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小躍|25萬部江蘇古籍有“身份證”了

【編者按】

2016年,江蘇正式啟動“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拟用10年時間,編撰出版3000冊圖書,展現江蘇文化根脈。

2021年12月30日,《江蘇文庫》第四批成果釋出會召開。到目前為止,數百位專家學者已捧出740本著作。

在成果釋出會召開之際,我們專訪《江蘇文庫》六編主編,和公衆一起了解編撰出版背後的故事。

本期專訪《江蘇文庫·書目編》主編、南京圖書館名譽館長、江蘇省政府參事徐小躍。

8萬條書目已完成分類排序

江蘇公藏機構一共有多少古籍文獻?它們的狀态如何?是什麼版本?這些都是《江蘇文庫·書目編》中《江蘇典藏志》需要解決的問題。

徐小躍|25萬部江蘇古籍有“身份證”了

△ 南京圖書館名譽館長、江蘇省政府參事徐小躍

徐小躍說,江蘇古籍藏量豐富,涉及多個系統共百餘家機關,總量約為450萬冊。協調并收集全省公藏機構古籍書目資料,同時確定每一條資料都客觀真實,是《書目編》最基礎也最為艱巨的任務。“這也是江蘇曆史上首次開展的系統性最強、範圍最廣、程度最深的古籍家底調研和整理。”

徐小躍說,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目前共收集全省100多家機關超過25萬條的古籍書目,創造了江蘇省公藏機構現存古籍書目的曆史新紀錄。“《書目編》是按經、史、子、集4大類,進行分類的。由于古籍版本複雜,目錄整理專業性極強,收集到的每條古籍書目都要經過多次稽核,是以,編撰出版工作細緻又謹慎。”

值得期待的是,目前,書目編撰研究團隊,已經累計終審20萬條書目。推進稽核的同時開展分類排序,已完成8萬條。

徐小躍|25萬部江蘇古籍有“身份證”了

△ 《江蘇文庫·書目編》

2022年起,《江蘇典藏志》将捧出經部的古籍書目,2023年—2025年,依據經部出版經驗,分批實作史部、子部、集部的出版。《書目編》紙質出版規模可達10冊左右。

“《書目編》編撰完成,意味着這些古籍都有了自己獨一無二的‘身份證’。每一部古籍都标明了它的藏書機關、藏書現狀、藏書版本等。”徐小躍告訴現代快報記者。

不少珍貴古籍重見天日

徐小躍說,為了研究整理江蘇公藏機構的古籍,先後有一百多位古籍從業人員和專家投入到書目編整理研究中,全面帶動了江蘇古籍保護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

在研究整理過程中,不少珍貴古籍重見天日。“我們幫助一些公藏機關發現了原來沒發現的珍貴古籍,還發現了一些被标注已亡佚的古籍,還有價值被低估的,我們也對它的級别進行了重新認定。”據徐小躍舉例說,明末藏書家丁雄飛的詩文集《霜舲日記》《琴鶴鄉剩史》,此前曾被認定為已亡佚。這次古籍普查在無錫圖書館被找到,得以重見天日。

徐小躍|25萬部江蘇古籍有“身份證”了

“如果說學術研究是進入深山尋寶,那麼書目就是進山的路。”徐小躍說,南京圖書館領銜編纂書目編,就是在為學者在浩瀚的古籍中修築起一條條捷徑,讓學者能在浩如煙海的書籍當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這便是書目編的意義。“最終形成的全省古籍書目,不僅填補江蘇曆史空白,也再度力證江蘇‘古籍大省’文脈傳承有序,助力江蘇文化強省建設。”

劇透,“過雲樓”古籍和書畫精品合璧展将舉辦

徐小躍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江蘇文脈是系統的研究工程,《書目編》成果不僅展現在紙質文獻的出版,要以此為抓手,帶動江蘇整體古籍保護事業發展,包括古籍保護、古籍數字化、古籍整理及學術研究等,以全面展現江蘇文脈的傳承有序。

他透露,2022年,南京圖書館将聯合過雲樓顧氏家族,合作舉辦“過雲樓”古籍和書畫精品合璧展。該展覽是公藏機構和私家收藏的首次深度合作,将進一步展現江蘇文脈的傳承有序、源遠流長。

同時,南京圖書館還将繼續評選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推進江蘇省古籍保護數字化建設,啟動“江蘇省珍貴古籍數字資源內建”建設項目。關聯全省古籍收藏機關開展專題學術研究。舉辦全省古籍保護工作會議和古籍保護教育訓練班。

“《江蘇文脈·書目編》啟動以來,任務艱巨、前無鑒者,南京圖書館(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始終兢兢業業,不斷實作多種形式的突破與創新,帶領全省古籍收藏機關完成階段性任務,成效顯著。今後我們還将繼續迎難而上,力争在下一階段取得更大研究成果。”徐小躍說。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張然/文 趙傑 錢念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