弘治十八年,蒙古部落又在花馬池北柳楊墩處毀壞邊牆,攻陷靈州清水營堡,再度搶掠固原、安會等處。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為此,正德元年任命楊一清為總制,負責管轄陝西、甯夏、延綏。正德十年,陳天祥以提督身份統管陝西三邊軍務。此後,陝西三邊間或由“提督”管轄軍務。同年五月,時任提督陝西三邊軍務彭澤乞休緻仕後,陝西三邊軍務官職再次空缺,空缺時間長達五年。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直至嘉靖元年,總制陝西三邊一職才再次出現,由兵部左侍郎李钺擔任。李钺就職總制一職,其任務是為了處理亦蔔剌侵擾一事。嘉靖二年,“上以陝西事甯,取钺還朝”。嘉靖三年十一月,吏部右侍郎孟春奏設總制大臣兩人,一人總制宣府、大同,一人總制陝西三邊。

此次陝西三邊總制的奏設,主要是為了及時防禦吐魯番的入侵。同年十二月,又将陝西三邊總制改設為提督。嘉靖七年八月,總制陝西三邊正式确立。嘉靖十五年,将陝西三邊總制改名為總督。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自此之後,陝西三邊總督負責管轄陝西三邊四鎮的軍務。由此可知,總制陝西三邊,自弘治十年初議,至弘治十四年開始成為定制。在這一時期,總制陝西三邊的任務主要是為了防禦蒙古部落的南侵。期間,總制陝西三邊一直常有空缺,一旦北方蒙古部落大舉南下,三邊防守告急,朝廷便立即選任總制,集合四鎮兵馬以作防禦。

而當蒙古軍隊暫時撤退,三邊軍情稍緩,總制便立即回京複職。而弘治十四年至正德三年間,總制陝西三邊大臣管轄範圍一直未涉及甘肅鎮。甘肅鎮一開始并未加入陝西三邊防禦區,與蒙古入侵河套的路徑相關。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就整個陝西三邊四鎮而言,地處西陲的甘肅鎮并非是重點防禦區。總制陝西三邊大臣、三邊總督的防守重點最初也集中在花馬池一帶。因為其地是蒙古部落入侵陝西三邊的一個重要入口,是以有規定“三邊總督于五六月間,親臨花馬池調集延、甯奇遊等兵赴平虜城等處并力防禦”。

此時,甘肅鎮在整個陝西三邊軍事防禦區中處于配角,主要的作用是援助陝西、延綏、甯夏三鎮。直至正德四年,由于經甘肅鎮叛逃,占據西海,甘肅鎮才被正式納入總制陝西三邊管轄區域。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而嘉靖初期,吐魯番勢力已擴充至嘉略關内,甘肅鎮西部邊患告急。這一時期,甘肅鎮因三面包圍的邊防形勢,己無暇支援河東邊鎮,陝西三邊各鎮也由統一協調轉而專區自守。自此之後,總制陝西三邊開始負責防禦亦蔔剌與吐魯番的入侵,而甘肅鎮自然也成為防禦的重點區域。

以防禦路線為中心

在陝西三邊防禦區域中,北方蒙古部落主要駐紮在河套地區,靠近延綏。其侵略路徑主要是從延綏入甯夏,再由甯夏進甘肅邊界。由《甘肅鎮戰守圖略》可知,嘉靖二十三年,北虜由甯夏入甘肅鎮的路徑主要分為三路:

一是由甯夏鎮靖虜衛蘆塘湖入界,侵擾紅城子堡、莊浪衛、鎮羌驿堡等處;

二是由甯夏賀蘭山入界,侵擾涼州衛、古浪守禦千戶所、鎮番衛等處;

三是由亦集乃、兀魯乃入界,侵擾鎮夷所、高台所、肅州衛所等處。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在這三條入邊路徑中,由甯夏賀蘭山入界的路徑是嘉靖初期形成的,至嘉靖中期已成為北方蒙古部落南侵甘肅鎮的主要路徑之一。

