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I第一股誕生,商湯市值突破1800億港元,行業或将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出品|三言财經

12月30日,在2021年的倒數第二天,被譽為“AI第一股”的商湯科技正式登陸港股。

AI第一股誕生,商湯市值突破1800億港元,行業或将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上市首日股價大漲,盤中漲幅最高達22.08%。當天收盤,商湯的股價上漲7.27%,總市值近1400億港元。

今日開盤商湯科技再度大漲,午間收盤漲幅33%,市值超過1800億港元。

事實上早在2019年,中國AI創業公司就已開始奮力争奪“AI第一股”的名分,但兩年過去了,走走停停,荊棘密布。

同樣商湯的IPO之路也充滿艱難險阻。今年8月份,商湯送出港股上市申請。11月22日,商湯便通過了港交所聆訊。

不過就在商湯科技原計劃中的香港上市發行定價日,美國财政部将商湯列入“中國軍工複合體企業”的投資黑名單,商湯不得不推遲了IPO計劃。但是僅過了一周,重新調整後的商湯再次啟動全球招股,克服重重困難成功挂牌。

“先有持續的大規模技術投入帶來創新,再有商業模式發展,這是一條罕有人走的路。艱難之處在于商業的不确定性。”商湯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立在12月30日的上市緻辭中這樣說。

商湯打通資本閉環,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一絲曙光。長遠來看,人工智能行業或将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改變世界的決定可能隻需7秒”

商湯算是一家從“實驗室”走出來的技術公司。2014年,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資訊工程系的湯曉鷗教授創立商湯科技。

而聯合創始人徐立、王曉剛等人就是從這一實驗室中走出來的。

AI創業公司典型特征就是創世團隊通常都是技術大咖,有深厚的學術氛圍。

曠視于2011年由印奇、唐文斌和楊沐三位創始人成立。他們均畢業于清華大學“姚班”。雲從是從中科院孵化出來的,在業内有“AI國家隊”之稱。依圖科技則是由紐約大學當研究員的朱珑以及時任阿裡雲技術總監林晨曦共同創立。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擁有40名教授帶領研究工作及3593名技術研發人員,其中包括250餘名博士及博士候選人。

在昨日的上市儀式中,徐立博士回憶起當年的創業情景。

徐立表示,“很難想象一群名校的畢業生在7年前選擇加入了一個薪酬不高,連名字都未曾起好,甚至辦公室都僅是一間商住兩用房的創業公司”。

他開玩笑的說道,“要說有什麼特别吸引人的地方,那可能就是從床到辦公桌隻需要7秒時間。”

在這群名校出身的技術男看來,沒有什麼比改變世界更令人興奮,“為什麼不親手推動技術落地,去實作我們的夢想。而改變世界的決定可能隻需要那7秒鐘”。

而商湯給自己的使命就是:堅持原創,讓AI引領人類進步。

但是原創用在學術上可能會更受關注,但是放在商業領域原創技術卻不一定有先發優勢。

尤其是AI行業,很多技術創新缺少實際的應用場景,或者存在市場摸索和教育期。

那麼,如何了解商湯的“堅持原創”的商業模式?

對此,徐立此前曾進行過詳細闡釋。他指出這裡面其實蘊含三層意思:

1.做長期主義者,堅持投入原創 ;

2.投入創新強度要足夠大,達到“逃逸速度” ;

3.從定義技術到定義行業,做引領者。

徐立表示,這三層意思是遞進的。它的現實意義在于對戰略的指導,通常是資源配置和業務的取舍。“在研發上的長期重投入,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算力平台的布局和我們的使命是密切相關的。我們的一些業務,從傳統商業邏輯上來看,目前還不能算成功,甚至有一些是失敗的。但是它們确實重新定義、或者改變了産業和生活的方式,哪怕是一小部分,這就應當為我們所認可”。

從徐立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湯并沒有把視角放在快速商業變現這件事上,它要做的是重新定義、改變一個産業或生活。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AI創業公司都面臨商業變現的難題,這根本上是由人工智能的産業特點決定的:先有持續的大規模的投入,再有商業模式。

前幾年,在AI風口下,AI公司獲得了大量融資。

有資料顯示,從2011年10月至今的10年中,中國AI行業共獲得2169億元人民币融資,97%發生在AlphaGo擊敗圍棋世界冠軍之後,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高瓴創投、啟明創投、真格基金等。

而在上市前,商湯科技共計完成12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達52億美元(約合人民币336.58億元)。

不過這兩年AI行業的融資事件明顯減少,上市也是困難重重,不少AI企業還不斷傳出裁員、降薪的消息。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也就能了解,為什麼商湯上市會引起那麼大的轟動了。

