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向未來飛馳:武漢推開了AI産業化和産業AI化的三重門

前不久,我們以2021東湖國際人工智能高峰論壇為契機,報道過人工智能的“中國體系”在湖北武漢初現雛形。相信不少人都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産業從算力基礎設施、戰略規劃、科研推進的種種振奮人心的變化。

不過,一切變化的終點,都要使能于國計民生。簡單來說,高大上的技術與基礎設施,究竟如何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工作與生活?落地應用,支撐千行百業的數智化轉型更新,是産業AI化和AI産業化的必經之路,也是AI基礎設施在規劃、建設、營運中不可繞過的關隘。

向未來飛馳:武漢推開了AI産業化和産業AI化的三重門

過去一年來,我們見證了“一中心四平台”的武漢模式,驚歎于核心建設周期僅 5 個月的武漢速度,那麼在落地應用上,以人工智能推動湖北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武漢高度,顯然也值得認真探讨。

在2021年即将結束的時候,讓我們透過真實發生在荊楚大地的AI産業變局,去看看武漢推開AI三重門,打開了一個怎樣的美麗新世界。

解開算力桎梏:推開資源之門

為什麼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更新,要以大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前提。這就要提到一個趨勢,或許很多人以為,今天中國人工智能産業在全球範圍内都非常領先,這是事實,但産業智能化發展還有不少桎梏。

清華大學鄭緯民院士就在論壇發言中提到,算力嚴重制約了我國AI領域的發展。尤其是AI與科學融合應用,人工智能正快速走向更大模型的發展,處理的問題參數越多,處理效果就越好,每3-4個月需要的算力就翻一倍。

是以,人工智能加速與實體經濟融合,帶動産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更新的同時,不斷解開算力桎梏就成了必須搶先思考與布局的問題。

向未來飛馳:武漢推開了AI産業化和産業AI化的三重門

目前,我國已經有20多個城市在規劃或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其中,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成為國内首個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具備典型的标杆示範效應。

我們注意到,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投運後,依托充沛算力,中科院自動化所訓練出全球首個三模态大模型“紫東.太初”、武漢大學訓練出全球首個遙感影像智能解譯深度學習架構“武漢.LuojiaNet”。目前已經實作了 92%的日均使用率,有100多家企業、科研院所入駐使用,進入穩步上升期。

毫無疑問,AI、大資料、計算等技術群落,正在成為湖北和武漢經濟快速騰飛的強勁動力,也是數字化轉型加速的關鍵引擎。一方面,湖北各行業、企業,需要引入人工智能完成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實作提質增效的生産力變革;同時,以人工智能作為創新底座,通過新ICT基礎設施支撐業務創新,有助于企業抓住技術紅利,塑造長期發展的競争力。

随着武漢、深圳、西安、南京、中原、成都等地的算力基礎設施相繼上線,未來全國20多個城市的算力基礎設施還将連接配接成網,形成全國人工智能算力網絡。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所占據的樞紐位置,也将成為數字世界的“九省通衢”,作為高效、先進、綠色的算力網絡的核心節點之一,助力湖北乃至整個中國智能産業,推開充沛的算力資源之門。

大模型的軸承:推開效率之門

想要促進AI的落地應用,算力是動力能源,而大模型就是連接配接技術與産業的軸承。

AI要轉化為各行各業的生産力底座,需要企業與開發者來完成細分領域的算法、軟硬體開發疊代。如果要為每個垂直場景都定制化開發,不僅周期長,而且受限于資料集、資料規模、開發能力等現實條件,模型性能很可能不夠理想。

是以,全球範圍内都開始了大模型的探索,相當于将大量資料清晰、資料增強、模型适配等工作前置,交給科技巨頭或科研院所來完成。由他們烹制好一壇“基礎底料”,各行業開發者隻需要将行業資料“食材”,按照标準化流程丢進大模型進行訓練,做少量場景适配,就能快速開發出高精度的行業AI模型,打造出千行百業的“AI味道”。

