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博物館裡有一件南宋的青瓷小船,這個瓷船造型精美,任誰看了都會心生愛意,它就是南宋龍泉窯舟形硯滴。這件國寶級瓷器是1954年一位名叫何招娣的女孩子在挖野菜時無意中撿到的,她的家人看到瓷船很精美就把瓷船藏了起來,準備給她當嫁妝,然而在一次參加婚禮的時候,何招娣一不小心将撿到瓷船的事說漏了嘴,被旁邊的文物局專家聽到了,打聽到她家住址後主動上門,用68元的獎金将瓷船征集歸公。目前這件南宋龍泉窯舟形硯滴是浙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價值逾千萬。

1954年,浙江龍泉上嚴村16歲的小姑娘何招娣去野外挖野菜。這一天,何招娣在挖野菜的時候無意間看見野菜下邊的泥土裡閃出一道光。“難道土裡埋着什麼嗎?”何招娣一邊想,一邊好奇地用鏟子去挖那片泥土。不一會兒,何招娣竟然從泥土裡挖出了一件船形的瓷器。
那件瓷器通體泛着青色的光芒,瓷器的主體是一隻小船,船頭處有一處開口,看上去很像一隻水壺。瓷船做工精美,釉色溫和如水,何招娣越看越喜歡,她跑到河邊将瓷船上的泥土清洗幹淨,也顧不得再挖野菜了,直接帶着瓷船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回到家裡之後,何招娣的父母看了那件瓷船也都贊歎不已。龍泉當地自古盛産瓷器,當地人對瓷器有特殊的偏愛,雖然他們不知道瓷船是什麼來曆,但是冥冥之中,他們感覺這件瓷船是一件古董,該是一件價值不菲的寶貝。
何招娣的媽媽對她說:“這件瓷船肯定是一件寶貝,既然是你撿到的,你就将它收好,千萬不要對别人說,以後就拿它給你當嫁妝吧!”何招娣非常高興,她讓母親找來一塊紅布,将瓷船包她,然後放進了自家的櫃子裡藏了起來。
1955年,何招娣和母親一起去縣裡參加一位親戚的婚禮。何招娣看見新娘子陪嫁的嫁妝裡面竟然也有一件船形的瓷器。心直口快的何招娣就指着嫁妝裡的那件瓷船說:“我去年在挖野菜的時候撿到一個瓷船,比這隻瓷船可漂亮多了,我媽媽還要拿它給我當嫁妝呢……”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何招娣本意是炫耀一下自己家裡有一件更漂亮的瓷船,但是這句話卻被旁邊一位姓李的文物局專家聽到了,職業的敏感讓李專家心頭一震。
李專家聽完何招娣的話後走過去對她說:“我是文物局的管理者,你撿到的那件瓷船是什麼樣子的?”還沒等何招娣回答,她身邊的母親就心生警惕,立刻把何招娣拉到一邊,躲開了李專家。
看了何招娣母女的表現,李專家更加确信何招娣肯定撿到了一件寶貝。于是在婚禮現場,李專家就打聽到了何招娣的家庭住址,宴席一結束,他就火急火燎地去到了何招娣家。
何招娣父親聽了李專家的自我介紹和來意之後,心裡“咯噔”一下子,他猶猶豫豫地對李專家說:“我家閨女确實撿到一件船形瓷器,但是瓷船被她收起來了,我也不知道放在哪裡了……”沒辦法,李專家就隻能在何招娣家等她們回來。
當天晚上,何招娣母女很晚才回到家裡,她倆一進家門就看見了李專家。上午剛見過面,何招娣的母親預感李專家肯定是奔着那件瓷船來的,她心裡直發怵。李專家看到何招娣母女緊張的表情之後,對她們說:“你們别怕,我是縣文物局的管理者,我聽說你閨女撿到了一件精美的瓷船,我想看一看……”
何招娣和家人意識到面前的這位李專家是奔着何招娣的嫁妝來的,更加緊張了,誰也不吱聲。李專家看她們一家人誰也不吱聲,表情嚴肅地對他們說:“我這次來不是強迫你們上交文物的,但是國家有關規定,不管是路上撿到的,還是地裡挖出來的文物都屬于國家,那是公有财産,任何人都不能私吞。”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正是全社會都集中精力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火熱年代,人們的思想覺悟很高,且人們普遍都将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聽了李專家的話之後,何招娣的父親害怕自己和家人被扣上自私自利的帽子,他說:“今天天色已經很晚了,不如你就在這住一宿吧,一會兒我讓何招娣找一找那個東西,找到之後明天一早我們和你一起去我文物局上交文物。”
當天晚上,何招娣一家三口人輾轉反側睡不着覺,何招娣母親抱怨她白天話太多,導緻瓷船被李專家惦記上了。何招娣也很自責,但是有什麼辦法,她也隻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嫁妝就這樣被收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何招娣從櫃子裡面拿出了自己珍藏的嫁妝——小瓷船,親手交給了李專家。李專家仔細翻看那件瓷船之後,肯定地告訴他們:“這是一件龍泉窯的瓷器,是一件珍貴的文物。”
随後何招娣一家三口跟随李專家去到了龍泉文物局,并将瓷船捐獻給了文物局,文物局收到瓷船後讓他們回家等消息。幾天之後,何招娣家的一位親戚從縣城裡給他們捎回了68元錢,并告訴他們這些錢是文物局給他們的獎勵。雖然文物局給他們發獎金,但是沒有給榮譽證書。
那麼,何招娣捐贈的龍泉窯瓷船到底是一件什麼樣的文物呢?
龍泉窯瓷船高9.1厘米,寬6.5厘米,長16.7厘米,是出自南宋龍泉窯官窯的一件硯滴,專家将其命名為“南宋龍泉窯舟形硯滴”。
硯滴是古代文房墨寶的一種,是用來給磨硯硯台注水的一種器物。由于硯滴是一種實用器物,是以大多數硯滴的造型和做工都很簡單,但是這件南宋龍泉窯舟形硯滴在設計上卻獨具匠心,且做工精美,是南宋龍泉窯硯滴中的精品。
南宋龍泉窯舟形硯滴很符合古代文人的氣質,硯滴的整體造型是一艘小船,船的中間部位有一個船艙,艙内有兩個席地而坐的人,他們正在輕聲地交談;艙外一位穿着蓑衣的船工正在取下頭上的鬥笠。整個硯滴動中有靜,靜中又有動,造型設計獨特,充滿了人文氣息,符合中國古代文人儒雅的氣質。
後來,南宋龍泉窯舟形硯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是一件國寶級文物。随着近年來龍泉窯瓷器價位的逐漸攀升,這件南宋龍泉窯舟形硯目前估價逾千萬元。
對于李專家上門強行征集南宋龍泉窯舟形硯一事,有人認為李專家的做法不厚道。何招娣一家人并不想捐獻,是專家拿政策來施壓迫使他們捐獻,且捐獻後隻給了68元的獎勵,沒有給榮譽證書,這與強取豪奪無異。也有人認為李專家做法正确,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李專家具有較高的職業敏感性,在得知文物線索後緊咬線索不放,最終使得國寶級文物回歸國家,他的做法應該得到表揚。
方圓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但是國家應該對文物捐獻者給予更多的關懷,尤其是捐獻這種國寶級文物的捐獻者,應當根據時代的變遷和文物的價值追加獎勵,那樣才能不讓捐獻者寒心,才有更多的人願意将文物捐獻給國家。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