而長久以來,AI行業中研發投入高、造血難導緻長期大多數公司處于嚴重虧損狀态。

AI創業公司極其渴望通過上市獲得長久發展所需的資金,而商湯成功突圍,則意味着資本市場對AI創業公司的信心得到了恢複。

另外從财務資料看,商湯的研發、營收、虧損的組成結構正在不斷優化,AI創業公司或将進入厚積薄發的快速成長階段。

商湯财務結構優化

營收已進入規模化增長階段

研發持續增長

虧損在不斷收窄

AI行業持續大額研發投入是導緻虧損的最大原因。

而作為國内AI企業的龍頭,商湯科技在營收和研發投入上都遠超其他公司。

以2020年為例,商湯34.5億元的營收超過雲從、曠視、依圖三家25億元的總和。

商湯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營收分别為18.5億元、30.3億元、34.5億元,16.52億元,商湯營收已進入規模化增長階段,最近半年同比增幅91.87%。

研發投入上,2018年至2020年,商湯研發投入分别為8.49億元、19.16億元、24.54億元,分别占當期營收的45.9%、63.3%、71.3%。2021年上半年商湯17.72億元的研發投入,比當期營收高出1億。過去三年半商湯累計研發投入近70億元。

而好消息是,上述報告期内,商湯的對應淨虧損分别為1.5億元、11.6億元、 7.1億元,5.8億元,同比在不斷收窄。

此外,商湯現在的毛利率在行業中處于較高水準,目前保持在70%以上。

AI行業需要長期主義者

商湯為AI時代打造基礎設施

從成立以來,商湯便始終投入于原創技術研究,做到了很多行業第一。

比如,第一個将AI視覺算法準确率做到超過人;第一個在千萬級别的人口城市實作地鐵刷臉無感支付;在智慧城市的應用中,第一個提出“城市級搜尋引擎”和“長尾場景”概念,現在已經成為上百個城市标配的客戶需求。

早在2017年,商湯就實作了首個在雨天受控場景的純視覺感覺無人駕駛測試,成為第一個将中國原創技術輸出海外頂尖車廠的中國企業。

在智慧醫療領域,商湯第一個開發出獲得歐盟醫療器械CE認證的AI軟體。還是第一個推出人工智能國小、國中、高中全套教材,開啟了中國人工智能基礎教育新時代。

自2014年創辦以來,商湯累計拿下70多個全球冠軍,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擁有8000多項AI發明專利,在全球三大計算機視覺會議上發表的論文總數全球排名第一。

正是在一個個原創技術研究加持下,不斷增強了商湯的全棧式人工智能能力,涵蓋感覺智能、決策智能、智能内容生成和智能内容增強等關鍵技術領域,同時包含 AI 晶片、AI 傳感器及 AI 算力基礎設施在内的關鍵能力。

目前,商湯集團業務涵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四大闆塊。

而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從原來的單一方向、單一路線、逐漸向大規模參數的通用技術演變。

目前AI在一些頭部需求上已經相當完善,但是長尾應用場景,如垃圾抛灑、糞車排放、單車違停等還難以實作完全覆寫。

在這樣的背景下,商湯打造新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 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

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可以看做是商湯最先進算法、算力和系統的集大成者。它由算力層、平台層和算法層三個部分組成。

SenseCore可以推動通用型技術的研發,能夠全面解決長尾應用的需求問題,通過大幅降低人工智能生産要素的成本,實作高效率、低成本和規模化的AI創新與賦能。

簡單了解,類似我們通過網際網路的搜尋引擎搜尋資訊,而SenseCore就是要建構實體空間數字化搜尋引擎和推薦系統,加速AI落地,将AI應用送達城市管理、企業服務和個人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和場景。

招股書顯示,此次商湯上市募集的資金的60%用于研發投入,增強研發能力。

而其中大頭砸AI基礎設施SenseCore,10%用于超算中心,10%用于AI晶片,15%用于模型能力提升。還有25%将投入技術模型、産品和産學研。

目前,商湯是AI行業亞洲收入第一的公司。在全球AI行業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未來可能有更為領先的機會。

對于AI創業公司來說,持續的科研投入毒藥又是解藥,背後更重要的是耐心和方向。

市場上永遠不缺少弄潮兒,但是能夠在一個行業深耕而又不為眼前利益所影響的卻不多。

商湯的上市給行業帶來一絲曙光,但能做到商湯這樣的有幾個呢?

AI行業的大爆發時刻或許還需等待,是以且再等5年,看看這一波弄潮兒能造出個什麼樣的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