成化十年,巡撫甯夏都禦史徐廷章、鎮守都督範瑾奏修河東邊牆,形成了自黃沙嘴至花馬池長達三百八十七裡的長城。這道長城為抵禦河套地區的蒙古部落南侵起到了重要作用,陝西三邊暫時未有蒙古部落大舉入侵。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直至弘治十四年,河套地區的蒙古部落由花馬池拆牆南侵,搶掠固原、安會等處。河東邊牆的毀壞,緻使防禦河套地區蒙古部落的屏障失守,陝西三邊邊患告急。楊一清上任後,立即建議重修河東邊牆。但因修邊而造成軍民困敝,人怨四起,并沒有取得很好的修繕效果。第二年,楊一清稱疾解官,花馬池邊牆重修一事也暫時告停。之後,河套地區的蒙古部落仍繼續由花馬池一帶拆牆而入,侵擾固原等地。

至嘉靖元年,北方蒙古部落又毀壞圓山兒墩、石井兒墩等處邊牆,侵擾範圍南至泾州。此一時期,蒙古部落入河套境的路徑基本是由花馬池向南侵入,侵擾範圍主要是甯夏、固原等地。嘉靖七年後,賀蘭山成為蒙古部落入境的新路徑。—月十五日,蒙古部落從甯夏鎮北關踏冰過黃河,沿賀蘭山南行。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此時,位于賀蘭山以南的甘肅鎮成為危險區,鎮守總兵官杭雄等在甘肅鎮東部沿邊的鎮羌堡預備防守。但因杭雄輕敵,蒙古部落大掠莊浪、甯夏。對此,總制三邊尚書王瓊稱“套虜踏冰過河,由甯夏境賀蘭山内入莊、涼始于此”。但早在八月,駐紮在偏頭關外的蒙古部落,就已從賀蘭山後踏冰過河,駐莊浪進行搶掠。

此後,甘肅鎮一帶多次遭遇蒙古部落入侵。嘉靖八年八月,蒙古部落的阿爾秃厮由甯夏賀蘭山入莊浪境,住牧十月,并大肆侵擾紅城子。嘉靖九年,為了應對蒙古部落對甘肅鎮的侵擾,時任總制陝西三邊尚書王瓊奏議在賀蘭山修築關牆,并在大沙溝等處增設城堡,派兵駐守。

其實,在賀蘭山附近曾有一道邊牆:自鎮遠關山嘴墩至橫城,長達一百八十五裡,建有三十六座墩台,處于年久廢棄的狀态。王瓊舍棄甯夏鎮北端鎮遠關的修複,而選擇在賀蘭山南接黃河處挖建溝塹,使得賀蘭山作為新的防禦邊界。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然而,賀蘭山處的壕溝也未能抵禦蒙古部落南下,後世邊臣對王瓊的做法也頗有微詞:“甯夏與山後諸夷為鄰,賀蘭山其界也,自王瓊棄鎮遠關創為新邊,而賀蘭山為虜所據,遂使延、甯二鎮受患至今。”

此時,賀蘭山已然成為要沖,河套地區的蒙古部落的侵犯路線即從賀蘭山入境,朝山後的甘肅鎮進攻,直達甘肅鎮東北一帶的莊、涼衛所。這即意味着甘肅鎮與延綏、甯夏二鎮均成為河套蒙古部落的重點侵略範圍,甘肅鎮的北部邊患危機加劇。

以兵糧裝置為中心

在陝西三邊四鎮中,延綏、甯夏二鎮為北部門戶,而甘肅鎮則是西部屏障,三者之間互成掎角之勢,共同防守陝西鎮腹地。正德前,陝西三邊主要的防禦對象是北方蒙古部落,因而兵力主要集中延綏、甯夏二鎮。然而随着墩台廢棄,屯堡内徙,武備廢弛,北方蒙古部落更易從甯夏、延綏二鎮破邊而入,進犯河西。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因而,當延、甯二鎮遭遇北方蒙古部落大舉入侵時,往往要調集甘肅兵馬前來應援。自正德七年開始,甘肅鎮西有亦蔔剌擾亂熟番,北有小王子追逼渡河,蒙古部落兩面相逼,邊患孔棘。但此時的亦蔔剌仍被視為“河西殘寇”,邊官對其持輕視态度。

