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福鼎人
“福鼎”縣名中的“福”文化有何寓意
你可知曉?
福鼎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從福甯府(閩東舊稱福甯)的霞浦縣析出,獨立建縣。《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八十一載閩浙總督郝玉麟的上疏中有“應如所請,命縣名曰‘福鼎’”這樣的話,獲批之時,這個新設立的縣就叫做“福鼎”。
福鼎縣名其實是來源于該縣東部與浙江交界的福鼎山,這在《福建通志》《福甯府志》《福鼎縣志》中均有明确的記載。筆者以為,福鼎山是為閩浙界山,按上北下南的方位慣例,福鼎縣位于閩之上,亦為福建之“頂”,取福鼎之名,一為福氣之鼎,二為福建之頂,既寓意祥瑞,又明示方位與閩地屬性,實為高妙!

從店下洋眺望福鼎山 白榮敏 攝
另外還有人士認為,“鼎”字取《易經·雜卦》“鼎新”義,賦予吉祥、贊美之心願。
正如清福甯府知府李拔在《福甯府志》中說:“予考福甯,自秦漢以來,改革不一。……其曰:‘福甯’者,蓋各取福安、甯德一字名之。今屬五邑,則‘福(鼎)、壽(甯)、(福)安、甯(德)’四者皆備。……因為聯以志曰:‘安甯雙浦合,福壽九霞開。’北頓九霄,西顧親閨,蓋不勝日月升恒之祝矣。”
清福鼎人夏嘉梁在《縣記》(載嘉慶《福鼎縣志》卷八《藝文》)一文中說:“福鼎者,閩浙之界山也。……夫鼎之為物,是以調燮五味,頤養天和也。今以名縣,吾知其必惠以慈之,膏以沃之,順四氣,斂五福。久安長治之道,胥在是矣。”
清代王鳳翔的《福鼎山》詩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福鼎初開縣,嘉名肇此山。千年埋舊迹,聖世表新顔。覆餗應無慮,調羹自可攀。即今翹首處,瑞藹滿煙鬟。”
他們都認為來源于境内東部“福鼎山”的這個名字“福鼎”能夠寄托域内的人民以吉祥有福的美好願景。
-END-
“幸福福鼎”編輯部
文圖:白榮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