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紐約時報:華為大舉挺進美國市場

今年春天,華為的一位高管向矽谷的一名軟體工程師提供了一份誘人的工作。這家中國公司希望打入正在蓬勃發展的基于網際網路的計算市場,已經将美國研發總部遷移到矽谷,以吸引當地最優秀的人才。在被那位軟體經理拒絕後,中國高管并未感到沮喪,而是詢問了他手下的工程師的姓名。

  這種人才流動表明,華為正努力登上世界科技舞台。在過去十年間,該公司從模仿他人産品起家,發展到用富有創新性的計算和通訊裝置擊敗國際競争對手。但直

,華為尚未完全打開美國市場。

  美國第三大無線營運商斯普林特(Sprint Nextel)計劃采購30億美元的先進無線裝置,而華為是最有可能獲得這筆訂單的廠商之一。

  與許多中國企業一樣,華為正努力向技術更複雜、獲利更豐厚的業務領域拓展。但安全方面的疑慮使電信成為美國最為敏感的産業之一,而華為可能得到斯普林特的合同,已經使美國政府感到擔憂。

  華為十分了解其中的難處,并已聘請一系列遊說人員、律師、顧問和公關公司,力圖掃清障礙。它還在美國成立了一家名為Amerilink Telecom的公司,負責分銷華為産品。該公司董事會的人員配置十分強大,包括前美國衆議院議員理查德·A·格普哈特(Richard A. Gephardt),前世界銀行行長詹姆斯·D·沃爾芬森(James D. Wolfensohn)以及曾擔任北電網絡CEO的威廉·A·歐文斯(William A. Owens)。

  Amerilink公司高管表示,他們主要緻力于消除人們有關華為進入美國市場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的疑慮。

  這些努力開始得到回報。今年秋季,美國網際網路通訊公司Clearwire将開始測試一個基于華為4G網絡技術的系統。

  如果能夠成交,斯普林特的訂單将是目前為止華為在美國達成的最大一筆交易。斯普林特在上一輪采購中,選擇了摩托羅拉、北電網絡和阿爾卡特朗訊。

  華為在美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是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企業,它的崛起将給其他尋求海外擴張的中國企業起到模範作用。目前,華為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信裝置供應商,僅次于愛立信。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獲得了大筆訂單,在歐洲則在向大型營運商供貨方面超越了愛立信。

  盡管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華為仍在為打入美國市場而努力奮鬥,主要原因是對安全和剽竊知識産權的憂慮。

  過去十年間,華為在美國遭到了兩大競争對手——思科和摩托羅拉的起訴,被指剽竊軟體設計,侵犯知識産權。思科在提起訴訟後不久即與華為和解。但去年夏天,摩托羅拉稱該公司的一些華人工程師與華為的創始人有接觸,并于2003至2007年間竊取了摩托羅拉的技術。

  國家安全問題則由來已久。8月,美國幾名共和黨參議員要求審查華為與斯普林特之間的交易。該筆交易涉及的使用者包括美國軍方和執法部門。參議員們在聯名信中稱:“如果華為成為斯普林特的供應商,将對美國企業構成實質性威脅,并有可能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我們為此感到擔憂。”

  行業分析人士稱,華為已經迅速成長為一家在網際網路語音視訊通訊裝置領域極具競争力的企業。

  華為受益于巨額研發支出。該公司在全球各地擁有17座研發中心。該公司共擁有96000名雇員,其中近一半從事研發工作。5月,華為耗資3.4億美元,在上海建立一座研發中心,據稱将擁有8000名工程師。

  華為的跨國發展之路并不平坦。矽谷資深軟體設計師傑夫·阿諾德(Geoff Arnold)說:“這對當時的華為是個巨大挑戰。它并不知道該如何在海外營運,在了解海外市場、調整業務模式方面舉步維艱。”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今年66歲,他于1988年創辦了這家公司。一本有關他的傳記稱,任正非堅持高效率和“狼性”企業文化,鼓勵銷售團隊與他人殘酷競争。

  2008年,華為被迫放棄收購美國網絡公司3Com;同年晚些時候,華為收購摩托羅拉無線網絡部門和寬帶網際網路軟體廠商2Wire也宣告失敗。分析師稱,競購失敗的原因是,美國政府告訴摩托羅拉和2Wire,任何交易都會被阻止。

  分析人士注意到,中國公司一直願意從摩托羅拉等美國企業購買電信裝置,且沒有任何疑慮。

  劍橋大學商學教授彼得·J·威廉姆森(Peter J. Williamson)表示,盡管仍有人對華為的出身耿耿于懷,但它的技術實力正越來越難以被忽視。“美國是最難打開的市場。”他說,“但他們已經打開了歐洲市場。而且,如果他們能與全球最大營運商之一的沃達豐合作,他們就能與任何人合作。”(彥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