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目标」背後的“大意義”

如果第二次看到我的文章,歡迎文末掃碼訂閱我個人的公衆号(跨界架構師)喲~   本文長度為4673字,建議閱讀11分鐘。 堅持原創,每一篇都是用心之作~

 春節過去1個月了,最近陸陸續續在和部門裡的同僚做1:1溝通。除了想對工作方向達成一個共識之外,還想了解一下每個人對自己在19年的一些規劃,或者說希望達成的「小目标」。

28法則真的在很多場景都适用,随着這幾天的溝通。我發現大約也就隻有20%人對自己有設立一個比較明确的目标。

什麼叫明确的目标呢?就是除了知道自己想要達成什麼樣的成果之外,還有一定的前進路線規劃。先不談路線是否清晰、可行。

在溝通時表現出的一種狀态也能讓人感受到明顯的差異。沒有路線規劃的人,在說的時候給人的感受就比較“虛”,沒底氣。而有規劃的人,則明顯透露着一份堅定。

當然了,沒有目标也可以照樣生活,這是每個人各自的選擇,沒有對錯。

不過,我們來講一個實際的利益問題。如果你是一個團隊的管理者,願意在後續的工作中給誰更多的機會?我想大家心裡的答案應該都是一樣的。

是以,Z哥我将這些天在溝通中引導大家設立「小目标」的觀點整理了一下,同樣分享給關注Z哥的小夥伴們,希望能夠對大家有些觸動,哪怕作出一些小小的改變。

隻要你能作出一點點改變,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剩下的就是保持這個慣性,如此便可掌握人生的“主動權”。

如果你希望掌握人生的“主動權”,歡迎繼續往下看。

為什麼要設立小目标

首先,被大家熟知的設立目标的意義無非是:有動力,有方向等等。這些的确是目标的作用,但是對大家來說可能會覺得太虛,太空洞,沒什麼感覺。

下面Z哥帶你到“表象”層面來看一下,設立小目标會帶來哪些實質的變化和影響。

Z哥認為的實質作用有四點:

避免「僞勤奮」。

人生處處有意外,讓你走出的“曲線”能最終回到“救國”的道路上。

獲得一種确定性,知道自己不是在異想天開。

知道在什麼環境下對自己有助力作用。

第一點,避免「僞勤奮」。這個可能自己看自己不太明顯,但是當你去看待其他人或者過去的自己的時候會有更直接的感觀。

比如,你會發現過去的自己在當時的确很努力,但是往往獲得的結果并不是自己當時所期望的。為什麼呢?

原因之一是精力分散。

有的時候你會覺得有很多事情都應該去做,但是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造成的結果就是,将一份精力分成了10份,投入在了十件事上,最終沒有一件達到自己的預期。

二是雖然精力集中,但是不斷反複。

比如,你想減肥,然後很努力的去鍛煉,最後的确減到自己理想中的體重了。但是呢,保持平穩一段時間之後松懈了,又胖上去了。然後再減,再松懈,再胖,如此不斷循環。

這2點就是「僞勤奮」的展現,根本原因是沒有找到自己做一件事的「意義」。具有了「意義」才能産生「價值」,才能加深你對一件事物的認識。

另外,隻有明白了一件事的「意義」,你才能根據它對你所能産生的「價值」來決定是否有必要做。

然後,再将你身邊的相關「資源」與這件事串起來,去完成這件事。

題外話:你身邊的「資源」決定了你需要多久完成這件事,以及能産生多少“杠杆”效果。

第二點,人生處處有意外,讓你走出的“曲線”能最終回到“救國”的道路上。

我想,從整體來看,應該沒有人的一生是順風順水的吧,總會遇到一些突發的、臨時的、意料之外的情況。然後又會由于種種原因最終可能會選擇“曲線”的方式繞行。但是,很有可能繞着繞着就不知道跑去哪了。

哪怕你真的是“錦鯉附體”,一生順風順水,但思維的「發散性」是人的本能之一。「發散思維」雖是尋找「更優解」的主要途徑,但是就怕被中途的一些新的想法,新的風景給吸引過去,帶到一條新的道路上重頭開始。

