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可穿戴的2021年:積極布局健康和獨立通信,等待再度爆發

縱觀整個可穿戴領域的2021年,可以說在達到原本被期望的高點之前,就失去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仔細拆分可以發現不少有意思的細節:在品類方面,TWS耳機幾乎與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的總和相當甚至更多。原本撐起不少市場的智能手環反而明顯萎縮,不再有較大規模。

品牌份額方面的變動看似不大,但其實暗流湧動。蘋果整體增速放緩老大地位更容易受到威脅,三星、小米、華為都有不同程度的獲利,華為手機業務間接影響到可穿戴,不過更積極的新品政策止住了下滑勢頭,最後,佳明為代表的專業可穿戴産品份額偏小但幾乎沒有變化。

由于第四季度的市場資料暫未出爐,尚不能斷定Apple Watch Series 7沒有支撐起蘋果智能手表增長。然而綜合産品自身變化和外界評論,數年未曾改變的整體設計風格、進步幅度偏小的功能創新還有始終沒有解決的續航表現,讓這款高端産品局限在固有市場空間下。

可穿戴的2021年:積極布局健康和獨立通信,等待再度爆發

各界對蘋果的期待肯定不會僅限于此,都希望這家公司可以在智能手表乃至整個可穿戴領域,帶來如每年iPhone一般的創新力度。隻是調整螢幕大小,對功能性能縫縫補補,很難驅動購機需求。是以,能否在2022年帶來面目一新的Apple Watch,可能影響到蘋果可穿戴的未來。

其他廠商更多的是追求穩紮穩打:主動降噪、智能配對等已經在AirPods系列上得到驗證,他們便在自有産品上以更低廉的價格獲得市場;長續航等智能穿戴需求蘋果無法滿足,就堅持在産品上提供兩周或更長續航,并在運動健康和拓展功能上向前者看齊,吃下蘋果之外的市場。

總的來說,可穿戴的2021年略顯平淡,沒有革命性進步的産品也沒有市場形式的巨大變化,有的是平靜表面下的暗流湧動,以及朝着未來智能裝置形态所作的嘗試。

真無線耳機撐起銷量大頭

雖然從技術層面看僅僅是對藍牙耳機做出了改進,但真無線耳機早已成為可穿戴領域中堅力量,這也暗示着其身份的悄然轉變:從純粹的個人音頻裝置,變為有裝飾屬性、多種互動、實時連接配接的智能産品。是以,我們看待真無線耳機的視線也應随産品形态與定位一同改變。

高端市場在這一年顯得有些乏善可陳,AirPods Pro仍舊是2000元價位上取得了設計、體驗、性能最佳平衡的産品,銷售管道常年給到的千元出頭優惠價更是鞏固了市場地位。它也變得不再“孤單”,蘋果推出功能相近但定位更低的Beats Fit Pro,索尼、Bose都在補足短闆。

千元上下的市場有趣不少,AirPods 3姗姗來遲,外觀和互動向旗艦全面看齊,能否完整繼承并拓展前代産品的市場佔有率還是未知數。其他手機廠商的旗艦級真無線耳機到來,各項名額一個不差還能與自家生态有不錯搭配,誓要成為官方售價便宜一半多的AirPods Pro替代品。

可穿戴的2021年:積極布局健康和獨立通信,等待再度爆發

躊躇滿志的手機廠商們在主戰場上有了從蘋果口中分得一杯羹的實力,卻在真無線耳機品類面臨着新問題。絕大部分都停留在跟随模仿蘋果的階段,并沒有在性能或是體驗上帶來像是降噪或彈窗動畫那樣的重大變革,同時也不具備說服自家高端手機使用者之外的人選擇的吸引力。

在高端和千元市場為各自的煩惱所困之時,入門級反而顯得生機盎然創新十足。鋼琴烤漆、透明塑膠、磨砂質感......很難想象這些外觀上玩出花的産品隻要數百元,同時還一應俱全地提供了主動降噪等多種功能,體驗飛速進步後,這個與消費力相符合的價位段将貢獻更多銷量。

