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入侵我國東北,蔣介石與宣布東北易幟的張學良采取不抵抗政策,導緻東北很快淪陷。日本人占領東北之後,妄圖以此為根據地,實作侵略我大中華的目的。
當時日本人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想用三個月的時間全面占領中國。但是也有深謀遠慮的日本人提出要拉長戰線,慢慢進行,實作像侵略東北一樣逐漸滲透的政策。如果後者的意見得到采納,後果将不堪設想。

日本一直亡我之心不死,日俄戰争後,也就是發生在1904年到1905年這個期間的日本和俄羅斯之間的戰争。這兩個國家戰鬥的目的是為了争奪我國遼東半島和北韓半島的控制權。
日俄兩個國家進行戰争不是觊觎他們兩個國家互相之間的土地,而是觊觎的是第三方一一我國東北的土地,說來也非常好笑。
當時日俄兩國戰鬥的結果,以俄羅斯的失敗,日本的勝利而告終。就這樣,東北三省成了日本的勢力範圍,但是日本還沒有擁有對東北三省的主權。
辛亥革命之後,張作霖為首的奉系占據着東北,而且勢力日益強大。日本人多次想收買張作霖,想讓張作霖成為他的傀儡。但是張作霖面對日本人寸土不讓,雖然也享受着日本人給予的好處,但卻是非常有氣節。
最後,日本人為了達到自己占領東三省的目的,在皇姑屯炸死了張作霖。張作霖死後,日本人進一步想侵占東北。張學良接替父親,成了東北王。
張作霖宣布“東北易幟”,與蔣介石成了一條戰線。同時,張學良計劃修築西滿鐵路,和日本人進行控制的南滿鐵路競争。
1931年9月18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兇猛已久的制造了毀壞沈陽北部的柳條湖段鐵路軌道的事件。然後,進行了嫁禍栽贓,把破壞這個鐵路軌道的始作俑者定義為中國軍隊。
随後,日本在蔣介石等人的不抵抗政策下,日本在三個月之内,迅速占領了東北全境。東北人民處于日本人的鐵蹄的踐踏之下,民不聊生。
幾個月之後,1932年3月1日,日本在東北扶持溥儀上台,建立僞“滿洲國”,為後面對中國的侵略奠定基礎。
随着戰争的深入,中國軍民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反侵略戰争。大家同仇敵忾,最後終于打垮了日本侵略者。
日本投降之後,但是随着十幾年日本在東北的建設,還有10萬左右的日本女子沒有回到日本國内。
後來,這些女人被國民政府給接管,同時對她們進行思想教育,令她們重新做人,學習和反思,然後真正融入到當地的生活中。
這些10萬左右的日本女子,大多從幾歲就開始跟随父母來到了中國。她們的父母是“開拓團”的成員。在日本戰敗後,她們中的很多人都選擇留了下來。那麼為什麼她們會選擇留下來呢?
第1種原因是日本的女子地位比較低,他們即使想回到日本國内,感覺在那裡生活,不如在已經生活了十幾年年的東北生活更自由更舒服,是以選擇了留下來。
第2種原因是即使他們想回到日本國内,但是由于親人陣亡或者是沒有親人,或者本身自己就是孤兒,是以也不想在長途颠簸回到日本國内,開始未為可知的新生活。
第3種原因是有的人雖然想回到日本國内,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回不去了。
是以這些日本女子,選擇留了下來,選擇紮根東北。嫁給當地人為妻,然後生子,讓自己真正的成為了一名東北人。
有的女人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還選擇了隐姓埋名生活下去。有些人一輩子不告訴子女,甚至是丈夫,自己是日本人。
甚至等到中日關系緩和了,能夠有機會踏上故土去日本看一看,她們也把這個機會放棄了,把自己是日本人的秘密一直帶到棺材中,到死也沒有說出來。
而有的在東北生活比較窘迫的男人能夠娶到一個日本女人,即使知道她的國籍是日本人,他也不會對日本女子有什麼别的看法,反而感覺非常慶幸,感激上天給了一個自己一個貌美的媳婦。
事實證明,這些留下來的日本女子,她們的選擇是正确的。因為戰争她們來到了中國,在中國東北這方土地上開墾,生活。又是因為戰争,她們面臨着與親人的生死離别。後來她們選擇了留下,被平等地對待,并以安穩的形式度過後半生。
對日本人來說,戰争失敗本身是恥辱。再有10萬女子不願意回國,而留在中國境内,更是一種丢人的現象。是以日本人才會不願意提及,閉口不談此事。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希望戰争不再來,祈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