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因傷很少上戰場打仗,但因一個特殊貢獻,成為開國上将

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後勤工作的重要性。

那麼,你知道我軍後勤工作的開拓者是誰嗎?就是開國上将楊至成。

他因傷很少上戰場打仗,但因一個特殊貢獻,成為開國上将

楊至成出生在貴州,貴州地區山多,窮苦人家一抓一大把,楊至成的家庭條件就很艱苦,在他還沒有出生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靠母親一個人把幾個孩子撫養長大。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楊至成從小就特别懂事,學習成績也特别優異,14歲就被貴州省甲科農業學校錄取,後來加入川滇黔聯軍擔任軍需官,1926年随聯軍到廣東,考入了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出身的楊至成,一心想通過打仗來施展一身才華,但世事難料,楊至成後來在一次戰鬥中腹部受傷,再加上之前的舊傷,不能繼續在前線殺敵了,隻好轉入後勤工作。

不得不說,楊至成在後勤管理方面的天賦非常高,在當時物資極度缺乏的條件下,楊至成隻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就把紅軍的後勤、供給、醫療問題都解決了,極大地友善了紅軍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他因傷很少上戰場打仗,但因一個特殊貢獻,成為開國上将

楊至成還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當時,大部分戰士身上穿的衣服都很破,而且這些戰士來自四面八方,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各式各樣,顔色也是五顔六色,很不正規。于是,楊至成就主動擔負起了設計、生産紅軍第一套服裝的重任。

楊至成和軍需處的人員一起商讨,設計出了幾款軍服的樣式,經過主席、朱老總等上司的審定,最後确定了這樣的軍裝服飾:八角形的軍帽,綴有五星帽徽;上衣是中山裝樣式,兩個下口袋,領口綴紅領章,領子上鑲一圈黑邊;褲子是普通樣式,配綁腿。

為了盡早做出這一批軍服,楊至成籌集了5萬元,建立了一個臨時被服廠,還召集了很多裁縫勞工。經過大家的努力,紅軍終于穿上了自己的新軍服,面貌煥然一新。

因楊至成在後勤方面的巨大貢獻,被譽為我軍的“後勤之父”、紅軍第一位“大管家”。

他因傷很少上戰場打仗,但因一個特殊貢獻,成為開國上将

在紅軍長征中,楊至成的後勤工作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爬雪山時,楊至成為了保障戰士們能吃上飯,提前四處籌集糧食,還籌集了很多抵抗風寒的皮毛和燒酒。要過草地了,楊至成又盡心盡力籌集了115萬斤糧食。

要知道,在艱難漫長的長征中,僅憑毅力是遠遠不夠的,假如沒有楊至成提前準備的糧食等物資,紅軍長征将會更加艱難。

加入紅軍後,楊至成好幾次路過家門都沒有回家,就連自己母親最後一面也沒有見到。在知道母親去世後,楊至成非常傷心,寫了一副挽聯寄回家中,上面寫道:“八千裡長征,報國即為報母。四十年失志,教子亦是教人。”

1955年,楊至成被授予上将軍銜,但是他感覺很慚愧,說:“我在革命的這幾十年是盡心盡力工作的,但是和其他的戰友比,可能我做得很不夠。其他被授上将的軍人,差不多都在解放戰争中當過兵團司令、政委,我沒當過司令、政委,卻也授了上将,我很慚愧。”

在開國上将中,有大名鼎鼎的“三楊”,是指楊成武、楊得志、楊勇,其實,應該再加上楊至成,共“四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