可穿戴的2021年:積極布局健康和獨立通信,等待再度爆發

這一年間的真無線耳機産品也不乏嘗試,隻是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開花結果。華為在拓展多品類生态過程中,推出了外觀主打設計和奢侈版的高端新品;華米将心率監測等健康概念帶到了耳機上,提供智能手表之外的監測點;小米從内容層面入手,建設蘋果之外的空間音頻體驗。

如果想要低成本體驗主動降噪、智能手機快捷連接配接等AirPods系列首創的體驗,2021年會是讓不少“等等黨”喜笑顔開的一年;而要是想要在耳機這個疊代速度并不快的品類上,再一次見到AirPods Pro橫空出世般的震撼,恐怕還需要更多耐心。

不計代價,死磕健康

不管過去主攻什麼方向,幾乎所有的廠商都在2021年選擇加碼健康,産品端有了不少健康相關的功能改進。頭部廠商開始自建專門的健康實驗室,華為和OPPO都在今年對外宣傳了自家的運動健康實驗室,均達到了數百人規模并享有獨立的辦公空間和團隊營運權限。

功能層面,血氧檢測在短短一年内成了千元内可穿戴産品上相當常見的功能,ECG更是傳播開來成為不少品牌旗艦産品的标配。自OPPO Watch ECG版開始,支援這一功能的智能手表能夠通過藥監局的醫療器械注冊認證,醫療機構尚未廣泛認可監測資料,但總算邁出關鍵一步。

可穿戴的2021年:積極布局健康和獨立通信,等待再度爆發

蘋果智能手表能夠在國内落地ECG更是給到全行業跟進的信心,在相關的手表端手機端軟體功能獲得準許後,ECG自2021年底開始在國内的Apple Watch上正式啟用。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廠商推出支援ECG的可穿戴産品,甚至是帶到2000元内将其變成常見規格。

三星的嘗試則相當有趣,在兩個側邊按鈕中內建了身體成分傳感器,可以像體脂秤那樣快速分析體脂率、身體水分等名額。這是運動和健身愛好者可能會喜歡的垂直功能,不再需要特地上稱就能及時了解成果,不過對于普通使用者來說,配合單獨的體脂秤了解體重等資訊依然重要。

不過,國内市場仍缺乏健康功能配套的醫療機構、軟體服務,得有更多投入才能幫助使用者更有效率地健康生活。随着提供優質運動健康服務門檻的提升,中小體量廠商和第三方服務可能會跟大廠存在明顯代差,形成大廠探索、定義功能與體驗,而後全行業跟進降低成本的局面。

獲更多裝置支援,獨立通信卻前途未蔔

可穿戴裝置的運動健康功能逐漸完善,社交、導航、音樂、個人助理等智能化功能也加入,這使得智能手表這樣的高端産品有了充分的獨立使用需求,而非必須要連接配接手機當作配件來使用。從結果上來看,2021年支援獨立通信能力的可穿戴裝置明顯增加,有走向主流的趨勢。

除了慣例會推出蜂窩網絡版本Apple Watch,大量的高端智能手表都開始提供獨立通信能力,甚至不同的型号版本都标配eSIM支援。這一點在手機廠商推出的産品中較為明顯,OPPO Watch 2、HUAWEI WATCH 3、vivo WATCH 2的産品技術方案各不相同,卻都能獨立通信。

可穿戴的2021年:積極布局健康和獨立通信,等待再度爆發

廠商們給獨立通信勾勒出了美好的前景,使用者在短暫外出或者專注運動健身時将不必檢視手機,通過智能手表就能完成輕度任務處理。但高品質的無線耳機連接配接、豐富且強大的應用服務生态等必要環節,對大多數可穿戴廠商而言尚屬空中樓閣,需搭建與硬體規格配套的體驗。

體積和重量不用那麼嚴格的兒童可穿戴産品要寬松很多,百元出頭一直到數千元的産品都支援獨立通信,且是實體SIM卡而非管理和辦理都更繁瑣的eSIM。通信能力帶來的最大紅利,是家長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兒童的位置和安全,不過今年執行的網際網路隐私新規帶來更多挑戰。

