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
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我們之是以不快樂,是因為渴望擁有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一個人覺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見智者尋求解脫之法。
智者給他一個簍子背在身上,指着一條石子路說,你每走一步路就撿一塊石頭放進去看看有什麼感覺。
那人說很沉重。
智者告訴他,這就是為什麼感覺生活越來越沉重的道理。
我們不斷地撿東西放在心裡,于是覺得生活越來越累。
那人問:“有什麼辦法可以減輕這沉重嗎?”
智者反問他:“你願意把工作、愛情、家庭、友誼、金錢、地位、名聲哪一樣拿出來扔掉呢?”那人長久沉默。
由此看來:
人這一輩子隻有兩個時候最輕松,一是出生時,赤條條而來,背着空簍子;一是死亡時,把簍子裡的東西倒得幹幹淨淨,然後再赤條條而去。
生活中,大多人總希望有所得,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快樂。是以就會沿着追尋獲得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忽然發覺,憂郁、無奈、困惑、傷心、無聊、一切不快樂都和自己的圖謀有着密切的聯系。
我們想要的越多,反而越不快樂,想得到的越多,反而失去的也越多。
人生在尋找得的同時,總要付出一種代價。
正确地認識得與失,人就會在得到的時候,懂得必然的失落;也會在失落的時候,懂得如何從失落中找回自我。
古人有雲: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孟子也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有時候,我們做了很多舍本逐末的事情,到頭來,終是糊塗一場。
一個人在世間,必須首先做好自己,盡好自己的責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否則一切追求都将是浮動。
卡耐基有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在生活中獲得的快樂,并不在于我們身處何方,也不在于我們擁有什麼,更不在于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而隻在于我們的心靈所達到的境界。
因而當我們學會了從得到中失去,從失去中獲得。抛棄刻意追求卓越的野心,忘掉時時不如意的煩心,簡單地享受生活,我們就是快樂的。
有舍有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傳統文化,即是“做人的文化”!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