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5種讓人抓狂的行為,居然是娃智商高的表現,尤其是第3種!

“你家孩子一看就聰明。”

雖然可能是句客套話,但是,承認吧,你心裡還是會暗暗地得意!

孩子得到别人的誇獎自然是喜笑顔開;但是,孩子特别淘氣,身邊人都說這個孩子不省心也别惱。

很多孩子看起來好像站在了熊孩子的隊伍裡,實際上是因為他們的聰明沒有被大人了解而已!

啥?怕不是在開玩笑吧!

還真不是,孩子的智商一直都是寶爸寶媽非常關心的大問題。

但是如何才能看出來孩子的智商高低呢?今天就來和大家唠一唠哪些行為預示着孩子的智商高!

01

寶寶喜歡吃手

有很多家長認為,寶寶吃手很不衛生,進而對寶寶吃手進行幹預。

但是,你想不到吧,寶寶愛吃手居然會是智商高的表現!

1~2個月的寶寶還不能主動把手張開。是以這時期寶寶吃手的表現是吮拳。

3個月左右的寶寶開始學着吮吸手指,經常是大拇指,或者把拇指和食指同時放到嘴裡。

這一系列看似簡單動作的完成,其實是嬰兒智力發展的一個信号。

是嬰兒進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協調準備階段的标志之一。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0~2歲是兒童感覺運動期,他們通過抓咬、吮吸等行為跟外界互動,增加對外部世界的認知。

嬰兒大腦的發育需要很多感覺刺激的資訊。這種刺激越豐富,嬰兒的大腦發育越快,也就越聰明。

吃手,啃周圍的各種東西就是嬰兒可以自己獨立完成的感覺刺激。

嬰兒通過把東西放進口腔來對神經進行刺激,而且,越小的嬰兒越是依賴口腔來擷取資訊,是以啥都喜歡放到嘴裡啃一啃。

這下你知道小寶寶為什麼都喜歡“啃啃啃”了吧!是以,為了小寶寶的智力發育,放心大膽地讓小寶寶“啃起來”吧!

不要忘記幫寶寶保持良好的衛生條件哦!

如果孩子2歲以上,還是有經常吃手的習慣,還是要及時進行幹預的。

02

孩子“不合群”

有一次帶小寶到樓下的小公園玩,看見很多小朋友在一起踢皮球,很快小寶也加入其中。

小孩子們叽叽喳喳玩得不亦樂乎……

這時,寶媽看到一個小男孩自己蹲在角落裡,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是以悄悄走過去一探究竟。

原來,他在觀察螞蟻搬家。

他的奶奶看到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得超開心,滿眼都寫滿了羨慕……對小男孩說:“你看别的小朋友一起踢球多好啊,咱們過去跟他們一起玩吧!”

小男孩并不為所動,繼續自顧自地看螞蟻搬家……

奶奶一臉無奈,對我說:“看吧,這孩子總是這樣,自己悶頭玩,也不愛說話,長大了肯定也不合群。”

但是,這種擔心完全是多慮啦!

孩子們小的時候,一般都是活潑的,甚至是毛躁的。很難在一件事情上保持較高的專注力。

是以,兒童時期的專注力才是彌足珍貴的。

這種思維的專注,是一種智商高的表現。并且好的專注力對智商的發育也是非常重要,家長們記得用心保護好。

居裡夫人年幼時,就已經表現出驚人的注意力。

她閱讀書籍的時候,就算别的小朋友和她開玩笑、搗亂,故意發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聲音和動作,也絲毫不能把她的心思從書本上引開。

生物學家喬治 居維葉說:“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是以,如果孩子特别容易“沉迷”一件事,那真的要恭喜你收獲天才寶貝一枚!

03

喜歡“搞破壞”

寶寶一般在6~8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喜歡撕紙或是扔東西了。

在留言中也看到了很多寶媽抱怨:寶寶大了脾氣也跟着漲了不少,一言不合就喜歡扔東西,撕紙……弄得家裡簡直就是大型災難現場!

如果你家的寶寶也出現這種情況,千萬别苦惱,這是孩子智商發育的表現啊!

這個時期的寶寶就會通過用“撕、抓、揉、拉、放”等一系列動作,來感受小手所帶來的“神奇”感受。

寶寶在重複扔、撕等類似的活動時,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抓握、找尋、手眼協調的能力。

其實無論是扔東西還是撕東西,這兩種行為都是寶寶手部動作發育的表現,同時也是大腦配合着雙手去了解行為産生的各項結果。

是以,當寶寶出現一些所謂的“搞破壞”的情況時,不要再急于給他貼上熊孩子的标簽啦。這可能是人家的小腦袋正在發育的信号呢!

04

孩子不喜歡分享

在背景看到這樣一條留言:

孩子很小氣,每次下樓玩具都帶好幾樣,但一樣都不肯分享,好怕這樣以後沒朋友。

也有人說,孩子1歲左右的時候很大方啊,怎麼越大越小氣了呢?

其實,孩子變得小氣了,完全是長大了的信号啊!

一歲孩子很大方,通常是因為他還沒有物權意識,即,還不知道“我的”這個概念。

孩子2歲左右就開始進入物權敏感期,開始懂得擁有的概念,并逐漸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是以小氣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現象,是自我意識的本能展現。并不是孩子真的很自私、很小氣。

爸爸媽媽們要注意保護好孩子的物權意識呦!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啦。

等孩子過了物權敏感期,再加以正确的引導,讓TA體會到分享的樂趣,就不會小氣啦!

05

孩子喜歡問為什麼

想必,寶爸寶寶媽們都深有體會,孩子會說話之後,那簡直就是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

媽媽,這是啥?那是啥?

媽媽,哪兒響?什麼聲音?

媽媽,月亮去哪兒了?太陽去哪兒了?

媽媽……

一個接着一個的問題,讓老母親腦瓜子一整天都“嗡嗡”的。小一點的孩子還是問單個的問題,稍微大一點的連環轟炸更是整的老母親一個頭兩個大。

其實,孩子喜歡問為什麼,爸爸媽媽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時孩子成長的表現啊!

随着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再隻是關心和自己相關的事情,開始對外界的事物的産生強烈的好奇心。

比如:身邊的人和事,陽光雨露,甚至是花草泥土……

孩子的好奇心正是讓其學習到新知識的重要途徑。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

“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孩子話多也是好事啊!

兒童智商評測中,就有“言語智商”這一項。測評研究表明,多數 0~6歲兒童說話都是磕磕巴巴的。

而且愛說話的孩子往往比較開朗,開朗的孩子更會表達。能很好地組織語言,并準确地表達出來,背後展現的不正是好的邏輯思維嗎?

是以,家有“小話痨”其實是一件幸事啊!

有時候,負面的行為也是高智商的表現或者是提高智商的重要途徑。

是以當孩子出現一些所謂的“不好的行為”時,不要急着否定、急着制止;成長需要探索,隻要孩子的成長和心理發育沒有異常,沒必要草木皆兵。

每個孩子都像蘊含無限能量的寶藏,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天賦,有針對性的進行培養。

是以,多用眼睛去觀察吧!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

别忘了文末【點贊】和【在看】噢~

《親子》雜志介紹

國家新聞出版署推薦的全國優秀少兒期刊

20年品質保證

繼續閱讀