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已經成為了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一直到現在,我們還能見到很多數千年前的美食,它們分布在我國的各個地區,依舊受到人們的喜愛。同時,我國的美食也成為了對外輸出文化的一種方式。2012年,我國制作了第一部使用高清裝置拍攝的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時間在海内外都引起了熱烈的讨論。

Tips:煲仔飯也稱瓦煲飯,是廣東省廣州市的一道特色名菜,屬于粵菜系,用瓦做成的“煲”,在火候控制方面比較靈活,煲出來的飯也較為香口,齒間留香,回味無窮。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幾十年前,日本也曾經拍攝過一部關于我國的美食紀錄片。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做《中國の食文化》,裡面介紹了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各地的經典美食,甚至有一些美食是我們現在幾乎沒有聽說過的。
日本拍攝的中國美食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拍攝于1985年,一共有五集,在前四集中,介紹了我國北京、廣東、四川三個省以及江南地區的各種美食。盡管由于受到當時的技術限制,畫面比不上現在的紀錄片這麼高清,但是看得出來日本人在籌備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時候依舊是認真對待的。這部記錄片的策劃是日本著名的食品公司,名為龜甲萬株式會社。拍攝團隊也是專業的紀錄片制作團隊——岩波映畫制作所。
Tips:馬蹄糕是廣東廣州地區傳統糕類美食。泮塘馬蹄糕将馬蹄(荸荠)磨成漿或幹馬蹄粉兌水加糖蒸制而成。
而當時我國也沒有怠慢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都拿出了十足的誠意配合他們拍攝,向他們展示了我國各種各樣的美食。而這部紀錄片還曾經在從日本飛往我國的航班上播放,向遊客宣傳我國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拍攝團隊第一個到達的地方是北京,他們介紹了一道名為“烏龍吐珠”的美食。這道菜的來頭不小,屬于滿漢全席中的菜品之一。會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整道菜完成擺盤之後,看起來就像一條通體烏色的龍正在吐出寶珠。龍的身子其實是海參,而這個寶珠則是鹌鹑蛋。
Tips:烏龍吐珠是一道傳統名菜,屬滿漢全席之一。成品特點是味道鮮濃,口感軟滑。擺盤後形狀似烏龍吐珠。因而得名。烏龍吐珠的特色:海參油亮,菜式美觀,鮮味濃厚。
在當時,這些都是相當名貴的菜,屬于“宮廷菜”,一般人家根本吃不起。不過,普通人家吃的菜也被鏡頭記錄了下來,比如全國聞名的老北京豆汁兒,還有形狀像甜甜圈一樣的焦圈。
在這部紀錄片中,還介紹了一道傳統美食:一品豆腐。據說,這道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朝。在當時,劉邦的孫子劉安為了煉制長生不老的靈藥,召集了八位方士前來煉藥。但最後并沒有得到仙藥,反而在無意之中制作出了豆腐這種食物。是以,後人将劉安稱為“豆腐神”。通過鏡頭,我們能夠看到一品豆腐中包含了八種珍貴的食材原料,包括海參、幹貝、蟹黃、蝦仁等等。豆腐看起來像一個白色的圓餅,被擺在正中心,豆腐的表面用調味料繪制了梅蘭竹菊“四君子”,盤子的周圍還用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加以點綴,可以說是精緻非常了。
Tips: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亂的時候,劉邦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于長安,谥号高皇帝,廟号太祖,葬于長陵。毛主席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是在這部紀錄片中,不僅有魚,還有熊掌。“魚”是活吃昆明湖魚,據說,制作這道菜隻需要4分鐘,當它被端到餐桌上的時候,盤子裡的鯉魚嘴巴還在張合,直到張合81次之後才會徹底死去。不過這道菜現在已經看不到了,相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
“熊掌”指的是紅燒熊掌,據說這道菜的口感非常軟糯,味道也很鮮。但現在我們是沒有辦法吃到這道菜了,因為現在所有的熊類都已經被列為了保護動物,而且沒有作為食用牲畜養殖的熊。是以,作為遵紀守法的公民,就不要再想打熊掌的主意了。
Tips:昆明湖魚的魚用的是鯉魚。鯉魚鱗大,上腭兩側各有二須,單獨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靜且水草叢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遊的習性。