第三點,獲得一種确定性,知道自己不是在異想天開。有時候,可能就算你有一個模糊的目标也不願意說出來,因為害怕自己喊出來了可能最終沒做到就尴尬。

但是,通過小目标的設立,你必然需要經過自己理性的分析。如此一來,就可以得到一種「确定性」。比如,這事有沒有可能實作,有幾成把握,對這些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這樣,除了自己的動力有了,還避免了真正做的時候瞻前顧後,老想着如果完不成的話自己要怎麼辦。

第四點,知道在什麼環境下對自己有助力作用。我們不管做什麼,本身還是處在一個複雜環境中去做的。是以理想情況下,如果能借助環境中的一些“順風”,來幫助自己能更快更好的達成目标,是極好的。

但是,沒有目的地的船,永遠遇不上“順風”。想知道什麼是“順風”,就必須要先有一個目标。

講明白了為什麼要設立目标,Z哥再來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聊聊該怎麼做。

小目标應該怎麼定 

先說個題外話,從大的層面來說,小目标也可以是不小的,目标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

理想的小目标結構最好是這樣,逐級支撐更大的目标,直到「人生目标」。

當然,這個需要自己花時間去思考,Z哥這裡就不廢話了。

那麼,在小目标的“制定“上有哪些方法呢?Z哥給你的建議是,「SMART原則」結合「浮動标準」和「分解」。

首先,「SMART原則」。這是「目标管理」領域内最經典的原則之一,可能很多小夥伴已經有所了解,我就簡短描述一下(有興趣擴充閱讀的話大家可以自己搜尋,網上資料很多)。

S=Specific,表示具體的、明确的。這個是SMART原則的核心思想,支撐了剩下的4個指導方針

M=Measurable,表示可衡量的。

A=Attainable,表示可達到的。

R=Relevant,表示與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T=Time-bound,表示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放到我們制定小目标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呢?

比如,你可能會說,“我想成為一個牛逼的人”,這個就不夠Specific。因為每個人對“牛逼”的定義标準不同,不容易達成共識,也就不夠明确。但是你改成,我想成為一個XX領域内無所不知的人,這個大家就很容易達成共識了。

但是這個無法客觀的判斷是否達到了,你不可能真的找這個領域内所有人向你提問吧,這不現實。是以,需要制定一個可衡量的标準。比如,發表5篇論文,擁有20W粉絲,這就夠Measurable了。

當然了,定目标也不能太漂,太離譜。比如擁有2E粉絲。因為作為輻射面最廣的娛樂圈,微網誌粉絲最多的也就1E+。是以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量力而行。

但也不是說,标準很低,比如200粉絲。Z哥建議最好是自己使出12分力踮踮腳能勾着的尺度就比較合适。這就是Attainable。

從「馬斯洛需求模型」來看,現在我們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會迷茫呢?就是因為已經沒有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截圖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是以,現在我們正在讨論的小目标,更多是處于「尊重需求」甚至是「自我實作」層面。這樣的話,會造成一個什麼問題呢?脫離實際。

是以你需要找到與設立的這個目标相關的一些東西,比如,能對你産生經濟收入。否則理想很豐滿,現實吃不飽~。這就是Relevant,前面的「目标層級樹狀圖」也是這個道理。

最後,還需要時間的加入,來讓它成為一個完整的目标,否則建立在無限的時間下,2E粉絲還是有可能達到的:),畢竟你這個人本身能“長生不老”就已經可以給你帶來舉世聞名的影響力了,完全夠漲2E粉絲了。Time-bound就比如是這樣,3年内擁有20W粉絲。

以上就是「SMART原則」的原生用法。但是預估畢竟還是預估,不可能總是那麼的“精準”。是以,Z哥建議你在考慮Measurable的時候,用一個「浮動标準」來表示。比如發表4~6篇論文,擁有18W~22W的粉絲。

如此,不但可以用于應對工作或者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突發狀況。也可以給自己設立一個“上限”,完成這個目标之後開啟下一個目标。

