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長久的關系,就是“互相虧欠”

人和人之間,是一種雙向互動的情感交流。

在情感生活裡,如果把一切分得太清,就像失去漣漪的湖泊,隻會日漸成為一潭死水。

正如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所說:

“若想交情長久又深刻,就得學會‘虧欠’人,因為這能讓人感覺到重視感和參與感。”

交往時,不要在需要幫助的時候,選擇硬扛;也不要在給予幫助的時候,有所顧忌。

因為,虧欠是一種真誠的互動。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在一次次的“虧欠”中逐漸加深的。

最長久的關系,就是“互相虧欠”

每一段關系,都會有所虧欠

正所謂,既有相伴,必有相欠。

互相欠着,對一段好的關系來說,是另一種形式的互相關心。

感情不是交易,沒必要像做任務一樣,急着償還。

有時候,坦然接受别人的真心給予,就是對對方的最大回應。

因為每一段關系,都會有所虧欠。

系列片《行家本色》中,采訪過一對夫妻。

丈夫原晉是一支長跑接力賽的總教練,他每天忙于訓練隊員,家庭生活的瑣碎全部落在了妻子美穗身上。

生活中,她照顧一家人的飲食起居;

工作上,她為丈夫的隊員們加油鼓氣,是丈夫最得力的助手。

得益于美穗的妥帖照顧,丈夫原晉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訓練出了很多知名賽隊,并在各類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在外人看來,丈夫原晉對妻子美穗虧欠太多。

但所謂的虧欠,不過是對美穗的一份偏愛。

而且在長時間的相處中,美穗自己也開闊了視野,獲得了很大的成長。

科威特女作家穆尼爾·納素夫說:

“夫妻生活中最可貴的莫過于真誠、信任和體貼。”

感情是無法量化的東西,兩個人的付出也不可能對等,總會有多有少。

若刻意在乎各自的付出,隻會讓彼此在糾結中越陷越深,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不計較得失,用珍視和在乎的心态對待彼此,感情才能穩固長久。

最長久的關系,就是“互相虧欠”
最長久的關系,就是“互相虧欠”

親密關系,都是虧欠出來的

我們常聽老人說:

“欠什麼,都不要欠人情。”

但是年紀越大越發現,“别人對你三分好,你要十分”的道理并不适用于所有關系。

過度的分寸感,隻會讓彼此之間産生無法跨越的情感距離。

正如倉央嘉措所說:“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人人都有依賴的本能,相伴相欠的親密關系,才是我們汲取有溫度的愛的最佳方式。

小說《四個春天》裡,陸運坤和李桂賢是一對夫妻。

在物質匮乏的年代,李桂賢聽信于人,貸款買了一百多隻兔子,等着那人前來高價回收兔毛。

李桂賢心裡規劃得很好:不僅可以在家工作,還可以賺錢補貼家用。

為了養活兔子,李桂賢起早貪黑,累得連睡覺的時間都變得很少。

可是,承諾高價回收兔毛的人卻杳無音訊。

意識到自己被騙後,李桂賢崩潰大哭。

她覺得自己不止是花光了積蓄,更重要的是虧欠了丈夫陸運坤的信任和支援。

但是,陸運坤并沒有責怪妻子的“魯莽”。

相反地,他覺得恰恰是因為自己照顧不到妻子的情緒,虧欠了妻子,才讓她受了這麼大的委屈。

兩人袒露心聲:都覺得自己沒有對方付出得多,覺得有所虧欠。

經過了這件事,夫妻倆看到了彼此的真心,關系也變得更加緊密。

虧欠,就像親密關系裡的粘合劑。

它不等同于索取和貪婪,而是雙方在付出的過程中,感受到彼此的需要和自我的價值。

聽說過一個形容,兩個人在一起,就像兩瓶半滿的水。

互相倒水,才會活水不斷。

如果隻是一瓶往另一瓶倒水,而沒有互相補給,終有一天,有一瓶會被倒空。

正如“富蘭克林效應”裡形容的那樣:若想讓一個人喜歡你,就讓他為你做點小事。

兩人相處時,支撐和扶持的過程,才是感情升溫的根本。

最長久的關系,就是“互相虧欠”
最長久的關系,就是“互相虧欠”