我國的傳統食物中為什麼沒有乳制品
在看過記錄我國美食的紀錄片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在我國的大部分菜品裡,基本上都看不到乳制品。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乳制品通常是以牛奶、酸奶、奶片等等形式出現的,很少在餐桌上見到它們。相反,在西方的很多國家,乳制品是菜單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Tips: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将澱粉濾出制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産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在我國的曆史中,隻有生活在偏遠地區的遊牧民族才會将乳制品作為正餐。這是因為,我國古代社會以農耕文明為主,牲畜都是用來耕地或者作為交通工具的,比較特殊的像馬則是作為一種軍事資源被嚴格管控。
不過這隻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由于地理環境、社會發展等因素的影響,東亞地區的很多人都比西方的人更容易出現乳糖不耐。其實人類天生就具有乳糖不耐症,但是西方人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食用乳制品,是以逐漸适應了這種食品。相反,生活在地球的另一端我們,則是用豆類來滿足對蛋白質的需求。
Tips:乳糖不耐受症,又稱乳糖消化不良或乳糖吸收不良,是指人體内不産生分解乳糖的乳糖酶的狀态。它是多發在亞洲地區的一種先天的遺傳性表達。
即便是到了現在,中西方文化已經進行了多次交流、碰撞和融合,近幾年受到年輕人喜愛的炸雞中也會搭配芝士,但我們依然很少會在端上餐桌的菜品裡面加入乳制品。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依然通過豆類來攝入蛋白質。比如吃早餐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選擇豆漿和油條,還有包子、面條、馄饨等等。
但我國也并不是完全沒有乳制品,許多少數民族制作乳制品的曆史已經長達數百年了。在雲南,有一種著名的乳制品叫做“乳扇”,是由牛奶制成的。人們在制作的時候,會将牛奶拉成薄片,然後把這些“奶片”裹在竹簽上挂起來,風幹直到它變成乳黃色。這種食品是大理的特産,在當地非常受歡迎。
Tips:乳扇是主産于大理州洱源縣的奶制品,又是特産,在大理市的喜洲鎮、下關鎮亦有出産,尤以洱源鄧川出産為佳。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現在和炸雞一樣受歡迎的食物,也算是一種乳制品,那就是奶茶。如今我國各地的奶茶店可以說是遍地開花,我們走在街上可能用不了幾步就能看到一家奶茶店。但前提是,這杯奶茶的原料中的确使用到了鮮奶,而不是由各種化學添加劑混合而成的。
Tips:珍珠奶茶這個名字最初來自于奶茶搖動時形成的氣泡,而不是飲料中的有趣珍珠。這種飲料以其他許多名稱而聞名,包括“珍珠茶”,“boba茶”和“木薯茶”。
其實,現在我們對于乳制品的接受度已經越來越高了,尤其是在年輕人當中。食物的美好是不分國界的,隻要你找到了正确的方式去品嘗它們,那就是一種妙不可言的體驗。相信在以後,乳糖不耐這種症狀也會慢慢在我們當中消失。
食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意義
除了單純滿足人類最基本的口腹之欲以外,食物在我們的生活中還具有更多的意義。首先,人類需要從食物中擷取營養才能保持身體健康。由于年齡、性别和身體活動水準的不同,每個人對能量和營養素的需求也不同。
Tips:營養是指人類從外界攝取需要的養料以維持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的作用。或是人體獲得并利用其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和能量的過程。
食物具有很多象征意義,它不僅能夠表達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還能夠使二者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是以,食物其實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一個人單獨吃東西的時候,這種食物是不具備社交性的,但是當這種食物被一群人一起食用的時候,它就具有更複雜的含義了。在人類社會中,食物是人們建立關系、拉近距離的一種手段。比如在我國,春節的時候人們都會吃餃子,這是因為春節辭舊迎新,而餃子與“更歲交子”的讀音相似,是以餃子這種食物也被賦予了一種喜慶的含義。