另外目标還是要盡量「分解」的,除了前面「目标層級樹狀圖」中展現的次元之外,你還可以通過「時間」次元來進行。

Z哥的建議,如果可以,盡量的分解到「月」甚至是「周」粒度的小目标。如此,可以容易讓你更容易的感受到它是可觸達的,是一種讓付出更快獲得回報的思路。

不管是到「月」還是到「日」,每日睡覺前花幾分鐘整理一下,明天要做些什麼。(之前寫的文章《如何在一衆95後中脫穎而出?》中也提到了這個方法,它還可以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

有了小目标的後續

一旦你願意作出改變,這本身就是一個很不易的事。為了讓如此難得的動力得以持續,需要給自己建立一些着力點。

比如,當你泡咖啡的時候,就代表自己要開始做某件事了。又如,一旦坐到書桌前,就隻做跟工作有關的事;如果想休息,看電影,刷手機就要求自己換一個地方。通過「儀式感」來培養成一個條件反射。(同《如何在一衆95後中脫穎而出?》中提到的一樣,就是幫助自己保持一種節奏)

不管是「浮動标準」也好,還是「分解」到更細粒度也好。雖然盡量去降低了「不确定性」,但是還是無法避免會偶爾遇到由于某些突發因素導緻小目标無法完成的情況。

其實不用非得在接下去幾天死趕進度。如此雖然短期來看進度追上了,但是透支的是你未來的精力。(Z哥自己本身也是個完美主義者,之前也是深受其害

「小目标」背後的“大意義”

當然了,也不能當沒發生過,我們一定要去修正原先的執行計劃。這主要指的是「時間」,除此之外的标準不能降低,否則會給你一種永遠可以有”後路“的錯覺,逐漸消磨光你的動力。

總結

好了,我們總結一下。

雖說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去做計劃,設立目标。因為它可以讓你以「自我投資」的角度去思考做每一件事,以及屏蔽外部環境中的雜音和不确定性。

另外,一個好的目标必須要“看得見摸得着”,如此才能很明确的知道是不是完成了。并且,回報環越小越好,通過達成一個個每天的小目标來完成一個大目标。

最後,雖然不能随意降低目标,但是計劃是可以調整的,不要死磕。同時,你可以通過「儀式感」來建立抓手,進入狀态。

哈佛大學做過一個為期30年的人生目标課的調查。

按照對目标的清晰程度,把相關人員分成四類,分别的占比如下:

第一類:沒有人生目标,占調查總人數的27%;

第二類:有目标,但目标模糊,占60%;

第三類:有短期目标,而且短期目标清晰,占10%;

第四類:有長期目标,且長期目标清晰,這部分人隻占3%。

30年後,結果出來了:

第一類人(無目标者),幾乎都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在失敗的陰影中掙紮;

第二類人(目标模糊者),基本生活在社會中下層,整日為生存而疲于奔命;

第三類人(短期目标清晰者),大多成了白領階層,生活在社會中上層;

第四類人(長期目标清晰者),他們目标清晰,而且勇于堅持、奮鬥,積極進取,百折不撓,最終成為富翁、行業領袖、精英人物。

希望Z哥的每一位讀者都至少是一位目标清晰者,哪怕是短期目标,共勉~

相關文章:

如何在一衆95後中脫穎而出?

什麼技巧能「一日千裡」?

一線程式員該如何面對「中年危機」?

作者:Zachary

出處:https://www.cnblogs.com/Zachary-Fan/p/smalltarget.html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點一下左下角的「大拇指」。

這樣可以給我一點回報。: )

謝謝你的舉手之勞。

▶關于作者:張帆(Zachary,個人微信号:Zachary-ZF)。堅持用心打磨每一篇高品質原創。歡迎掃描下方的二維碼~。 定期發表原創内容:架構設計丨分布式系統丨産品丨營運丨一些思考。 如果你是初級程式員,想提升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又或者做程式員多年,陷入了一些瓶頸想拓寬一下視野。歡迎關注我的公衆号「跨界架構師」,回複「技術」,送你一份我長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維導圖。 如果你是營運,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束手無策。又或者想了解主流的營運政策,以豐富自己的“倉庫”。歡迎關注我的公衆号「跨界架構師」,回複「營運」,送你一份我長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維導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