場景與兒童類似的智慧養老,是獨立通信可穿戴裝置能發揮所長的方向,想法雖好卻還有不少問題缺乏明确解決:如何在手表上建立起老人易學易用的體驗,如何在大規模推廣時更加有效率,如何與智慧養老風潮有更細緻的結合。在找到答案前,隻能是定位器和腕上手機。

大屏當道,和手環時代說再見

2014年發生了兩件對于今天的可穿戴領域依然重要的事件,Apple Watch和小米手環來到市場,前者定義了優秀的智能手表至少該具備哪些素質,後者則展現大衆級可穿戴産品可以在低成本的螺蛳殼裡修建出多大的道場。之後的數年中,這兩大系列仍是各自品類的帶頭産品。

可穿戴的2021年:積極布局健康和獨立通信,等待再度爆發

春季面世的小米手環6讓人又喜又憂:喜的是在Apple Watch售價十分之一不到的200元價位段上,它還是功能最齊全的産品,憂的是相較上一代産品可以說幾乎沒有變化,也就缺乏讓老使用者更換新品的動力。這或是暗示智能手環形态已經發展到頂,市場潛力也所剩無幾。

好在廠商早已預見瓶頸,直接對螢幕采取動作——簡單來說就是,智能手表型産品不再隻有長條形的小尺寸螢幕,而是大膽向橫向發展擴充顯示面積,以便承載更多的功能和互動。這讓Redmi手表、華為手環6等看起來都更像是手表,也恰恰是它們完成的自我救贖。

螢幕顯示面積大幅提升,售價卻穩定在提升不多的三四百元價位,這使得使用者可以很輕松地獲得與智能手表産品類似的體驗。更像傳統手表的個性化表盤、觀感更為舒适的功能體驗,都借此來到了更低的價位段,這是采用嵌入式系統提升續航的智能手表一直沒有做到的。

可穿戴的2021年:積極布局健康和獨立通信,等待再度爆發

由此一來,不同價位段産品間的銜接也變得順滑不少:所有産品都具備消息通知、健康監測、運動記錄、移動支付和長續航能力,不過一兩百元買到的是小手環,三四百元則可以買到螢幕夠大的入門級手表,千元内能獲得不錯的設計與質感,兩千元及以上就是智能系統的領域。

“冰河時代”來臨,靜靜等待爆發

透過功能和産品形态發生的種種變化,我們能發覺可穿戴領域上空漂浮着一層略顯沉悶的空氣,它不像過去幾年那樣有着高歌猛進的樂觀,卻也不是手機市場轉向存量競争的刀戎相向。無論産品身處的價格段還是品牌體量,大家都憋着一口氣在等待爆發期到來。

如此情形和市場規模發生的種種不無關系,不過增速放緩隻是結果,原因還是得從消費者為何不願購買的方向上尋找。智能手機能長期具備吸引消費者年換的魅力,就在于體驗和外觀可以做到每年都有重大更新,這恰好是可穿戴産品缺乏的:功能變革進展緩慢,外觀也大同小異。

2021年可以看作是可穿戴領域重振旗鼓的一年,行業在重新整理那些真正有使用者價值,能夠換來增長的投入,比如更充分的健康監測能力和獨立通信能力。同時那些已經不太适合可穿戴的特性,也開始和主流市場說再見,産品數量和銷量都日漸萎縮的智能手環隻是開始。

可穿戴的2021年:積極布局健康和獨立通信,等待再度爆發

所有存活下來的第三方品牌都在摸索自己的王牌,可以不依賴手機就能使用絕大部分功能,而且在不同品牌的手機上都能獲得近似的體驗。隻有超越了手機廠商所定義的智能生态,同時打出像“專業運動屬性”這樣的差異化,才能在這片市場繼續書寫故事。

掌握龐大使用者池的手機廠商也并非高枕無憂,做好可穿戴産品的難度可能并不比做好手機簡單很多,依然需要大量研發投入才能做好産品。手機開道其他産品分蛋糕的“衆星捧月”已經過去,接下來是全生态鍊每個環節都要獨當一面的新智能生活時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