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文化産業賦能文博創新 首屆中國數字文化産業峰會在蓉落幕

12月28日,由中國文化産業協會主辦,成都市委宣傳部支援,由成都傳媒集團與快手合作,由北京優時光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數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中國數字文化産業峰會”暨“數字文化産業生态聯盟發起儀式”在成都閉幕。此次峰會行業大咖雲集,探讨數字文化産業如何賦能文博創新。

數字文化産業賦能文博創新 首屆中國數字文化産業峰會在蓉落幕

追根溯源

探索中國數字文化

推進數字文化科技與博物館領域的融合創新、推動中國博物館高品質發展是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在峰會上主要表達的内容。

據劉曙光介紹,1984年,上海博物館成立了中國博物館領域第一個部門編制的“資訊中心”,并在90年代初啟動了藏品資料庫的建設;90年代後期,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數字化工作不僅領先于當時國内各館,而且可以和一些國際知名博物館并駕齊驅。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文物局啟動了第一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到2016年基本實作了中國文物藏品數字身份證的系統建設,為建構博物館數字藏品新資産奠定了基礎。

目前,一些“頭部”博物館的藏品資料庫,已經從二維發展到三維,從文字影像到中繼資料綜合系統。“可以不誇張地說,中國博物館的藏品資訊化和數字化建設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

的确,無論是通過博物館網站、微信公衆号,還是精美的雲展示,如今參觀博物館的方式多樣。中國的博物館也正在發生從藏品資料庫到藏品知識資源庫的疊代變化,表現及傳播形式也從文物知識的數字化多元演繹,發展到文物故事的數字化沉浸式互動體驗。“我們始終與世界潮流保持了同步。”劉曙光表示。

不過,在面對VR、AR、NTF等新概念出現之時,博物館也應該堅守陣地,研究博物館觀衆參觀動機和參觀體驗,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去運用數字手段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力量。

中國數字文化生态産業聯盟發起人汪速對成都很有感情,而在成都成立國内首個“數字文化産業生态聯盟”并非個人情愫,而是在成都本身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成都有深厚的曆史底蘊和文化傳承,同時,自古以來都有休閑城市的土壤,“比如,我身邊有很多做音樂的朋友,近些年慢慢從北漂變成了蓉漂,這裡的氛圍很好,生活休閑,且有政策的系列扶持。”汪速說。成都有很好的條件,且我國在數字文化技術應用上,屬于全球領先地位,是以他相信兩者結合會有很好的未來。

“最近我朋友圈裡很多北京的朋友都在發梵高數字秀,我在想,誰是中國的梵高?我們能做出怎樣類似的梵高數字秀的作品?”汪速說,在中國其實有很多梵高,比如李白、杜甫、蘇東坡等,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做出怎樣的秀,如何讓大家主動觀看,主動分享,是最重要的問題。汪速認為,這也是他們下一步要做的,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打造文化IP。

數字文化産業賦能文博創新 首屆中國數字文化産業峰會在蓉落幕

打造博物館數字技術

提升觀展品質

作為博物館之城,周末打卡各家博物館已經成為成都市民的一種潮流。而近年來,逛博物館的遊客也發現了其中的變化。

就四川博物館而言,臨展“山高水闊 長流天際——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中的文物上起商代下迄秦統一,以青銅器為主。“沒有想到像青銅文明如此厚重的展覽,會吸引很多年輕人、小朋友的入場。”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丹說,在該展覽中,運用了數字文化的元素,如投影、二維掃描等,将靜态的形象放到手機、螢幕上,用當代語言形勢進行解讀,能讓遊客更加直覺清晰地了解青銅文明,活靈活現地讓遊客追回到那個時代,讓人能主動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而在未來,謝丹認為博物館要打開虛拟的空間。“線上上,我們先對文物展覽進行深度解讀,再通過線下觀看實體文物,才會有更深刻的親切感。”她表示,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博物館內的線上的講座,線上文創售賣等平台的搭建,都讓博物館內的文物、文化一直活躍在市民生活中。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博物館,館長鄭晶在館内文物展陳部分下足了功夫。立足于觀衆的體驗視角出發,大運河博物館以多元的展示手段設立14個常設陳列,在通過14各主題鮮明、風格迥異的空間設計和豐富的數字展示效果,帶給觀衆特别的體驗。

鄭晶以大運河博物館的多媒體互動體驗展覽——運河上的舟楫為例,該展覽以實體體驗+數字多媒體的虛拟體驗方式,講述大運河上舟楫的演變、舟楫的類型等相關的知識與故事。展廳内部劃分了兩個不同的層高的預留白間,其中有高17米,以沙飛船作為媒介載體,實體的沙飛船建構了沉浸式的虛拟體驗空間,透過床艙兩側縫隙,能夠看到虛拟的杭州到蘇州,揚州到淮安、天津到北京運河沿岸的城市景觀,并且能夠感受到好像真實的船舶正在開動,領略到了真實坐船的搖晃感。

“走出這個沙飛船,到甲闆上,運用了16台的環形投影和6台的水面投影相結合,營造出了巨大的數字虛拟空間,也是給觀衆帶來了非常好的沉浸式的體驗。”鄭晶認為,博物館是以曆史的遺存,實物為出發點,即使是數字化的展示,他的核心應該也是以内容為本身。如果忽略了博物館“物”特點,僅強調數字技術的優勢,所有的選項都會變成“無水之源”的情況。

據 | 成都傳媒集團

編輯 | 毛瑞

審校 | 畢永強 蔣林秀 周平

監制 | 張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