Tips:餃子源于中國古代的餃子,原名“嬌耳”,漢族傳統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曆史了 。由東漢南陽涅陽(今河南南陽鄧州)人張仲景發明,最初作為藥用。
在我國,人們通常會請客吃飯,用來結交新朋友或者拉近親朋好友之間的距離。在南方,有一種被稱為“早茶”的習俗,很多人會邊喝早茶邊聊天或是談生意。不同的食物能夠傳達不同的含義,可以表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親密程度。當我們在接待客人的時候,為了表示尊重,往往會選擇更加貴重的菜品,禮儀也會更加正式。而我們在和關系較為親密的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就要更随意一些,可能會直接在家裡做飯,也可能會在路邊的大排檔或是蒼蠅館子解決吃飯問題。在我們和戀人一起吃飯時,則更會注重吃飯時的氣氛,比如很多人會選擇吃燭光晚餐。
Tips:早茶,中國社交飲食習俗。早茶習俗多見于中國南方地區,尤其是江蘇揚州、泰州、鹽城、裡下河地區和廣東。談及廣東的傳統文化,早茶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食在廣州,味在西關。
在有些時候,食物還可以用來表達社會地位。我們知道,在古代,作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吃的東西和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樣的。那些更加稀有和昂貴的食物經常被用來代表财富和地位,比如李白所寫的詩句“金樽杯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雖然他沒有直接描寫,但我們也已經能夠感受到這場宴席的籌辦人一定具有相當高的地位,或是擁有豐厚的财産。
Tips: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會有不同的飲食風俗,這種風俗一旦形成,就會一直流傳下去,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當這些人搬到其他地區或國家時,依然會繼續保持他們傳統的飲食習慣、口味和烹饪方法,除非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否則很難改變。
在我國,南方的主食通常是大米,而北方的主食是饅頭、面包、包子等面食。即使在旅行或移居國外時,人們也傾向于将自己習慣吃的主食作為首選。有很多生活在國外的中國人,即使過了很多年,依然保持着吃中國菜的習慣。
Tips:清明節食俗:吃青團子。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的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很多時候,人們會通過吃特殊的食物來慶祝重要的事件或節日,例如美國人在美國感恩節吃火雞,而在我國則會為特定的社交活動提供特定的食物。例如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元宵節的湯圓等等。
飲食習俗還會受到不同社會和文化的互相影響。例如,在我國,以前人們過生日的時候一般會吃長壽面和桃子,因為桃子也有長壽的寓意,這一點在《西遊記》中就有所展現。而近年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許多人都會在生日聚會上吃蛋糕、點蠟燭、唱生日歌。
Tips:火雞是在墨西哥的瓦哈卡地方首先馴化成家禽的,時間大約相當于歐洲的新石器時代(歐洲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五千年)。火雞于十五世紀末輸入到歐洲,引入中國的時間更晚。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食物在很多場合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能夠傳遞不同的資訊。在古代,人們會在新婚夫妻的床上放紅棗、花生、桂圓和蓮子,寓意“早生貴子”。而橙子代表好運,有“成功”之意,湯圓則意味着“團圓”。在我國古代的婚禮習俗中,男方要給女方送酒或者魚,酒意味着長久,魚則意味着年年有餘。我們在生活中應該還經常聽到老一輩的人說,吃梨的時候不能分着吃,因為“分梨”和“分離”同音。
小結
豐富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了我國的一大特色,有許多人都是以慕名前來品嘗我國的美食,并且都贊不絕口,這其實也離不開我國人民的智慧與努力。同時,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作為傳承文化的接班人,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将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保留下來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