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伴着暖陽剛至,清明便攜着小雨來了。
細密的雨滴,夾雜着絲絲涼意,仿佛誰的眼淚,沖淡了往日的朝氣。霧鎖山頭山鎖霧,空氣濕漉漉的,路是潮濕的,衣服是潮濕的,人們的眼睛也是潮濕的。
遠方,橫着一座村莊,木質的房屋歪歪斜斜,古色古香,少了很多城市的喧嚣。徒步小路,更顯幽靜,來往的人們步履匆匆,大多手裡提着一籃紙錢,一束香燭。不知從誰家的窗戶裡飄出袅袅青煙,伴随着風聲一陣亂舞,空氣裡彌漫着香燭的味道。
過了好一陣子,街道恢複了甯靜。
又是一年清明到。
田野裡的風筝飛了,細線不知何時已斷,歪歪斜斜地挂在一棵老樹枝頭。
孩子們卻似這斷線的風筝,無憂地奔,無慮地跑,偶爾摘一朵花,拂一片葉,穿着小雨靴,淘氣地踢踏着路旁的泥土。他們有的身穿小雨衣,有的手撐小雨傘,有的手裡小心翼翼地端着祭品,不時将鼻子湊近,偷偷地嗅着,歡天喜地地跟在大人後面。
一座潮濕的新墳,坐落在一處小山坡上,凄冷的風吹着墳上的野草,顫顫巍巍。父親跪着,母親幽幽地抽噎,年幼的兒子呆呆地站在一旁不明是以。滿天飛舞的紙錢紛紛揚揚地墜落,或落于墳頭,或落于山林,或落于青草叢中。
隔壁一家的小兒被眼前的景象驚呆,蹦跳了起來,大聲嚷嚷:“不哭,不哭,媽媽說哭了就不勇敢,不勇敢。”引得這家大人們急急捂住小兒的嘴巴,強拉着他去了别處摘滿山的映山紅。
夜晚,映着萬家燈火,幾家歡喜幾家愁,隻有那靜靜流淌的滲透了水的夜,獨自聽那清明時節,雨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