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究竟有多荒唐?“康乾盛世”并不盛世,隻是自欺欺人的鼓吹

提起乾隆皇帝所統治的王朝,大多數人所想到的便是“康乾盛世”,在許多文學與影視作品中,康熙年間的生活是富足、祥和的。

人盡皆知的《還珠格格》便是以乾隆皇帝統治下的清朝為背景演繹的,雖然關于康乾盛世下人民的生活情況的描寫着墨甚少,但是國家太平的氣息卻從方方面面滲透出來。

但真實的曆史中,“康乾盛世”究竟是什麼樣的?仔細翻閱史料,人們就會發現,乾隆皇帝所謂的盛世王朝實則早已腐朽不堪,如今看來處處荒唐。

乾隆究竟有多荒唐?“康乾盛世”并不盛世,隻是自欺欺人的鼓吹

褒貶不一

要談康乾盛世,就要追根溯源看一看“康乾盛世”這個稱号究竟是怎麼來的,是不是那時的人們自己鼓吹出來的。

康乾盛世這個概念最早是由乾隆皇帝手下的一批文人提出的,這讓這個“盛世”從一開始就透露着不可信的氣息,畢竟,為了讨好乾隆皇帝,這些文人什麼樣的話說不出來,什麼樣的盛世鼓吹不出來?

到了清朝末期,百姓生活品質大不如之前,對于“盛世”一詞自然也是嗤之以鼻,很少有人對清王朝抱有好感。

乾隆究竟有多荒唐?“康乾盛世”并不盛世,隻是自欺欺人的鼓吹

而到了民國時期,最早一批研究清朝曆史的學者出現了,對于“康乾盛世”抱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态度,研究整段中國曆史的學者大都看不上清朝這段所謂的盛世,但是專門研究清朝曆史的學者卻對這段曆史贊口不絕,從二者的态度上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端倪。

在那個時候,提起對清朝曆史的研究就一定會提到孟森與蕭一山,兩人可以說是清朝褒貶對立勢力的代表人物。

在孟森關于清朝的評論中,找不到“盛世”二字,雖然他在書中自己寫到,對于清朝的評價不應當故意貶低,但是在他的文字中卻找不到任何對于“康乾盛世”的贊揚。

乾隆究竟有多荒唐?“康乾盛世”并不盛世,隻是自欺欺人的鼓吹

再加上清朝正好是新思想與舊封建碰撞的交界,這樣的朝代自然會受到民國時期文人的唾罵,馬勇曾評價“康乾盛世”不過是政府的盛世,而魯迅、梁啟超等進步人士對于清朝也多抱着抨擊的态度。

而另一邊,蕭一山則是完完全全另一個态度,他對清朝的贊譽就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直到如今不少對于“康乾盛世”贊揚都出自他之手。

也許會有人覺得,這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既然有人瘋狂的貶低清朝,那麼有人狂熱的追捧清朝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乾隆究竟有多荒唐?“康乾盛世”并不盛世,隻是自欺欺人的鼓吹

但其實,如果橫向對比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盛世”就會發現,在之前的曆史中,中國的“盛世”不單單是指百姓和睦、安居樂業,更是指中國的綜合國力位居世界前列。

而清政府腐朽無能,國力不但并不靠前,甚至還是被列強欺負的對象,這樣的“盛世”自然得不到通史學者的認可。

那麼,為什麼在人人都對在唾棄清政府的環境中,蕭一山依然堅持吹捧清政府呢?

乾隆究竟有多荒唐?“康乾盛世”并不盛世,隻是自欺欺人的鼓吹

當你研究蕭一山的生平就會發現,在他出版吹捧《清代通史》的時候,他才21歲,那時的他隻是一個在北大念書的熱血青年,他沒有體驗過群眾的疾苦,不了解清政府給人民帶來的壓迫與苦難。

他隻看到那個時代領土遼闊,沒有外敵的入侵,沒有列強的壓迫,便将清朝捧到了一個極高的位置。

“盛世”真象

雖然民國時期的學者們對清朝口誅筆伐,但是單看蕭一山的理論似乎也不無道理,如果“康乾盛世”真的如他人所說的不堪,那麼它版圖上大片的土地又是如何守下來的呢?但其實,在“盛世”的背後,清政府的統治早已走上下坡路。

乾隆究竟有多荒唐?“康乾盛世”并不盛世,隻是自欺欺人的鼓吹

在曆史的記載中,清朝所統治的面積是最大的,擁附于清朝的群眾也是曆史上最多的,但是,在看似廣袤的國土背後,政權割據的裂痕早已将清朝的版圖割裂。

在看似遼闊的版圖上,清政府實際直接控制的地區除了曆朝曆代常控制的漢地外,隻有内蒙古的中東部地區,那時黑龍江的北岸已經被沙俄侵蝕,而另一邊因為沒有駐軍,基本也可以說是山高皇帝遠,基本不受清政府的控制。

