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處

世人為榮利纏縛,動曰塵世苦海,卻不知雲白山青,花迎寫笑,靜心焉爾矣。

常抱怨生活波瀾不驚,平淡乏味。其實靜心感悟,智慧皆在深處。

心靜則能至深處見人所未見之美。

東坡谪居黃州時,曾夜遊承天寺,與友人慢步徐行,夜色溫柔:“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有哪一夜沒有月亮,哪一夜沒有竹柏呢?結語曰:“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少靜心者,但少薄名利之士,而浮躁大意之徒不會在意地上疏落有緻的水墨畫,不會由月亮陰晴圓缺之律看到人生疊宕起伏總會有時,從不會由習以為常的表面看到深處美的哲學。甯靜的内心更敏感多情,林語堂道:“它教會人們欣賞村舍炊煙袅袅升起并流連于山腰與晚霞融為一體的景色:它教會人們在杜鵑的啼唱中體會到遊子的思念之情……”靜下心來,細細體會,生活在它看似乎平凡的外表深處有更深刻的美,别具風情。

心靜則能至深處悟人所未明之道。

劉禹錫嘗醉心功名,不得志,歸隐山野,靜心是以明白——即使身處陋室,惟吾德馨便能享受生活的真正樂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便能體會精神的滿足。五柳先生放言不為五鬥米折腰,種豆南山下何妨草盛豆苗稀,隻求不違背初心。回歸田園于他而言是羁鳥返林、池魚歸淵,歸去來兮,隻要在廣闊天地間尋一隅桃花園,看進塵世深處才悟到“心遠地自偏”的道理。王維歸隐終南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從自然中悟道悟禅,心靜,雲卷雲舒,其中郁結悄然解開,才又得詩畫、文思的升華。

心靜則能至深處人所未達之境。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詩經因她而改編。被稱為“三無專家”的屠呦呦傾盡一生,緻力于瘧疾的研究。不在意是否有榮譽稱号,不在意工作的條件是否優越,甚至以身試毒,她成為了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唯有心靜,才能鑽入專業領域的深處,改良創新,将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結合,造福深受瘧疾之苦的百姓。楊绛先生更是其中的典範,閉門謝客,捐獻财産,學貫中西,造詣頗深仍孜孜不倦。大隐隐于市,摒棄功與名,“萬人如海一身藏”。若問如何達深處,心不靜則難谙其道也。

不要怨囿于“眼前的苟且”,甯靜方能緻遠,心靜的人看到的是“苟且”深處本質的“詩與遠方”。

心靜的人能坦然面對紛繁世事,能寵辱不驚地正視自己的起落,心靜是一種能去向深處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