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留守兒童不等于問題兒童 留守,給他們帶來什麼?

作者:星星飛翔

留守兒童的抑郁檢出率、過度焦慮檢出率均高于非留守兒童,但也有發展更好的方面

留守,給他們帶來什麼?

本報記者 趙黎浩

閱讀提示

年關将至,期盼與父母團聚的留守兒童們即将迎來一年中最歡樂的時刻,然而,長期與父母分離的心理缺失,能否在這短短幾天内得到彌補?日前,一名26歲的攝影師在生日當天釋出遺言後自殺,農村、留守兒童、山區孩子等自我介紹中的關鍵詞,引發大衆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資料顯示,留守兒童的抑郁檢出率、過度焦慮檢出率均高于非留守兒童。專家認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行為習慣,但也要注意留守兒童并不等于問題兒童。

11月28日,26歲的攝影師“鹿道森”在生日當天釋出微網誌留下遺言,随後失聯。12月1日,該攝影師的遺體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被找到,警方在通報中表示排除他殺。農村、留守兒童、山區孩子……這是“鹿道森”在遺書中介紹自己的關鍵詞,一時間,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被拉回公衆的視線。

此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釋出的《鄉村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鄉村兒童的抑郁檢出率為25.2%,焦慮檢出率為25.7%。其中,留守兒童抑郁檢出率為28.5%,留守兒童過度焦慮檢出率為27.7%,均高于非留守兒童。

年關将至,期盼與父母團聚的留守兒童們即将迎來一年中最歡樂的時刻。然而,長期與父母分離的心理缺失,能否在這短短幾天内得到彌補?

留守疏遠的是孩子的心

在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廠口工業園區務工的周浩(化名)來自重慶,外出務工已經30年,每年隻有春節的時候才能回家。他告訴記者,大約每周會和孩子通過視訊電話聯系一次,平時都是妻子在家照顧孩子。

“我覺得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确實少了,也曾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但是不知道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周浩說,孩子雖然看上去很活潑,但很少表達内心深處的想法。

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在外打工,缺少時間和機會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疏遠了孩子的内心,這是外出務工者解不開的難題。事實上,許多進城務勞工員也注意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意識地把孩子帶在身邊。

31歲的郭森(化名)于2009年從楚雄到昆明打工,女兒今年已經5歲,一直跟在父母身邊,“家裡的老人不懂孩子的教育,我們也不放心把孩子留在農村老家,就一直跟我們租房住。”盡管收工時常常到了晚上9點多,郭森回家後也會第一時間看看已經熟睡的女兒。

雲南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符明弘認為,由于兒童認知感受的直覺性,缺少父母的直接陪伴和關愛溫暖容易産生被忽略、被抛棄的感受,自我認知會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不值得被人愛的,影響自信的建立,出現退縮、膽小、缺乏大膽嘗試等心理,這在留守兒童的親子關系中需要警惕。

同時,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會給孩子帶來缺失感,父母也難以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榜樣。符明弘解釋稱,孩子往往會從父母身上學習行為習慣的模闆,長期留守的情況可能會導緻孩子不知道如何與不同的人建立社會關系。

留守兒童不等于問題兒童

在符明弘看來,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十分複雜,孩子的年齡、性别,父母外出打工時間長短,家庭的教養模式等都會産生影響,不同的評價标準也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留守兒童不等于問題兒童”。

“父母外出打工不一定都是壞的影響”。符明弘在田野調查中發現,父母外出打工期間,有的留守兒童會比較早熟,鍛煉出獨立生活能力。“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一個家庭是三個孩子互相照顧,老大給老二、老三做飯吃,還要養豬、給菜地澆水。”符明弘說,這樣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的生活能力、自立能力和同理心都比其他孩子發展得好。

在文山州廣南縣董那孟國小,孩子們在運動場上打籃球,排練民族舞蹈,一番朝氣蓬勃的景象,10歲的學生李曉雨(化名)說,在家裡幫助爺爺奶奶幹活的時候感覺很開心,現在要好好讀書打好基礎。

四年級的李欣(化名)則在老師的幫助下,性格比之前開朗了不少。由于父母離異,他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幼稚園時不會和别人溝通玩耍,交際能力很差。進入五華區沙朗民族實驗學校後,國小部教師李雄梅注意到他的情況,決定幫助他走出困境。

“他不是特殊學生,和其他學生是一樣的。”李雄梅說,自己的關注點在于孩子内心的接受能力,平常在教室裡會有意識地讓其他同學多和李欣交流玩耍,同時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觀察他的心理需求并給予引導,“現在他沒有那麼壓抑了,開始願意和同宿舍的人一起說說話”。

符明弘也表示,父母雖然不在孩子身邊,但“愛”不能缺位,爺爺奶奶、老師、親朋好友的愛也是有替代性作用的,同時良好的教養模式也很關鍵,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積極作用的。

助人自助走出心理泥潭

“有些學生出現了早期的心理問題後,還沒有達到要去吃藥的程度,但有些家長急于去醫院開了藥,這會讓孩子産生‘我有病需要吃藥休息’的想法。”五華區教育體育局德育科從業人員胡馨予說,一些急發性的心理問題隻需要慢慢疏導心情,就能回到好的心理狀态。

對此,五華區成立了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為學生提供長期的心理咨詢,緩解心理健康問題,避免學生輕易被貼上“病人” 的标簽,還設立心理救援基金對貧困學生、特殊案例救援。

據了解,該中心建設了五華區教育系統心理測評雲平台,給全區73所學校4.5萬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測評資料一人一檔存儲在雲平台,學生升學後依舊可以追蹤檢視。

“義務教育階段一直按課程推廣和普及心理健康課,現在的學生如果某一段時間心裡不舒服,就會去找老師聊一聊。”胡馨予說,心理問題的解決其實是助人自助,“走出困境還要靠自己,我給予你力量,讓你把自己拔出這個陷坑。”

沙朗民族實驗學校中學部教師趙錦鳳告訴記者,學校學生幾乎都是農村學生,學校依托少年宮活動開展白族紮染、刺繡等課外活動,讓學生不要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同時關注學生參與活動中暴露出的問題,“希望一系列興趣活動的開展,能對保護學生心理健康有所幫助。”趙錦鳳說。

記者注意到,根據相關要求,目前昆明市農村中國小每所學校至少配備一名心理教師,基層教育人士認為,這樣的數量遠遠無法滿足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對此,符明弘建議,在學校缺少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利用主題班會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習。

城市化建設還在繼續,仍舊有大量勞動者要進城務工。符明弘認為,不僅企業要盡量為進城務工者争取福利,為務工者及其子女提供好的住宿環境和充足的陪伴時間,當地政府也要努力為随遷子女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需要社會各方面形成合力來推動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符明弘說。

來源:勞工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