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宋代“五大名窯”還稀罕:謎一樣的“後周柴窯”

柴窯是五代周顯德初年所燒,出自當時的北地河南鄭縣(1953年改稱鄭州)。那裡本來就适合做陶器,又因為當時世宗姓柴,故名。當時亦稱禦窯,從宋朝開始便叫柴窯。其瓷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制精色異。為古來諸窯之冠,但底部大多多粗黃土色。柴窯諸多傳說和記載都離不開(格古要論)裡這句:柴窯最貴,世不一見!

比宋代“五大名窯”還稀罕:謎一樣的“後周柴窯”

疑似柴窯作品青百合花瓶在日本展出

一件有着天空般青色的青百合花瓶近日在日本武雄市陽光美術館展出,它被懷疑很可能是中國已經失傳千年的官窯“柴窯”。而這次展覽也是其首次公開。“柴窯”被視為中國“諸窯之冠”。

比宋代“五大名窯”還稀罕:謎一樣的“後周柴窯”

青百合花瓶目前歸“在日中國曆史文物保護協會”所有,該協會會長對中如雲12年前開始對其展開研究。對中說,把酒注入到花瓶中部再倒酒,花瓶會發出“康——康——”聲,這讓他很吃驚。對中說,他後來研究發現,這與中國曆史文獻中對柴窯的描述———“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相吻合。

比宋代“五大名窯”還稀罕:謎一樣的“後周柴窯”

在日本展出的青百合花瓶

明朝《宣德鼎彜譜》中記載:“内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柴窯是後周在位五年的皇帝柴世宗的官窯,也被稱為“諸窯之冠”。據悉,在目前中國陶瓷界,尚無人見過真正柴窯,也無從鑒定。但對中說,在否定汝、官、哥、鈞、定諸窯特征後,他将研究此花瓶的目标轉向柴窯。他說,2005年,牛津大學根據熱緻冷光法對“青百合花瓶”進行年代測定,證明其為700年至1100年前燒制,這與後周皇帝柴榮在位時間基本一緻。

比宋代“五大名窯”還稀罕:謎一樣的“後周柴窯”

北京古殘瓷收藏家白明現場目睹了“青百合”真身,但他沒有給出“柴窯”定論。他評價道:它符合從青銅器向陶瓷發展而來的特征。“是品相非常好的完整的宋代早期中國陶瓷的立件”。

至于此“寶瓶”如何流入日本,美術館館長關口勝利稱,根據記載,大約600年前,中國明朝皇帝将這件花瓶贈給日本幕府将軍足利義滿,後由日本著名的古筆家族世代相傳。主辦方透露,日方計劃在國内外巡展此“寶瓶”。

比宋代“五大名窯”還稀罕:謎一樣的“後周柴窯”

柴窯簡介

在那些中國曆史陶瓷器裡,隐藏着一件有着令世人驚訝的謎與曆史的名寶。那就是,被稱為“世界陶瓷史上的奇迹”、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的官窯——柴窯”。柴窯,知道的人都了解,它被贊譽為擁有極緻之美的陶瓷器藝術品、堪稱至寶中的至寶。但是,世界之大,卻沒有一個人看見過、觸摸過。

曆代文獻有關柴窯瓷器收藏的記載

1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呂震編寫的《宣德鼎彜譜》記載:“……内府收藏

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其柴、汝、官、哥、鈞、定中并選二十九種。”

2

據傳,明朝權相嚴嵩父子,借皇帝之名,舉全國之力,窮其一生搜羅到十數件柴窯瓷器。

3

《清稗類鈔》記載,周竹卿藏柴窯小水盂;又記,清人徐應香收藏一柴窯小盂,色鮮碧,質瑩薄,人間罕有。

4

清汪啟淑《水曹清暇錄》記載,有柴窯茶盞。

5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随筆》記載,清人何夢華為阮元購得柴窯一片,鑲作墨床,色亦蔥倩可愛。而光彩殊晦,疑為均窯混真。

6

清代劉體仁《七頌堂識小錄》中,記其親眼所見:“柴窯無完器,近複稍稍出焉,布庵見示一洗,圓而橢,面徑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過天青’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為绛青’。”

7

清宮内府曾有收藏記載,《清高宗禦制詠瓷詩》中,有四首詠柴窯器的詩:《詠柴窯碗》兩首,《詠柴窯枕》、《詠柴窯如意枕》各一首。

8

邵蟄民撰、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刊印的《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記載:“琉璃廠某古玩肆有殘瓷一片,就琢為園形,周徑約三寸餘,厚分許,釉淡青色,光足可鑒人,四周露紫砂胚。柴瓷青如天,明如鏡,雖色光俱佳,而薄如紙一節已屬不符。”

9

民國趙汝珍《古玩指南》書中記載:“柴窯傳世極少,故宮中尚可見之。”

10

據傳,民國時期,袁世凱的管家、大收藏家郭葆昌以一處宅子、二十畝良田與人交換了一件柴窯器。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