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著名政治家,他有句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确如此,特别是後兩句,蘊含深刻的哲理。
關于唐太宗的這句話,我認為最佳的實踐者莫非太宗本人了。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他統治期間,經濟發展,文化繁榮,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為唐朝的昌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太宗好讀書,特别是史書,當他還是秦王時,就在秦王府設學士府,收集各類史書,每天都要認真閱讀,他繼位後,總結隋亡的特點,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鞏固了李唐王朝。不得不說,如果沒有隋炀帝這面鏡子,是否有“貞觀之治”還是個未知數。
至于以人為鏡,則是這句話中的精華了。唐太宗在用人這方面,不可謂不高明。唐太宗知人善用,任人唯賢,像人稱“房謀杜斷”的房玄齡、杜如晦,為唐王朝建立汗馬功勞的長孫無忌、李靖、李績、布衣宰相馬周,都是難得的賢才。當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名相魏征了。魏征原為李世民政敵李建成的謀土,曾多次勸谏李建成殺了李世民。玄武門事變後,太宗器重魏征,任命他為谏議大夫。魏征敢于進谏,曾多次直言勸谏太宗的錯誤,太宗無不欣然接受。魏征,就是太宗所說的“以人為鏡”中的“人”了。正是由于有魏征這面鏡子,才使太宗少犯錯誤,唐朝政治清明。
相比太宗,曆史上不以人為鏡,不聽從臣下的進谏,導緻國家衰敗,甚至滅亡的君主為數不少。像著名暴君商纣王,不聽從叔父比幹的勸導,将比幹挖心,終被武王所滅,在鹿台自焚。秦二世胡亥,不聽李斯勸告,将李斯打入大牢并處死,終被趙高所殺,斷送了秦朝的基業,使秦朝成了一個短命王朝,這樣的例子不可謂不多。
古代的統治者以人為鏡,于國于民大有裨益,身處現代的我們同樣也應如此,有一個良師益友做你的鏡子,照出你的不足,糾正你的錯誤,你才能少犯錯誤,一步一步走向成功。願每個人都能有一面合适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