學會正确地“虧欠”

作家武志紅說:

“不要怕麻煩别人,如果不彼此麻煩,關系就沒有辦法建立起來。”

你投之以木桃,我報之以瓊瑤,感情才能更加醇厚。

這種情感的互動,也是兩顆心的不斷磨合。

濃厚的感情,從來不是一拍即合産生的,而是在漫長的歲月裡,互相溫暖,相濡以沫。

願你我都能學會正确地“虧欠”,和身邊人過得更好。

有書君推薦給你3個小方法:

擁有互動意識

“所有關系的變壞,都是從‘一方竭盡全力,一方不為所動’開始的。”

網上看到的一句話,很好地形容了關系從親密到破裂的過程。

擁有互動意識,才是關系保鮮的基石。

電影《輕松自由》中的男主迪安和安娜是大學同學。

兩人畢業後,租住在同一座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在長期相處中,安娜對迪安暗生情愫,她想盡一切方式幫助迪安。

但是,迪安卻意識不到,理所當然地享受着這一切。

慢慢的,安娜失去了信心,轉而和另一個和她互動頻繁的同僚走到了一起。

後來,她對迪安說:

“其實我們本來是可以在一起的,但你卻從來不主動。”

沒有互動意識的關系,很難長久地走下去。

當彼此的需求能被看見,才是情感得到妥帖安置的開始。

建立深度連結

回想一下,我們發現,從小到大結識的“死黨”,都是我們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真實情緒“洩露”給對方的時候。

卸下心防,彼此之間的距離,仿佛一下子就近了。

網友@豆飛子 分享過一個故事,她說:

“經常有人問我,愛情會随着結婚的年頭變長而逐漸減少嗎?

就我個人經驗來說,如果我們用心跟伴侶相處,不僅不會少,反而會越來越多。

比如我20年的婚姻,我們互相‘索取’,互相給予,很好地建立了情緒上的深度連結。”

心理學上也有一種說法: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有三個基本層面,角色關系,情感關系和深度連結。

深度連結的人,可以走進彼此的内心,體會彼此的情緒。

通過情感上的互動,産生精神上的共鳴,達到心理上的認可。

這也是所有關系,持續保持和諧最重要的特征。

掌握界限和尺度

作家安妮寶貝說:

“好的感情是彼此相伴,但又不束縛對方、不纏繞對方,兩人并排站在一起,共看人間花開花落。”

凡事有尺,過猶不及。

即使再親近的關系,也不能無拘無束,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圓滿。

電影《十二夜》裡,吉妮與艾蘭相遇相知。

兩人情投意合,很快便走到了一起。

吉妮很依戀男朋友,一開始,艾蘭對她很包容,有時間就會陪她。

可是漸漸地,吉妮卻失了分寸。

艾蘭出去聚會,她打電話追蹤;艾蘭因為開會沒能及時回複,她就覺得自己被故意疏遠……

失去分寸感的關系,讓艾蘭無所适從,最終兩人選擇了分開。

沒有邊界的感情,也沒有了喘息的空間,很容易因愛生厭。

交往中,願意給對方獨立的時間,保持距離又互相依靠,才是最健康的親密關系。

每個人都是不完整的半個圓,來世間尋找另一半。

人生兜轉,能遇見心靈契合的另一半,是一種幸運,也需要相處的智慧。

相遇時,真誠互動;相識時,深度連結;相知後,掌握尺度,走向心理上的認可。

不管前路有多遠,多一分諒解,就會多一份平靜,多一點給予,感情才能加熱漸暖。

相處的過程,好比兩個人共同經營果園,一起培植幼苗,一起等待收獲。

學會真誠地給予,學會坦然地接受,在你來我往的雙向奔赴中,彼此珍視、互相支撐。

愛情裡最動人的,莫過于這份遷就與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