今年5月,鵬城實驗室釋出了全球首個兩千億稠密參數的中文NLP大模型鵬程.盤古;随後,中科院自動化所又基于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孵化了全球首個三模态大模型紫東.太初。

如果不能被場景和産業應用,那麼大模型就隻是實驗室裡的展示品。是以,湖北武漢通過算力與科研的耦合,推動大模型帶動當地産業叢集轉型更新,就起到了一定的參考意義。

首先,釋放學術能量,孵化重點模型。

向未來飛馳:武漢推開了AI産業化和産業AI化的三重門

湖北有81位院士,130所高校,160萬在校大學生,10餘位院士領銜創新,科研能力強勁,将AI算力與科學賽道相結合,針對性地孵化出可用、緻用的大模型。

比如武漢大學的測繪遙感資訊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提取各種遙感影像資訊時,還需要大量人工工作。在承擔“大規模遙感影像樣本庫建構及開源遙感深度網絡架構模型研究”項目之後,武漢大學與華為合作,搭建了遙感影像領域的樣本庫、架構,依托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澎湃算力,訓練出了全球首個遙感影像智能解譯深度學習專用架構(武漢.LuojiaNet)。

其次,發揮産業優勢,推動行業創新。

湖北有華為、中信科等300多餘家人工智能企業集聚發展,機器人、無人駕駛、智能安防等領域國際領先,産業參與為大模型的行業創新奠定了基礎。

以全球首個圖、文、音三模态大模型紫東.太初為例,能夠實作視覺、文本、語音三個模态間的高效協同,支援高效完成跨模态檢測、視覺問答、語義描述、視訊了解與生成等下遊任務。目前已與愛奇藝、魏橋創業集團、新華社技術局等企業展開多模态項目合作,在工業質檢、影視創作、智慧醫療、網際網路推薦、智能駕駛等國計民生需求場景嘗試落地應用。

此外,建立聯盟生态,打造産業彙聚的橋梁。

向未來飛馳:武漢推開了AI産業化和産業AI化的三重門

由科研院所打造出領先的大模型工具之後,還需要開發者生态的進一步彙聚,才能讓AI産業進入良性循環。以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為底座,大模型誕生之後,又進一步依托中心完成了産學研轉化,以先進科研成果賦能産業應用,為湖北聚集了智能遙感和多模态兩個産業。

在2021東湖國際人工智能高峰論壇上,智能遙感開源生态聯盟、多模态人工智能産業聯盟、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組織成立,意味着以大算力孵化大模型、“科研創新加速孵化行業應用創新”的産學研用一體化,正在荊楚大地上展現出真實可行的說服力。

向未來飛馳:武漢推開了AI産業化和産業AI化的三重門

兩個大模型相關的産業聯盟成立,吸引國内其他相關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以及企業的專業人才,共同建設中國智能遙感、多模态創新的科研生态圈,推進大模型的優化和行業應用落地。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的王金橋研究員就透露,多模态聯盟的成員,如藝術創作、新聞機構或自動駕駛企業,對算力、模型有很高的要求,更适合通過聯盟,利用全國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和多模态大模型以及微調出來的小模型做場景化應用。

算力使能的大模型,正在推動千行百業的AI創新,降低AI開發的成本與門檻,讓人工智能中國體系在軸承之上轟然運轉起來。

創新應用孵化:推開落地之門

有了大算力、大模型,是否就能迎來人工智能的大規模落地?從技術到産業之間,還需要一座生态的橋梁。

2021東湖國際人工智能高峰論壇上兩大産業聯盟成立,産業彙聚之後怎樣加快創新應用孵化,有了三種方案參考:

方案一:大模型開源開放,打造适配行業的垂直模型。

昇騰生态開源開放的理念,得到了鵬城實驗室、武漢大學以及中科院自動化所的一緻支援,目前包括盤古、紫東太初、武漢.Luojia等在内的持五個大模型,全部面向全球開源,感興趣的企業和開發者都可以在昇騰社群下載下傳到相應的模型與資料集。

