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宦官集團的誕生:本是刑罰的受害者,咋成了影響政治的群體?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太監這一群體是古代政治發展的産物。

首先我們明确一個概念:“宦官”、“太監”并不能直接劃等号。宦者/宦官在先秦時期就存在,而“太監”這個稱呼則晚的多。

曹魏起設定殿中監,後來兼具了“少府”部分職責(下文會提到少府是幹啥的)。到了隋唐,先後改為殿中局、殿中省,唐高宗的李治時期改為中禦府,他們這一部門的職責就是“掌天子服禦”,也就是伺候皇帝的,主要任務是六尚(等于“掌”)——尚食、 尚藥、尚衣、尚舍、尚舍、尚辇。被李治改革後,這一部門的上司是大監和少監,由宦官擔任;而“大”也被稱為“太”,太監一詞這才誕生。

明朝時,宦官勢力如日中天,但隻有那些地位特别高、身份與衆不同的内監才有資格被稱為太監;到了清代,所有宦官都被尊稱為太監,也就是我們了解中的概念。

古代宦官集團的誕生:本是刑罰的受害者,咋成了影響政治的群體?

那麼。宦官是怎麼出現的呢?宦,在先秦主要指代的是宦學、仕宦,意思是有文化、能當官的人,是以宦者、宦官這個名稱本來并沒有貶義色彩,也不受歧視。

宦者的産生跟腐刑有關。腐刑即宮刑、陰刑,是指對男、女的生殖器官施以破壞,讓他/她們失去生殖能力。因為在人們的觀念中,生殖器官的價值僅僅比腦袋低一等級,是以腐刑也就是僅次于死刑的一種刑罰,由此可以徹底摧毀一個人的完整人格,淪為權貴的依附品。

商周以來,腐刑就成了懲罰那些俘虜、罪犯的一個選項。而且,受罰對象大多都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技能,很多甚至出自中小貴族階層,正是由于這樣,統治者才選擇以這種不傷害思考與勞動能力的方式來懲罰他們,随後繼續發揮他們的剩餘價值——也就是待在權貴、帝王身邊服務,是為宦者、宦官。

這就不難了解,為啥當初的趙高為啥能夠擔任皇子胡亥的老師,而且還能出任郎中令;以及為啥司馬遷受刑後還可以當中書令。

古代宦官集團的誕生:本是刑罰的受害者,咋成了影響政治的群體?

宦官的地位發生質變,是西漢時期的事,起因源于漢武帝的政治改革。

漢随秦制,西漢初期,皇帝以下的主要官員是三公(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和九卿(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胪、宗正、大司農、少府)。這些職務本源自先秦,帶有明顯的貴族政治色彩,即這些三公九卿,更多的是皇帝本人的私臣、服務人員,說白了,朝廷就是擴大化之後的皇帝家庭。

比如“宰相”,宰原本指的是先秦時期替貴族執掌宗廟祭祀這種重大事務的官員,平日裡則主要負責安排膳食、外出辦事等家務工作,也就是家庭裡的管家。放到國家層面,宰相也就等同于皇帝的私人助理,是以漢初的宰相基本上都是功臣勳貴擔任。

古代宦官集團的誕生:本是刑罰的受害者,咋成了影響政治的群體?

漢武帝即位後,推行了系統而全面的政治改革,出現了中朝、外朝的差別,也就是皇室、政府開始相對獨立。可以這麼了解:為了王朝的規範化、科學化發展,由皇室直接進行國家事務管理的方式很不進階,有必要交給職業化的專業隊伍代為操辦。

而這些“職業經理人”,是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培養的士大夫集團來擔綱,這就是“外朝”的主體,帶頭人是丞相;

但這隻是個幌子,擁有決定權的還是皇帝老兒本人。為了找人輔佐自己,他決定挑一些最可靠的人,允許他們出入宮禁、随時陪在自己身邊,這就是“中朝”的由來。

這些中朝人員,可以說是心腹了。起初,一般由外戚出任内朝首腦,身份經常是“大司馬大将軍”;辦事的則主要是内朝尚書。何謂尚書?出自九卿中的少府,在宮殿中主要負責發放文書;主=尚,是以稱之為尚書。那時有六尚:尚衣、 尚冠、尚食、尚浴、尚席、尚書(書籍),可見,與本文開頭唐朝中禦府的任務是大同小異的。後來漢武帝的頭号心腹霍光就擔任了“大司馬領尚書事”。

古代宦官集團的誕生:本是刑罰的受害者,咋成了影響政治的群體?

内朝的成型,是對宰相權力的一次重大削弱,避免再度出現西漢初年那樣宰相制約皇權的情況。但這也有一個問題:最為皇權的直接代表,内朝的權力更大,一旦帝王沒有漢武帝的駕馭、掌控能力,問題就會随之而來。

漢武帝後期又開始重用中書,而且習慣于任用宦官出任這一崗位,如受刑後的司馬遷就擔任了中書令。

到了漢元帝時期,宦官弘恭、石顯陸續以中書的身份專斷朝綱。就這樣,最終形成了外戚、宦官擔任帝王意志代言人的現象。到了東漢,内廷人員全部使用宦者、士大夫徹底退出,中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宦官集團逐漸成型。

并且,東漢帝王大多年幼,為了對付先帝留下的外戚集團和文官勢力,他們首先考慮求助于陪同自己成長、日夜相伴的宦官,于是乎,曆史上首個宦官專權時代來臨,随着黨锢之禍的爆發,東漢的上層撕裂日益嚴重,最終赢來了一個空前黑暗的亂世。

古代宦官集團的誕生:本是刑罰的受害者,咋成了影響政治的群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