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和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字字都很有理,為什麼最後還會輸?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曹丕去世,曹睿繼位。諸葛亮認為,經過數年的準備,國内已經安定,糧草準備充足,便正式向魏國出兵。這就是蜀漢第一次北伐中原的軍事行動。魏國天水守将姜維投降,導緻隴右三郡南安、天水、安定投降蜀軍。

消息傳到洛陽,曹魏朝廷“朝野恐懼”。大司馬王朗自告奮勇,建議由曹真出任大都督,郭淮為副将,自己為軍師,出兵抵抗。曹睿準奏。

諸葛亮和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字字都很有理,為什麼最後還會輸?

諸葛亮和王朗這場對罵,小說《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詳細描寫了這個過程。

三軍鼓角已罷,司徒王朗乘馬而出。上首乃都督曹真,下首乃副都督郭淮;兩個先鋒壓住陣角。探子馬出軍前,大叫曰:“請對陣主将答話!”隻見蜀兵門旗開處,關興、張苞分左右而出,立馬于兩邊;次後一隊隊骁将分列;門旗影下,中央一輛四輪車,孔明端坐車中,綸巾羽扇,素衣皂縧,飄然而出。孔明舉目見魏陣前三個麾蓋,旗上大書姓名:中央白髯老者,乃軍師、司徒王朗。孔明暗忖曰:“王朗必下說詞,吾當随機應之。”遂教推車出陣外,令護軍小校傳曰:“漢丞相與司徒會話。”王朗縱馬而出。孔明于車上拱手,朗在馬上欠身答禮。

王朗道:“我早就聽說了孔明先生的大名,今天才算是見着了,幸會幸會。先生既知天命、也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

諸葛亮回答道:“我奉诏讨賊,你為什麼說起兵無名呢?”

王朗道:“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這是自然之理。從桓帝、靈帝以後,天下就亂了,先是黃巾軍造反,後來又有董卓謀逆,袁術、袁紹、劉表、呂布稱雄;到處是戰火狼煙,社稷危卵,生民塗炭。我太祖武皇帝(曹操),掃六合、卷八荒;萬民仰德,天命所歸。世祖文帝(曹丕),神文聖武,以膺大統,這不就是天意人心嗎?先生經天緯地,怎麼盡做些逆天理、背人情的事呢?古人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現在,我們大魏帶甲百萬,良将千員。諒你們區區蜀國,能怎麼樣?先生如果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這不是很好的事嗎?”

諸葛亮和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字字都很有理,為什麼最後還會輸?

諸葛亮大笑道:“我以為漢朝大老元臣,一定會有高論,沒想到你說出的話,讓我感覺惡心!我告訴你,黃巾之後,董卓暴亂,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現在的廟堂之上,全是狼心狗肺之輩,奴顔婢膝之徒。以緻社稷丘墟,蒼生塗炭。你以為我不知道你的底細嗎?你世居東海之濱,以孝廉入仕;本應該安漢興劉;可是你食君之祿,卻反助逆賊,同謀篡位!你自己罪惡深重,天地不容!你不知道嗎?天下之人,都想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好在老天爺沒打算滅絕漢朝,我昭烈皇帝繼承漢家天下。今天,我奉嗣君之旨,興師讨賊。你既然已經成為一個谄谀之臣,苟活于世,就該找個鼠洞藏起來,苟延殘喘。你現在竟然恬不知恥,還敢公開跑出來,跟我妄談天數,勸我投降?你已經是個白發蒼蒼的老賊,活不了幾天了!你死了以後,我看你有什麼臉去見大漢朝的二十四個皇帝?你以為我有那麼多工夫和你瞎扯嗎?我和你一個苟延殘喘的老賊沒話可說!閃一邊去,讓曹真和我在智謀上較量吧!”

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于馬下。

一,王朗之死因

說實話,正如題主所說“在諸葛亮與王朗的這一段對罵中,王朗說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為何最後還會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王朗說的是結果,諸葛亮說的是大義

王朗是以曆史車輪前進的角度,以學者身份勸說諸葛亮“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

諸葛亮和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字字都很有理,為什麼最後還會輸?

