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炳貴為明朝伯爵,為何最後竟然一家42口人全部自盡?
據劉文炳傳記載,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時,劉文炳一家42口人全部自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說起劉文炳的身份,可以說是相當顯赫。劉文炳祖父劉應元的女兒當了皇後,并且成為朱常洛的聖母。因為這一層關系,劉文炳家成了伯爵,一直延續到崇祯朝。
崇祯年間,劉文炳還比較受到重用。劉文炳的兄弟幾個繼祖守皇城東安門,文耀守永定門,永固守崇文門。當北京城破時,崇祯問劉文炳,你家的家丁能巷戰嗎?他回答,寡不敵衆,但家裡已經堆滿薪柴,準備閉門自焚。于是就有了君臣相約而自盡的橋段。
北京城破,劉文炳家人中有人上吊、有人自焚、劉文炳自己則是投井自殺。到了南明建立,朱由崧給劉文炳''忠狀''的谥号。
如果總結劉文炳一家的自殺原因,其實無非就三點:
1,皇恩浩蕩,用自殺表忠心,表明絕不投降起義軍。
封建社會,極其強調人身依附關系。劉文炳的姑姑是崇祯的奶奶,是以在明朝算是比較位高權重的人。如今明朝滅亡,自己以自殺的方式殉國,也算是對崇祯皇帝的回報。
2,起義軍入城,恐怕不自殺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
通常來說,農民起義軍被妖魔化為吃人的逆賊。攻破北京的正是把洛陽福王朱常洵一鍋炖了吃掉的李自成。後來的事實表明,那些沒有自殺王公貴胄都被嚴刑拷問,家産全部充公,過得生不如死。
3,劉文炳不自殺,投降了起義軍,也會受人恥笑。
劉文炳是儒家知識分子講究忠孝仁義,投降起義軍是''附逆'',令人不齒,即便是活下來,并且取得較高的榮譽,依然會被後人所恥笑。相對而言,選擇自殺,算是投入小産出大的行為。
知事說:
如果遭遇外敵入侵,我們應該怎樣做?
辛亥革命時的汪精衛說,我們應該犧牲!我們願意化作薪柴,為煮熟革命之飯而奉獻生命。可是,汪精衛不知道的是,薪柴死了就死了,最煎熬的卻是鐵鍋。
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我們才逐漸認識到這個道理''活下來,才能打擊敵人!''
是以,以今天的眼光看,劉文炳死的很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