河東常有警,甘肅鎮官兵多屯留河東駐守,因而也造成甘肅鎮兵少單弱的情況。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由此可知,這一時期地處北邊,近逼河套地區的蒙古小王子部落是整個陝西三邊四鎮的重點防禦對象,而占據西海的亦蔔剌仍未被視作一方邊患。因而以亦蔔剌為防禦對象的河西軍伍數量明顯少于以小王子部落為防禦對象的河東。此時的軍事防禦仍聚焦在河東,但已有邊官意識到河西危機的熾熱态勢。

正德十六年,時任巡撫甘肅副都禦史許銘上奏提及河西軍伍缺乏一事,許銘主張為河西衛所預先儲備軍伍,即是在意識到河西邊患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所提。嘉靖二年,時任甘肅巡撫的陳九疇再次回報軍伍短缺問題。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此時,朝廷也開始正視河西軍伍問題,向甘肅鎮撥放内帑,招募兵員。邊官也逐漸轉變輕視的态度,由此前的“不得倚借鄰兵”到主張協同備禦,“上命總制、侍郎李钺暫留甘肅,督同鎮巡等官,調集兵糧,相機戰守。其延、甯二鎮遊奇兵及甘、涼備禦官軍悉聽調撥,仍令副總兵魯經并力禦寇”。

随着青海地區亦蔔剌勢力的擴張,甘肅鎮内衛所糧食、軍伍的分布也有所調整。嘉靖七年八月,蒙古部落攜萬餘部衆從賀蘭山後踏冰過河,與莊浪山後的蒙古部落會合,試圖威逼西海亦蔔剌往西奔入哈密。如此一來,蒙古部落便可從北、南、西三個方向包圍,“即甘肅三面受敵”。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此時,甘肅鎮莊浪衛被蒙古部落夾擊環伺,其重要性愈加凸顯。其後,在嘉靖九年五月以及嘉靖十年四月,莊浪又陸續遭遇大規模的侵掠,已經成為甘肅鎮的兵沖之地。因而,時任提督陝西三邊軍務兵部尚書王瓊奏議在莊浪增設分守道,負責莊浪、鎮羌一帶的兵食。

自此以後,甘肅鎮分守道整體向東遷移,糧食供給也随之向莊、涼一帶傾斜。嘉靖九年五月,青海地區的亦蔔剌經莊浪北上,“自西海由莊浪循廣武營至賀蘭山赤木口南甯夏地界拆牆入境,騎以四五萬計,飛塵數十裡,略無畏忌”。此時,北方的蒙古部落也西入莊浪,甘肅鎮南北有警。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為此,總制尚書王瓊奏請将涼州番休守衛洮州的衛軍遣歸本衛,将原河州衛軍中各調撥二百人至莊浪以東的沙井驿、苦水灣,借此增加了莊、涼一帶的軍伍儲備。嘉靖十年二月,兵部尚書李承勳就蒙古部落收搶西海達賊,往返侵擾必經莊浪,因而建議“或設險添墩、遠斥堠以清野,使虜無可掠;或聚兵截殺,使兩寇不得交合為莊浪患”。

嘉靖二十年,總督陝西三邊尚書楊守禮奏議在西安州增設遊擊,統兵三千,主要目的是為支援蘭州、靖虜衛、莊浪衛,即河西一帶,防禦對象是“河套山後”,即莊浪山後的西海達賊。

從總制大臣、防禦路線、兵糧三方面來看,甘肅鎮防禦角色的轉變

這一系列提議充分說明甘肅鎮軍事防禦己向東開始傾斜。正因如此,在《甘肅鎮戰守圖略》中的十三幅圖說中,特意增加了紅城子、鎮羌兩座堡城的圖說,使得莊浪衛一帶成為描繪的重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