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碗太平燕子。作者:王維新,本報記者
清晨,進入福州市三方七車道的南後街,一陣木頭聲從一間傳到另一條。跟着過去的聲音,隻看到七八個強人兩人圍着一塊木闆,綁着弓箭台階,揮舞着木鎬的手,一把錘子在肉球前。聲音像鼓一樣,吸引了很多人的圍觀。
陳俊凡,老名同裡肉仁的第四代老闆。據他介紹,他和勞工們都在玩"燕皮",是福建生産特色食品——燕肉的重要原料。豬肉經過幾千萬拍打,撒上一塊好瓜粉,一遍又一遍地拍打、揉捏、擠壓、搖晃,一塊薄薄的肉像紙一樣在陳俊凡等人的手上制作出來。
走進店裡,一碗熱肉燕子走了過來,乍一看有點像鼻涕蟲。"肉燕子是'肉包肉',肉末是'面包肉',差別不小。"陳俊凡說。
福州民俗文化研究所顧問邱騰輝說:"每年過年,福州人餐桌上可以沒有雞鴨,但一定要有一碗肉燕子。肉吞圓頭散落尾巴,形狀像飛燕子,寓意團聚、吉祥。"
傳承後,福州的肉燕子被賦予了更多的内涵。一碗肉燕子,如果加幾個鴨蛋,就成了家庭農曆除夕餐桌上的珍品,名叫"太平燕"。
太平燕,是太平宴會。多吃幾顆鴨蛋太平比吞下肉多一點"壓碎""壓浪"的意思,意思是和平。是以,福州人是把自己祈求和平、團聚的美好祝願融入這樣的菜中,也有"沒有燕子不吃飯,沒有燕子不年"的民俗說法。"隻有當這碗太平燕子出現時,一桌農曆新年前夜才會成功。住在福州市金安區茶園街陽下社群的退休男子方曉峰說。
木鎬的聲音,穿越時空。一碗太平炎也充滿了孩子們的懷舊之情。
陳俊帆回憶說,他剛和福州小吃集團一起巡演的時候,就去了日本。陳俊凡從燕子皮的節拍中,到煮熟的肉燕子、鴨蛋,然後放了一碗熱騰騰的太平燕擺上來,幾個老人走上前握着他的手,淚流滿面,"多少年了,我還是沒回家鄉。"在過去的20年裡,陳俊凡已經出國10多次,每次都是為福州當地鄉親帶來的這台太平燕。陳俊帆說:"對于海外的福州人來說,吃進嘴裡就是食物,暖是一顆充滿懷舊的心。"
2007年,陳俊凡的女兒陳彥君接手了這家店,不僅建廠,還依靠網際網路,将肉燕子送到世界各地。如今,在紐約的唐人街,橫濱的中國街,可以找到一袋小肉燕子,海外福州鄉親們從此對家鄉的思鄉之情戲谑自嘲。
作者:王維新,本報記者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