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龍擡屍棺:東夏國萬奴王的棺材,據說棺材上刻有九條龍

東夏即大真國,北韓史書稱東真國,是13世紀時蒲鮮萬奴在中國東北建立的一個國家。蒲鮮萬奴原為金朝将領,他于貞祐三年(1215年)自立為天王,國号大真,年号天泰。1216年降于蒙古,1217年再度自立,國号東夏。勢力最大時,西北至上京城(今黑龍江省阿城白城子),西南至婆速路(今遼甯省丹東九連城),東南到曷懶路(今北韓鹹鏡北道吉州)與恤品路(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雙城子)。大真國前期的政治中心在鹹平(今遼甯開原北),複國後移至南京(今吉林延吉城子山)。1233年,蒙古窩闊台派皇子貴由滅之。

九龍擡屍棺:東夏國萬奴王的棺材,據說棺材上刻有九條龍

東夏的創立者——遼東宣撫使蒲鮮萬奴,于公元1215年,金宣宗貞佑三年(乙亥年)十月,兵敗消亡之際,為重振女真民族精神,在東京建都自立為天王,國号“大真”,年号天泰,謀求女真之複興。

大真建立之初,處境艱難,被蒙、金、西遼三國所圍困,為求未來,1216年10月間,蒲鮮萬奴遞出降表,以其子帖哥為人質入侍禦營,曲降蒙古。 1217年六、七月間,蒲鮮萬奴再度自立,改國号為東夏,年号仍延用天泰,建都開元城(其地今址衆說不一)。也有說其國号本為大夏,因地處東方,為别于西夏故而名之。北韓史籍稱之為東真。  經過數年經營,東夏不斷的用兵,勢力所及,包有了金的曷懶路、速頻路和胡裡改路地區,疆域範圍大緻為東至日本海,西北至胡裡改城(黑龍江依蘭),西至張廣才齡,南至婆速府與北韓青州(北韓鹹鏡北道一帶),最盛時達到南起西逾大齡中經定平東止都連浦的北韓古長城東段,北至今黑龍江巴彥、依蘭以北至黑龍江下遊地區,西起今吉林中部偏西至黑龍江南部當中一帶(後期包括金上京城在内),東至日本海。 1233年9月,蒙古大軍取道高麗,金蒙古大汗孛兒隻斤·窩闊台命皇子孛兒隻斤·貴由及諸王孛兒隻斤·按赤帶率左翼軍征讨蒲鮮·萬奴,蒲鮮·萬奴在抵抗中兵敗被殺。蒙軍繼續前進,攻占“開元(黑龍江省牡丹江東部)、恤品(綏芬河流域中下遊),東土悉平”(《元史》)。東夏國亡,立國一十九年

九龍擡屍棺:東夏國萬奴王的棺材,據說棺材上刻有九條龍

九龍擡屍棺:東夏國萬奴王的棺材,據說棺材上刻有九條龍,但是此龍不是蟠龍,而是少數民族創造出來的新的龍,九條龍擁簇着萬奴王的棺材,似乎是推他上天一樣。龍身是蛇身,而龍足卻是蜈蚣的百足腳,棺材四周都有毒性很烈的蟲子,來保護棺材。這九龍擡屍棺和普通的棺椁不一樣,而是個正八角形的,每個角有一條龍支撐,八龍又被一條龍給環繞起到穩定的作用。而在小說《盜墓筆記》中也曾提到過這個神秘的棺材。據說這個棺材的主人是東夏國萬奴王,上面的九條龍其實是巨型蚰蜓。

小說中,東夏皇帝的九龍擡屍棺在長白山,史書中很少提到東夏這麼一個女真族政權的存在,作為一個國家實體,于金朝衰亡之際,為求女真的複興,脫而自立,存在了十餘年,領有吉林、黑龍江兩省大部,曾與蒙古汗國共享高麗的納供,稱雄于遼東地區。國号初名大真,後為東夏,北韓史籍稱之為東真。

九龍擡屍棺:東夏國萬奴王的棺材,據說棺材上刻有九條龍

考古學家最近考證東夏國位于延吉市東約10公裡延吉市與龍井市交界處,布爾哈通河與海蘭江彙流處的城子山上。城子山,因山上建有古城,故名。山頂四周有上石混築的城廟,長約4.5公裡,中部有宮殿址遺迹,出土許多東夏國文物。金末為東夏國南京址。 城垣依山勢以石材修築,呈不規則橢圓形,基寬5一7米,高1一3米,周長44.54米。有4門址。東南門修在山崗上,較窄,無甕城。門外陡坡上有一之之形古道,門内側近處,有一組建築遺迹。東門、北門,分别修在溝口處,較寬,有甕城,是出入城内外的主要通道。西門位于西山之上的城垣中部,門外有一八字形防禦設施。 城内地勢開闊,于城中央的緩坡上有宮殿址一處,作為階梯式,共9階。每階約寬10米,長約17米,其上排列有礎石。礎石排列平面呈長方形,加工比較粗糙。殿址上散布着青灰色布紋瓦和泥質灰陶瓦片。 城内尚存多處居住址。距北門約600米處的北側慢坡上、有密集的居住址,地表散布大量遼金時期的碎磚、殘瓦。在宮殿址的南側和西部,也有較大面積的居住址,散布遼、金時期文物。東南門近處,有一小圍牆遺迹,圍牆内散布遼、金時期的灰磚瓦。城時期的灰磚瓦。城内西側坡地上,可隐約見到排列有序的凹陷的居住址。在宮殿址對面坡地上,有很多褐色或紅褐色闆瓦,其凸面上飾有繩紋、網格紋、席紋等。這種闆瓦與與集市出土的高句麗闆瓦相似。 城中出上的絕大多數器物屬于金代的東夏國。

1961年,吉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此城址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延邊古長城處于八道溝的雙峰山和延吉市北的平峰山山脊上,它西起和龍縣土山鄉東山村二道溝的山坡上,蜿蜒經過于河河市的西城、龍門鄉、龍井市的細鱗河、桃園、銅佛、延吉市的八道、煙集、長安鄉等的崇山峻嶺中,消失在東距延吉市15公裡的磨盤山附近。長城多為土築,也有石築,全長約150公裡,已發現烽火台17座。最長的一段是從細鱗河至老頭溝鎮的一段,約長10公裡;儲存最好的一段在老頭溝的官船村,尚存高約3米左右。古長城無文獻記載。據研究認為是東夏國的江城。也有認為始建于渤海,其與珲春的“邊壕”一起是渤海中京和東京的拱衛之城,後為東夏國利用并改建為防禦工程。還有認為它是金代長城或高句麗時期長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