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隐藏的一張天碟

深度隐藏的一張天碟

2008年,為紀念大衛·奧伊斯特拉赫誕辰一百周年,EMI發行了一套17張CD,叫做《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在EMI的全部錄音》。其中CD1和CD2都有貝多芬的《C大調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重協奏曲,作品56》。第二張上是大衛拉小提琴、老羅拉大提琴、裡赫特彈鋼琴、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1969年的錄音,這個錄音愛樂人非常熟悉,《企鵝》評價三星,各大排行榜排行首位。而CD1上的錄音就是我這裡說的那張深度隐藏的天碟,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拉小提琴、克努塞維茨基拉大提琴、列夫·奧波林彈鋼琴、馬爾科姆·薩金特爵士指揮愛樂樂團協奏。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大家都很了解,蘇聯頂級小提琴家,不多說了。斯維亞托斯拉夫·克努塞維茨基(Sviatoslav Knushevitsky)是羅斯特羅波維奇之前蘇聯極富盛名的大提琴家,1963年55歲時英年早逝。列夫·奧波林(Lev Oberin)是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的搭檔,二人經常同台,曾一起在PHILIPS Classics錄制全套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這三位居然是同歲,都是1908年出生,他們三個人組成的小組是蘇聯第一個三重奏天團。其後才有大衛、老羅和裡赫特的第二個三重奏天團。馬爾科姆·薩金特爵士(Sir Malcolm Sargent)比那三位音樂家大十多歲,是戰後英國首屈一指的指揮,世界一流指揮家。愛樂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是戰後EMI出資組建的的樂團,最初專為錄制唱片,後來獨立。

CD1上的這首貝多芬三重協奏曲在一般的排行榜上見不到,卻是我聽到的最有激情的版本。由于貝多芬當年寫這首曲子是為送給魯道夫公爵,而這位公爵難以駕馭高難度鋼琴,是以本曲的鋼琴部分分量并不重,難度也不高,小提琴和大提琴是主角,特别是大提琴。

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C大調快闆循規蹈矩,主部和副部主題沒有強烈的對比,展開部也沒有激烈的戲劇性沖突,對位和複調基本都是在大、小提琴之間,鋼琴明顯是伴奏性質。出彩的是結尾大提琴快弓急闆。第二樂章降A大調廣闆,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主題首先在大提琴高音部呈示,是一段如訴如泣的歌唱性旋律,頂級抒情的浪漫主義,把大提琴運用到了極緻。小提琴重複時則是情緒平和了許多,這段主題在小提琴上是做不到如訴如泣的。到了鋼琴重複時,這段主題已經面目全非、支離破碎了。三部曲的中段主題也是一段抒情旋律,但是沒有了情緒起伏,和一部主題形成對比。第三樂章C大調波蘭舞曲風格的回旋曲。經過第一樂章的平和,第二樂章的抒情,到第三樂章時音樂進入熱烈的快闆,整個情緒達到高潮。回旋曲主題那個熱烈的舞蹈在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間交替、穿插、重疊,就像是鄉村廣場上的男女對舞,鋼琴的出現則是伴舞,樂隊就是群舞,整個是一場豐收後的狂歡景象。每一個插部篇幅都不小,調性調式變化多端,像是換了對舞的人物。最後樂隊和獨奏聲部共同推動音樂到全曲最高潮。

蘇聯音樂家出現在全球排行榜在十月革命後有一個高潮,這個高潮戛然而止于鋼琴家霍洛維茨、大提琴家皮亞蒂戈爾斯基和小提琴家米爾斯坦離開蘇聯。直到戰後很多年,蘇聯才外派音樂家去歐洲巡演。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大衛、克努塞維茨基和奧伯林三人天團。這張CD1就是他們1958年在英國巡演時,和EMI合作在EMI錄音棚的曆史錄音。大衛和克努塞維茨基的演奏激情四射,特别是大提琴,精彩至極。薩金特爵士指揮下的樂隊也是熱情奔放。當時的EMI如日中天,而真空管立體聲錄音技術也已經是登峰造極。前面的獨奏、後面的樂隊都是纖毫畢現,音場極寬,而且深遠。錄音的動态範圍非常大,這是CD重新數字混音的效果,原裝的粗紋膠木唱片恐怕會差很多。真空管慢爆發、長餘音特點突出,完全不同于半導體的淩厲音效。這張CD的音效和音質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錄音中絕對是珠穆朗瑪。這張CD上還有貝多芬那首著名的《大公三重奏》。

這一套紀念CD中的第二張就是各排行榜首位的大衛、老羅和裡赫特版。相對于CD1,CD2的錄音中老羅的大提琴缺了一點激情,差距在第二樂章的主題呈現。克努塞維茨基的演奏會讓你潸然淚下,老羅就沒有這個感情投入。克努塞維茨基的演奏讓你覺得他奏完就會倒地不起吐血而亡,真是激情澎湃。而且他的演奏非常深沉,老羅則多少有些炫。鋼琴嘛,奧伯林肯定比裡赫特稍遜,好在這裡并不顯著。卡拉揚指揮的風格比較沉穩,克努塞維茨基則更富激情。

總之,推薦大家有興趣的可以找來這張CD欣賞一下,不枉愛樂一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