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題記
鑒古知今,曆史這面明鏡映照着如今的萬象更新,滄海桑田,時間這面明鏡顯現出現實的時移世易,将心比心,人心這面明鏡反射出了當下的喜怒哀樂……成像的鏡子反映出了人們的優缺得失。
那位透過自家布滿灰塵的玻璃看向鄰居的婦人,被“自以為是”蒙蔽,直到友人細緻地擦拭了玻璃,她才了解到事情的真相,那位友人是婦人身前的鏡子——他發現了婦人心上的蒙塵并将其拭去,還婦人心底了一片清明。
我們的生命中總會出現如同“鏡子”的人——蹒跚學步時,父母是我們身前的鏡子,他們的眼中滿是你出錯出醜的景象。是他們的聲聲叮囑,使你不斷改進,不斷成長。進入校園時,老師是我們身前的鏡子,他們的手上滿是你波瀾起伏的成績,是他們的諄諄教導,使你博古通今,受益匪淺。步入社會時,朋友是我們身前的鏡子,他們的心中滿是你初出茅廬的魯莽行徑。是他們的耐心指導使你水滴石穿,走向成功!
你的身邊總會林立着各式各樣的鏡子,隻要你肯尋找,隻要你肯接受鏡中的自己,你就會走向成功!
孟母斷布的舉動“照出”了孟子學業上的缺點一針見血,最終教導孟子成為“儒學亞聖”;孔明周全的言語“照出”了玄德“霸王夢”上的局限,一語中的,指導劉備後三分天下,占據天府之國;魏征剛正不阿的谏言照出了唐太宗政事上的不足,針砭時弊,最終鋪左李世民成就“貞觀之治”。
聖人以身邊人為鏡,以鏡中物為據,不斷提升,不斷進步,最終成就千古偉業,而庸人自擾,做事一曝十寒,即使鏡子立在身前也視而不見。
《伊索寓言》中與水牛比肚皮大小的青蛙,不顧勸阻,自不量力,終爆體而亡;卧龍才子諸葛亮年近暮年,出關禦敵,臨行作《出師表》以勸幼帝劉婵,後主毫不理睬,後樂不思蜀,亡蜀國之功業。
聖人目光長遠,庸人竭澤而漁,而我們這些芸芸衆生則應該把握好當下,找到你身邊那面映襯你的那面鏡子或成為别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鏡子,讓生命在成長之光的照耀下燦爛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