向未來飛馳:武漢推開了AI産業化和産業AI化的三重門

通過大模型的開源開放,能夠擴大産業聯盟的影響力,鼓勵更多創新智慧加入進來,加速各行業智能化更新。

方案二:聯盟内交流分享,加速孵化産業方案。

聯盟作為橋梁,搭建了一個政府、使用者、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間的交流平台,産學研用各個主體可以進一步供需對接、知識共享、優勢互補,營造一個良性高效的産業發展環境。以智能遙感産業聯盟為例,就由全球頭部遙感高校與遙感龍頭企業強強聯合,形成了優質産業鍊彙聚。

其中,智能遙感開源生态聯盟由中國科學院龔健雅院士牽頭,吸引到航天宏圖、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北京飛渡網絡科技、北京超圖軟體等來自智能遙感領域的領先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加入。多模态人工智能産業聯盟由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牽頭,吸引到中國移動、新華社技術局、華為、愛奇藝等多家企業、機構和科研院所加入。

方案三:借助昇騰“智”系列解決方案,加速AI應用落地。

對于一些想直接應用AI、開發能力有限的企業,華為先後釋出了昇騰智造、昇騰智城、昇騰智行、昇騰智巡四大解決方案,覆寫了制造、智慧城市、交通、能源等領域,最終客戶可以直接複制并使用成熟的AI場景化方案,推動行業智能化更新。

衆智成城,AI将興。從上述方案中不難看出,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和生态創新中心,真實有效地支撐着産業AI和AI産業的落地,随着算力、大模型、應用的大門被一個個推開,算力網絡正在快速實作價值釋放。

AI覺醒的瞬間:從荊楚吹響未來集結号

湖北吹響産業集結号,是AI産業化和産業AI化加速更新的起點。更值得期待的是,越來越多的AI基礎設施正在華夏大地上生長出來。

向未來飛馳:武漢推開了AI産業化和産業AI化的三重門

12月29日,南京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式投運,結合南京的科研優勢與産業定位,探索人工智能的“南京模式”。當天,在江蘇昇騰人工智能生态大會上,南京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與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等現場簽約,共同釋出“金陵.電磁腦”“金陵.哪吒”“金陵.博物”大模型。

此外,江蘇省鴻程大資料技術與應用研究院、南京雲創大資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安元科技有限公司等共計10家企業與南京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進行了算力合作現場簽約。

正如華為昇騰計算業務總裁許映童所說,随着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陸續上線,未來一定會有更多面向不同領域、原創性的技術成果誕生出來。

從“武漢模式”到“中國模式”,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宏大故事才剛剛開始。但從2021年一系列建設、研發、落地程序中,不難得到一些關于AI産業發展的重要啟示:

首先,産業應用與科研創新的結合。無論是面向CV的鵬程.大聖,面向智能遙感的武漢.Luojia,面向電磁的金陵.電磁腦,以及鵬程.神農、紫東.太初等,這些大模型的孵化都不是實驗室中閉門造車,而是以産業應用為導向,産學研用各方積極參與的結果,正因為學以緻用,是以才能真正彙聚産業、造福産業。

其次,算力建設與生态建設的同步。從武漢模式中看,AI産業化和産業AI化的順利推進,需要多重力量的攜手,基礎設施建設要與産業生态孵化同步推進。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也指出,武漢的成功實踐說明,人工智能産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産學研用”各方的通力協作。

2021年12月19日,在“2021新一代人工智能院士高峰論壇暨啟智開發者大會”主論壇上,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梅建平,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院士,中國科學院王懷民院士,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教授,華為叢集計算朱照生總經理5位代表共同啟動了“人工智能算力網絡推進聯盟”的成立儀式。

合理推測,這種“一中心四平台”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建設模式,将在未來一段時間内,伴随着算力網絡的加速成形,成為AI産業發展的戰略重點。

向未來飛馳:武漢推開了AI産業化和産業AI化的三重門

武漢模式能夠受到政産學研用等領域人士的普遍認可,正是因為推開了AI落地應用的一扇扇大門,讓大衆看到了智能新世界的壯麗,感受到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帶來的邏輯自洽、成果孵化與價值提升。

這也是為什麼,AI能覺醒在此時、此刻、此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