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國有多少痛風患者嗎?相關的資料調查顯示,我國痛風的患病率已經增長到了1~3%左右,平均每100個人中就有1-3人被痛風疾病困擾,總患病人數已經達到了近7500萬,且這一資料正在以每年9.7%的速度增長,痛風已經成了最常見且複雜的關節炎類型。
就臨床掌握的資料來看,痛風的本質為晶體沉積性關節炎,它病發的基礎就是高尿酸血症。而追溯高尿酸血症出現的斌因,則包括了遺傳基因、年齡與性别、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等多個方面,最終導緻嘌呤生成和代謝失衡,高尿酸血症是以爆發;

由于患者體内血尿酸水準嚴重超标,大量尿酸鹽結晶析出并堆積在關節處,最終造成了急性痛風的突然發作,發作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疼痛程度較深,患者往往難以忍受。而且,絕大部分痛風患者初次發病都是在一個深夜,突然出現了大腳趾關節的異常疼痛。
這不禁讓人思考,為什麼痛風偏愛晚上,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秘密呢?
1、皮質激素分泌方面
皮質激素在體記憶體在的基本作用,就是對抗身體各種炎性反應、起到免疫作用且能緩解疼痛感。但是,人體激素的分泌也有規律,在進入睡眠狀态後,體内皮質激素分泌量會逐漸下降,導緻痛風的突然發作;
2、缺氧影響
嘌呤分為内源性和外源性兩大類,也就是人體即便不攝入含嘌呤的食物,内部也會分泌出嘌呤。有相關的研究顯示,經常缺氧會促使機體産生更多嘌呤,而嘌呤的終末期代謝産物就是尿酸。
在夜間進入睡眠狀态時,特别是存在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患者,容易出現呼吸暫停、缺氧症狀,這無疑是給痛風留下了突破口;
3、溫度影響
之是以痛風在初次病發時,多出現在小關節上,是因為尿酸鹽結晶對溫度有一定要求,它們喜歡低溫的環境,是以更容易在皮膚覆寫較為薄弱的關節處沉積。
而夜間環境溫度本身就相對較低、受不活動的影響,體溫也會随之下降、血管收縮,更有利尿酸鹽結晶的沉澱,進而造成痛風的突發;
4、水分方面
在睡眠的過程中,人沒有通過飲食擷取水分,但身體内的水分卻在消耗,比如夜間排尿、呼吸和出汗等,這都會導緻大量水分流失。血尿酸水準可是以升高,導緻痛風發作。
也正因如此,臨床建議高尿酸患者日常需要多補充水分,每日至少要攝入1500-3000ml左右的水,才能滿足身體基本需求和尿酸代謝。
寫在最後:痛風在夜間發作,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之後的結果,其主要和以上四個原因有關。除此外,如果在夜間進食了大量含嘌呤的食物,比如動物内髒、海鮮和啤酒等等。
血尿酸水準可是以急速升高,導緻痛風發作。在臨床上有大部分痛風患者,都是在一次酗酒後突發的。而一旦痛風出現,患者就需積極就醫進行抗炎、止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