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陰霾的天氣,細密的雨絲,清冷的春風,三三兩兩落魄的行人,料峭的行人包裹着你,凄涼的情緒榮繞在你心頭,這是古人清明節的心情。但是,清明節三天假期來到時,我卻激動的如要歸林的小鳥,入海的魚,因為這三天假期一定會回趟老家。
清明節這天早晨,我還在夢中就被媽媽拽起來,“走,我們回家。”聽到這句話,我的不滿立馬煙消雲散,“噌”,從床上跳下來,用光的速度“洗刷刷”,然後靜候老媽出發。
結果,我一直等到花都謝了,九點了,老媽才大包小包,拎着的、背着的、吃的、穿的、用的,像搬家似的踏上回家的路。路上,暖風拂面,陽光燦爛,我哼着《我的滑闆鞋》,看着春回大地。媽媽突然停下車:“那兒有個賣烤鴨的,你去買隻,給你外公帶着,他特别愛吃這裡的烤鴨!”
我們回家的第一站是外公家。每次回外公家,媽媽總拎着一大包洗好且疊好的衣服,這次,還帶了外公愛吃的“南韓一隻鴨”,還有外公要常年服用的口服藥。媽媽回外公家時,從來很少坐下來靜靜地陪外公。外婆去世多年了,外公單獨生活。是以,一回到外公家,她就腳不沾地地忙起來。掃掃地,收拾收拾零亂的桌子,抹抹凳子……一邊忙,一邊囑咐外公,“記着按時吃藥。”“平時多吃菜,别再便秘。”“過幾天要變天,記得多穿衣服。”“自己想吃什麼就買點,别舍不得花錢。”……我們走時屋裡已井井有條,她也已滿頭大汗,于是我們又拎着外公的髒衣服,奔向第二站——奶奶家。
我們這裡有個清明節吃單餅的習俗。媽媽手巧,這些事通常都是她來做。和面、揉面、擀餅、烙餅……媽媽一邊忙活,一邊跟奶奶聊着天,很快就烙了一大摞。這時,她才慢慢地直起腰,用手捶起來。她一直有腰疼的毛病,我跑過去,輕輕的給她揉着。
這時,上墳的大伯回來了。清明節上墳祭祖也是我們這兒的習俗。這一天,人們不管多遠多難,也要回來給已逝的親人、先祖添點土,送點紙錢。大伯一進門就說,今天的人和車明顯多了,去墳地的路,平時很少有人走,現在都堵車了……
是啊,清明節上墳祭祖,是我們在懷念先人;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墓,是我們在感念英烈;清明節回家看望老人,又何嘗不是我們在感恩他們?!即使“清明時節雨紛紛”,也阻擋不了人們對親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