而諸葛亮則是以漢朝正統維護者的面目出現,故此說“我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

2,王朗把曹家當做正統,諸葛亮把劉家當做正統

王朗以“董卓、袁術、袁紹、劉表、呂布和盜賊、奸雄等亂”而反襯曹家萬姓傾心,天命所歸。但他忘了一條,曹操并不是為了漢室江山,也不是為了老百姓安居樂業,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了劉家的大漢朝廷。其實,曹操和董卓、袁術、袁紹、劉表、呂布是同樣的人。

故此,諸葛亮就從“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說起。那意思就是說,曹操和董卓、李傕、郭汜、袁紹、袁術、劉表等人一樣,隻是換了一個方式而已。是以,“狼心狗肺之輩,滾滾當道;奴顔婢膝之徒,紛紛秉政”。

3,王朗苦口婆心,諸葛亮反唇相譏

王朗假裝苦口婆心地勸諸葛亮“先生經天緯地,應該知道‘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的道理,你和我大魏國打仗,就是自取滅亡,不如早早歸降,你自己可以做高官,百姓也可以安居樂業。”

王朗說這段話的時候,恰恰忘了一件事,那就是他自己一直讀聖賢書,是漢室大臣,現在成了幫助曹家助纣為虐的漢室“叛逆”,根本就沒有資格勸降别人。

諸葛亮和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字字都很有理,為什麼最後還會輸?

故此,諸葛亮就針對王朗的情況,争鋒相對地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的底細嗎?你世代都是漢朝官宦,吃着漢朝的飯,喝着漢朝的水,你幫着逆臣篡位也就罷了,現在倒反過來勸我投降。你這麼大歲數了,用不了幾天就該死了。你死了以後,見到漢朝那些皇帝,你究竟該說什麼?你的臉皮呢?”

4,王朗年老體衰,諸葛亮意氣風發

諸葛亮把王朗的根底全抖了出來,當時已經76歲的王朗,身子骨不可能特别硬朗。而且,他骨子裡就是一個書生,從小讀孔孟之書,哪能不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道理?吃了這麼多年漢室的飯,現在幫着一個篡漢的曹家勸降别人,讓諸葛亮揭了老底,他的老臉往哪兒擱?加上年老體衰,肯定有一些老年人共有的病症,生了這麼一場大氣,他豈能不死?

5,兩人的對決,其實就是知識和經驗、書本和實踐的碰撞

在王朗潛意識中看來,諸葛亮無非就是一個山野匹夫,根本沒有什麼真才實學,隻是運氣不錯,幫着劉備占據了一方土地。以他經學大家的才學,曹魏大司徒的身份,出面勸降諸葛亮,這就是手到擒來的事,應該沒有什麼懸念。正如他在曹真、郭淮面前吹噓的那樣:“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隻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

但是現在,諸葛亮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樣容易對付。

王朗說的是曆史大趨勢,諸葛亮說的是忠君愛國。王朗說的是曹家天下是正統的;諸葛亮說的是曹家是亂臣賊子,劉家才是根正苗紅延續漢朝的正統。

諸葛亮和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字字都很有理,為什麼最後還會輸?

也就是說,王朗和諸葛亮兩個人,一個是當時的大儒,一個是一國執政;一個是具有專家、教授級别的大學者,一個是隐居山林後成名的軍事家。按照現在的說法,王朗就是大學教授,諸葛亮就是一個沒有任何文憑的山野村夫,但是卻有着經天緯地的濟世良方,開疆拓土的真本事。

二,這段罵戰就是一個曆史烏龍

這段公案,應該是小說作者的杜撰而已。諸葛亮和王朗在曆史上好像并沒有交集,甚至或許根本就沒有見過面。不過,王朗倒的确是漢室老臣,而且在當時也算是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大學者。後來帶兵抵禦孫策,被擒獲、流放。再後來輾轉回到魏國。公元228年去世。他的孫女嫁給了司馬昭,生司馬炎。

三,《三國演義》為什麼要寫這段故事

我們盡管不知道小說作者為什麼要專門杜撰這段荒誕不經的故事,但毫無疑問,被譽為“中國古代小說之王”的羅貫中先生,和書中的諸葛亮同樣是一個沒有“正式文憑”的大文化人。這一點,或許是他在小說中不經意間就會把自己的思想附着在諸葛亮身上的原因。

羅貫中的父親是絲綢商人,他7歲開始在私塾學四書五經,14歲母親病故,辍學跟父親做生意。但他對商業不感興趣,故此父親讓他跟趙寶豐學習,後又師從施耐庵。但羅貫中最喜歡的,是說書藝人和雜劇作家,并和他們志同道合。盡管他著述頗豐,但終究還是一個不被社會主流認可的文化人。這一點,和諸葛亮“山野村夫”的身份很相似。

諸葛亮和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字字都很有理,為什麼最後還會輸?

而王朗,則是漢魏之際的經學大家。按照現在的說法,那就是一個在經學領域無可比拟的專家、教授,标标準準一個被社會主流當做領頭羊的進階知識分子。

羅貫中在小說中讓諸葛亮把王朗罵死,顯然有譏諷那些有文化知識但無濟世良方者的意味。同時也是告訴世人,有名氣不一定有水準,文化高不一定有能力。書本知識是死的,隻有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濟世安民,才能安邦定國。而那些不被主流社會認可卻的确有真才實學的文化人,或許才是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