但是,即使是在清政府直接控制的區域内,有不少地區官府的威嚴程度也急劇下降。

乾隆究竟有多荒唐?“康乾盛世”并不盛世,隻是自欺欺人的鼓吹

在版圖的南邊,澎湖列島、台灣島、廈門、以及閩南等地其實都掌控在明鄭手下,而他的政權還曾擴散到台州、莆田、福州,甚至蔓延到揚州、鎮江,可見清政府在南方地區已經基本喪失了統治權利。

而當年放清兵入關的吳三桂鎮守在雲南、貴州一帶,清政府為了感謝他曾經的所作所為,給了他極大的權力,在他所管控的地區,基本上什麼事都是由他自己說了算,而清政府從來都不插手幹涉。

吳三桂在那裡基本上算得上是權力滔天,就連附近的福建、廣東地區也受到波及,逐漸不再聽清政府的上司,而是一心一意的跟随吳三桂。

乾隆究竟有多荒唐?“康乾盛世”并不盛世,隻是自欺欺人的鼓吹

同樣,不太受清政府管控的還有為清朝立下赫赫戰功的孫延齡,清政府将桂林地區劃給他之後也就不再多過問,全權交給孫延齡治理。

由此可見,清朝的管轄區域要麼就是沒有駐兵基本脫離管控,要麼就是分給了信任的部下,不聽清政府指揮,偌大的版圖上有一大半基本上可以說已經和清政府沒什麼關系了。

但是,比起這個問題,清政府面臨着一個更為嚴峻的危機,那便是朝廷之上有一大半臣子的心并不向着清政府。清政府是滿族入朝統治,但是,滿族人再多也沒辦法一下子任命大批合适的官員治理國家。

乾隆究竟有多荒唐?“康乾盛世”并不盛世,隻是自欺欺人的鼓吹

國家換了主,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的,是以清朝為了盡快使整個國家步入正軌,接納了大批的明朝官員,全國上下一大半的官員都是明朝投降來的,接納投降的官員很快的使清朝政府運轉了起來,但也為日後埋下了禍根。

三藩之亂時,不少明朝的前臣都像牆頭草一般随風倒,對于清政府根本談不上忠心。

這樣一個國家版圖名存實亡,内部官員兩面三刀的國家又如何談得上“盛世”呢?

乾隆究竟有多荒唐?“康乾盛世”并不盛世,隻是自欺欺人的鼓吹

荒唐的自大

近代史的開端是一段血淚史,是中華民族永遠撫不平的傷疤。但其實在清朝末年,乾隆在位時期,中國曾有認識差距的機會,隻是這次機會被自大的乾隆皇帝忽視,錯失良機。

1793年,一位名為馬戛爾尼的英國使臣不遠萬裡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為的就是向乾隆皇帝展示幾件他從英國帶來的“高科技”産品,借此打開中國的市場。

但可惜的是,乾隆皇帝對這位使臣與他帶來的産品并不感興趣,隻是寥寥看上兩眼,點了點頭,便像對待往常的貢品一般讓人送下去了。

乾隆究竟有多荒唐?“康乾盛世”并不盛世,隻是自欺欺人的鼓吹

英國大使沒有想到,這個治理國家多年的老頭對自己帶來的自鳴鐘、手槍、熱氣球等一票先進的事物一點都不感興趣,反而對作為翻譯的12歲男孩十分親切。

乾隆皇帝把随行的翻譯叫到身邊,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孫子一般照顧他,最後還賞賜給他一個黃色的荷包。

英國大使來訪中國是借着給乾隆皇帝祝壽一事,但英國明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想要的是要讓閉關鎖國的中國人大吃一驚,讓他們羨慕自己擁有的先進技術,讓他們掏錢來購買自己先進的産品。

乾隆究竟有多荒唐?“康乾盛世”并不盛世,隻是自欺欺人的鼓吹

隻可惜,乾隆皇帝壓根沒把這些東西放在眼裡,他自大地認為,中國地大物博,什麼東西都有,而英國大使獻來的這些新鮮玩意兒也不過是一些不同文化的産物罷了,他沒有意識到閉國鎖國後的中國已經在科技上被甩下了一大截,自大蒙蔽了這位皇帝的雙眼,讓中國錯過了發展的機會。

有趣的是,乾隆皇帝之是以喜歡那個小小的翻譯也是因為他的自大,他認為這個孩子會說中文,是懂得欣賞中國高貴的文化的人,殊不知此時,他與他的王朝已經成為了别人案闆上的魚肉,隻剩下任人宰割的份了。

乾隆究竟有多荒唐?“康乾盛世”并不盛世,隻是自欺欺人的鼓吹

小結:

在中國近代的一些文章中,“康乾盛世”總是與“所謂”二字相連,可見那時的文人對于清朝鼓吹的盛世抱着怎樣的态度。

從曆史的角度出發,無論是橫向的将“康乾盛世”與當時其他的國家對比,還是将其與中國曆史中其他的盛世比較,都可以看出,康熙乾隆年間的中國并沒有他人鼓吹的那麼強大。

回顧其他的盛世,多多少少都會給現代留下一些影響,高速發展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總會在社會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留下一段佳話,但回顧清朝這段曆史,便會發現,它是黯淡無光,荒唐可笑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