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00多年前,這兩部法典奠定了中華文化根基,這個字功不可沒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張宏傑老師的《簡讀中國史》。

2000多年前,這兩部法典奠定了中華文化根基,這個字功不可沒

說到“貴族”,可能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歐洲,想到小洋房、小别墅,想到紅酒或者高爾夫,不管怎麼想,可能你都無法想到我國古代。但其實,“貴族”或者說“貴族精神”早在我國古代周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那你可能會問,什麼是貴族?洋車洋房洋酒,奢侈的生活就是貴族的标志嗎?當然不是,那是暴發富的标準。開個玩笑,不過,什麼是貴族呢?貴族當然是講的一個社會階層,而“貴族精神”其實更重要是強調一種修養或者教養。而關于修養,在中華文化中,有一個字無疑對它進行了最好的诠釋,那就是:“禮”。

2000多年前,這兩部法典奠定了中華文化根基,這個字功不可沒

“禮”這個字太重要的,因為儒家思想就是從“禮”發展而來的。當我們談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時候,我們常常說,當時的社會動蕩,我們說:“禮崩樂壞”;當我們談論一個人的修養是,我們常說“禮義廉恥”,另外,我們也常常稱我國是“禮儀之邦”。可見“禮”字對我們中華文化的影響。

為什麼禮這麼重要呢?

因為在古代,社會規範和法律法規并不健全,而“禮”是維系古代國家和社會穩定,保證人們和睦相處的一種規範,它的作用甚至可以和我們今天的道德和法律相媲美。在前面一篇文章,我們講到,在周朝建立不久,以周公為首的主要官員在剖析前代興亡得失經驗教訓的同時,對前幾代的典章制度禮儀規定作了系統詳細地歸納總結,并制作了《周官》和《儀禮》兩部禮法,形成了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禮儀準則,被後世譽為治世經典,百年大法。

2000多年前,這兩部法典奠定了中華文化根基,這個字功不可沒

《周官》詳細規定了如何建國定都,王室與封國的關系,各個官職的設定和職責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可以說是一部理想的治國大綱。《儀禮》對祭祀,喪葬,婚嫁,酬賓等人們許多生活活動作了詳細而具體的規定。如婚嫁需經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個環節。每個環節如何做都有具體的規定。再比如《冠禮》規定男子十八行成人加冠禮,表示已成人,可以履行社會責任,以及《士相見禮》中規定了人們互相請見回訪的禮節等等。

講到“禮”我們就不得不說儒家和孔子了,那你知道為什麼孔子的思想被稱為“儒”家思想嗎?其實,是因為當時孔子家族已經失去了貴族地位,他流落民間靠教授典籍為生,還靠在婚喪祭祀及其他典禮中“相禮”為生。這種人在當時稱為“儒”,是以孔子的思想被稱為“儒家思想”。

2000多年前,這兩部法典奠定了中華文化根基,這個字功不可沒

《周官》和《儀禮》問世後即成為人們政治生活以及日常行為的指南。人們代代相傳研習。孔子就曾以此兩部經典傳授學生。孔子的學生們在研究學習這兩部經典的時候,作了很多紀錄。這些記錄有研習時的心得,有對兩部經典的解釋,還有一些禮儀上的補充。所有這些加起來整理成為《禮記》。後人遂将《周官》改稱《周禮》與《儀禮》,《禮記》合稱“三禮”。同時孔子也将“禮”的思想融入了儒家思想中。在儒家經典《論語》中,也有大量的關于“禮”的描述,比如:

克己複禮為仁;

禮之用,和為貴;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禮”不僅僅是社會行為的一種修養,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種精神。在《韓非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很多人都應該知道,就是“泓水之戰”。故事大概是這樣的,當時宋國的宋襄公與楚國打仗,宋國軍隊列好了陣,等着楚國軍隊渡過泓水來交戰。

2000多年前,這兩部法典奠定了中華文化根基,這個字功不可沒

宋國的軍官對宋襄公說:“楚軍比我軍人數多,我們應該趁他們正在渡河,馬上發起進攻,那樣楚軍必敗。”宋襄公卻回答說:“不行,那不符合戰争規則。君子說:‘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不能擒獲須發已經斑白的敵人;敵人處于險地,不能乘人之危;敵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敵軍沒有做好準備,不能突施偷襲’。現在楚軍正在渡河,我軍就發起進攻,不合仁義。等楚軍全部渡過河,列好陣,我們再進攻。”

結果是等楚軍全部渡過河後,雙方才開戰。宋軍最終因寡不敵衆,落得大敗,宋襄公也受了傷,第二年悲慘地死去。如果用今人的眼光來看,這位宋襄公确實愚蠢呆闆得可以。但是如果我們對宋襄公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就會知道他的選擇正是對“貴族精神”的诠釋。

春秋時代的戰争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插曲。比如發生在楚國與晉國的“邲之戰”中的一個場景。那場戰争中,晉國落得大敗,在逃跑時,晉國的許多戰車陷入泥坑,狼狽不堪。楚國士兵不但不乘機追殺,反而還跑上前教晉車如何抽去車前橫木,以便沖出陷坑。晉軍脫離困境後,還回頭對楚軍開玩笑說:“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還是你們逃跑有經驗啊!

2000多年前,這兩部法典奠定了中華文化根基,這個字功不可沒

其實不管在西方還是東方,人對“禮”的追求是一緻的,所謂“貴族精神”就是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尊嚴和風度。宋襄公在面對敵人尚未準備好時,不乘虛而入;楚君子面對晉軍落敗後,并沒有落井下石。其實正展現了在死亡面前貴族式的從容不迫。其實在西方的貴族社會也能找到類似的例子。法國大革命高峰的時候,路易十六和皇後都被送上了斷頭台,皇後上斷頭台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她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優雅的道歉:“對不起,先生。”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