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

伯邑考的身世

對于伯邑考,大多數人對于其了解是通過《封神榜》的劇情:在《封神榜》中,商纣王猜忌四方諸侯,于是将東西南北四個伯侯騙到朝歌,而後準備誅殺:北伯侯由于奸猾,得以幸免;西伯侯姬昌由于素有賢名,在一些殷商重臣力保下,被商纣王囚禁,東伯侯和南伯侯則沒這麼幸運,都被商纣王殺了。

為什麼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

姬昌的長子伯邑考見姬昌長久被商纣王扣押,于是帶着一些财寶去朝歌,準備從商纣王手裡把姬昌贖回來,但是,伯邑考非但沒有把姬昌贖回來,反而被商纣王殺死。後來姜子牙封神的時候,将伯邑考封為紫薇大帝——負責掌管曆代君王、朝代氣數的神靈。

伯邑考的弟弟姬發,則在滅亡殷商後成為周天子,不過,生命隻有幾十年的周天子和成為神靈的伯邑考相比,無疑是做神靈要合适。

曆史上,伯邑考的事迹和神話中大緻吻合,也是為了營救周文王而遭到商纣王殺害。

隻是,很多人不了解:為什麼同樣是姬昌的兒子,伯邑考和姬發的名字差異如此之大?

關于伯邑考的名字,一般認為,這是一個有着複雜成分的稱呼,而非本名。

殷商滅亡的八百餘年後,有個叫劉季的人建立了漢王朝。劉季當了皇帝後,給自己搞了個新名字:劉邦。但是司馬遷還是在《史記》中頻繁使用劉季這個稱呼。

為什麼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

劉季的父親,大漢朝的太上皇,也有一個很有趣的名字,叫劉太公。事實上,劉太公這個名字翻譯成現代漢語,可以了解成劉家老頭,而劉季則可以了解成劉三兒——既,作為窮人出身的百姓,有時候往往隻有外号,沒有名字。

在古代漢語裡,伯代表老大,仲代表第二。

伯邑考的伯字,可以了解成長子,既長子邑考。以此類推,姬發的名字如果按照這個格式,可以稱之為仲發。

為什麼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二兒子卻叫姬發?

邑,有兩種解釋,其中第一種解釋是邑是一種職務的名稱。意味着伯邑考擔任的官職,另一種解釋則認為邑意味着自己是繼承人。周人奉行嫡長子繼承制,伯邑考作為姬昌的嫡長子,是具備繼承周國君主的權利的。

在兩種解釋中,個人傾向于後者:因為隻有周國的繼承人,去會見商朝天子,在規格上才勉強說得過去(在君主不在國内的情況下,繼承人監國,代行君主職務)。

從這個角度來說,伯邑考的本名叫做姬考,伯和邑,隻是對其身份的一種說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